APP下载

古代元宵节玩的是高科技

2017-03-18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3期
关键词:冰灯花灯烟火

刘永加

2017年元宵节恰逢周六,天气晴好,南京全天近70万游客涌入夫子庙、老门东等景区,元宵节当天的赏灯人数创造历史新高。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節日。自隋唐以来,大多数帝王都重视这个节日,组织了大型灯展、猜谜、歌舞、放烟花等元宵晚会活动,并亲自参与,与民同乐,把元宵节的地位提升得很高。正因为这样,在这个万人空巷的节日里,不仅有富庶繁华生活的写真,更有高科技的大比拼。

唐代就有巨大的摩天轮

在唐代,都城长安实行的是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驰禁,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唐代当时的生产力发达,社会富庶,人们安居乐业,加之长安人口百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因此元宵夜的灯展盛况空前,就不足奇怪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些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据古籍《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大唐的千家万户乃至皇帝一起出来观灯,这看的是热闹,更是新奇。新奇何来?靠的是高科技。在手工业已经很发达的唐代,各类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为元宵节的观赏提供最新的科技产品,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据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 713年,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试想,这二十丈就是六十多米高,灯光璀璨、美轮美奂的灯轮在空中旋转,整个一个“摩天轮”呀。可见当时的科技水平确非一般,就是今天看来也会惊呼其制作精巧别致的。

唐玄宗时更胜一筹,出现了堪称奇技的“灯树”、“灯楼”等更加别致的科技产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设计,以缯采结为灯楼。这座灯楼广达二十间,高达一百五十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作腾跃之状,栩栩如生。整个灯楼设计构造可谓巧夺天工!另外,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更独出心裁,请匠人制作了“百枝灯树”,高达八十尺,将其“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民间花灯也是花样层出不穷,以至于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写道:“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以纪其事。”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唐代元宵夜灯火盛况和游人兴致描述得淋漓尽致。在元宵节的风俗影响下,唐代日常照明灯具的革新不断,花样翻新。

宋代发明最早的人工喷泉技术

到了宋代,元宵节还延长了放灯时间,唐代元宵节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即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宋代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日,而且花灯等制作水平比唐代更为先进。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首都东京(开封)元宵节盛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当时开封府甚至出现了灯山,可见规模之大和制作水平之高。元宵节期间,开封府在中心街搭起彩棚,张灯结彩,叠成山林形状,称之为“灯山”,灯山点燃之后,万灯齐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灯山上还彩绘神仙的故事,而皇宫内的“灯山”更是奇妙多姿。以彩带结成文殊菩萨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菩萨手臂能活动自如,五个手指就是五条水道。工匠们用辘轳绞水,送到灯山上的木制大水柜中,按时放水,水从佛像的手臂绕出,飞流直下,喷珠溅玉,状如瀑布。显然,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和喷泉技术。

南宋预赏元宵的时间比前朝还长。据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南宋时,从九月赏菊灯之后,就开始试灯,做“预赏元宵”,一入新年正月,“灯火日盛”。那些宫廷诸司官吏们对元宵灯火“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正因为如此,南宋民间花灯也是式样翻新,品种极多,一个比一个机巧先进。在众多的灯式中,苏州进奉的花灯用五色玻璃制成的灯圈片大者直径达三四尺,上面绘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种种奇异形象。而福州进奉的灯又高一筹,用白玉制成,“显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新安县进奉的一种花灯更是奇异,巨大的灯圈全用玻璃制成骨架,内燃灯烛后,明亮无比,为花灯中一绝,被称作“无骨灯”。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记载了此种花灯的制作细节:“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内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浑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又为大屏灌水转机,百物活动……”

明代烟花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元宵节燃放烟火从唐宋开始兴起的,宋代不仅有炮仗,而且制作烟火。据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不但宫中放,民间也放。

到了明代,烟火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元宵节燃放烟火成为主流。在《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豪家拦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中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所放的烟火,就代表了明代烟火的高水平。“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观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但见:一丈五高花桩,四围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醏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箔……”

《金瓶梅词话》描写的炮仗及烟火名称之多,以及对其的生动描述,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说明了西门庆的生活奢华,也展现了明代烟火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清代烟火继承了宋、明的“各色烟火,竞巧斗奇”。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穿绒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天地灯等诸多种类的炮仗和烟火名称,足见当时此类技术的发展迅速。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当时炮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等;还有响而不起于地上盘旋的地老鼠,在水中可盘旋者称水老鼠。此外霸王鞭、竹节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真是“种类纷繁,难以悉举”。

在清代元宵节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技术含量也是比较高的。满清入主中原后,其冰灯习俗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其中,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冰灯,还有古今传奇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话雕塑也引人入胜,冰制花卉是千姿百态,动物造型也是惟妙惟肖。清代的冰雕技术已经十分了得。

历朝历代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新奇精巧的元宵节展品,不仅扮靓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冰灯花灯烟火
烟火气
那抹熟悉的烟火气
Fun in Spring Festival
冰灯
梦游的冰灯
找不同
飘飞的烟火
冰灯,北方春节的文化符号
看冰雕
赏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