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国:咏春拳可以成为现代人的日常
2017-03-18郑晶心
郑晶心
一直以为中华传统武术离我们很遥远,咏春拳只可在《叶问》系列电影中看见,没想到高人就在身边。
孔庆国,1982年出生,江苏兴化人,庆国咏春拳会创始人,孔子七十三代后裔,师从叶问亲外甥卢文锦老师,得到过叶问弟子李小龙同门师弟梁绍鸿老师的指点,江苏警官学院咏春拳社教官。孔庆国说:“咏春,咏就是歌咏正义,春就是生生不息;咏春拳,就是我们修炼身心、了悟人生、参悟自然的一种方式。”
咏春拳人
孔庆国家住兴化沙沟镇,在这个千年古镇,孔姓是大姓,孔庆国的名字都是按族谱中的辈分来起的。他也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孔子七十三代后裔,但也仅此而已。
在练功夫之前,孔庆国并没有接触传统文化。当时在学校中,只是应试教育。但孔庆国从小就对功夫很痴迷,喜欢李小龙,看过李小龙的所有电影,家里面贴的全是李小龙的照片。那时候还没有快递,也没有网上购物,李小龙的照片他都是通过邮政的途径买来的。同时,还买来大量武术杂志和书籍,照着书本和杂志上教导的自学功夫。他还邮购过刀剑之类,整日在家耍刀弄枪。当时,他的父亲开有镇上的第一家五金配件厂,他画出很多设计图纸,请父亲厂里的工人用机器做出很多练功的器械,供他练功。
可是,无论怎么折腾,这些还是属于小打小闹,根本不是正经学习功夫。苦于投学无门,后来他就上了扬州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聊以慰藉。谁知,刚上了一年,因为父亲事业受挫,家道中落,孔庆国随即迎来的竟是辍学的命运。孔庆国把自己关在家中哭了两个月,两个月后,他走出家门,戴上草帽,拿着鱼叉,为父亲承包的50亩鱼塘看鱼,帮助父亲一起养鱼。
现在回想起来,孔庆国觉得这一段少年时期的磨难带给了他坚韧的精神。后来,他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创业,都得益于这段经历的精神打底。
孔庆国打工的经历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因为他的武术特长,他曾被邻镇的一所小学聘去当体育老师,给这所小学赢得不少赛事荣誉。一年后,他辞职来到南京学习跆拳道。那时候,跆拳道初兴,终于有地方可以学习功夫,孔庆国很兴奋。没过多久,跆拳道俱乐部看他学得又快又好,就让他当了教练,开始教学生。又没多长时间,南京大学的大学生们成立跆拳道社团,到处寻找合适的教练,这一找就找到了孔庆国。自此,孔庆国在南大教了八年跆拳道,此后,他又兼任东南大学跆拳道社团的教练。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学校社团活动停止,孔庆国回到了家乡。
出去闯荡过的人怎么可能再安于家乡呢?孔庆国来到扬州,发现这里的跆拳道市场一片空白,他几乎未多加考虑,就决定创业。因为“非典”,一开始非常冷清,但孔庆国一直坚持着,后来一个暑假的时间,他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自此,孔庆国的跆拳道事业一直向扬州周边辐射着。
然而,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前景并没有让孔庆国心安,因为练习、教授跆拳道越久,他就越觉得跆拳道的单薄,除了技术,再没有其他。但是从李小龙的电影中了解到的咏春拳却不是这样的,中国功夫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个时候有网络了,孔庆国开始上网搜寻跟咏春拳相关的资料,找到练习咏春拳使用的木人桩图片,请父亲找到镇上的老木匠,为他照葫芦画瓢打制了一个。他就对着这个木人桩练习咏春拳。2008年开始,他一边经营着扬州的跆拳道馆,一边来到南京推广咏春拳。与此同时,还到处寻师访友,探讨咏春拳。2011年,他间断性地奔赴台湾,跟叶问的亲外甥卢文锦老师学习咏春拳。2013年,他正式拜卢文锦为师,潜心学习。此后,他又请教过叶问弟子李小龙的同门师兄梁绍鸿,得到梁老师的悉心指点。
直到2016年,他正式创办了自己的庆国咏春拳会,开始以一个职业咏春拳人面向世人。
咏春拳道
咏春拳到底是什么?
在孔庆国的理解中,咏春拳就是一种身心灵的表现形式,是自然規律的一种体现。练拳,练的就是思维,练的就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练习咏春拳分为三个阶段:小念头、寻桥、标月指。孔庆国解释,小念头,就是问你的意念正不正,练习功夫时不能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练拳就是一个不断察觉自己、发现自己身心错误的过程,而身的错误正是由于念头的错误引起的。这就是小念头。
寻桥,寻是什么?就是找到目标,整合资源,如果说小念头是点,寻桥就是线。自然,标月指就是面了,就是你手所指的那轮明月了。
初学咏春拳的人常常会晕菜,这哪里是在讲拳理,明明是在讲哲学,可这正是孔庆国对咏春拳着迷的地方啊。
孔庆国的拳馆既教大人也教孩子,他还时常走进企业,带领企业员工学习。他的体会是,孩子比大人好教,因为孩子是“小念头”,大人都是“大念头”。孩子领悟得更直接,更真实,而大人往往想得太多,远离初衷。但初入门的练习毕竟枯燥,孩子们扛不住的时候,孔庆国也不哄,他就让孩子把一个动作做20遍,没做好就换一个动作再做20遍。他想要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学习的奥秘。真正的学习总会要面对孤独、困惑、乏味,这个时候,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用,就是反复地去练习。有一天,你会品尝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甜蜜,你浮躁的心性、各种念头都会从中沉淀下来,获得宁静,获得智慧。
在电影《叶问》中,叶问有一招快拳特别厉害,在对方猝不及防的瞬间发出许多拳,快如霹雳,令对手难以招架。孔庆国曾在朋友圈发过一条小视频,他谓之为“放鞭炮”,练的就是这一招快拳。那些快拳打到对手身上或手上的时候,真是噼哩啪啦,如同放鞭炮。孔庆国称这招快拳为“日子冲锤”,意思是这招拳术是“日子有功,天天重复,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一场空”。
学员问他如何练出这招快拳,他说练快拳不能求快,得求慢,一切的快都是慢、稳、匀,做到了慢、稳、匀,就练成了快。如果专注于快,反倒容易练错乱了。
学咏春拳就像是学哲学。在中国传统经史子集中,孔庆国最爱《道德经》。孔庆国学习《道德经》很偶然,一次他去逛书店,随手就翻到一本《道德经》。他翻开看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不懂什么意思,却天然地有一种亲切感。孔庆国也没有追究这股亲切感是哪里来的,就把书买回了家,每天翻翻看看。翻着看着,又觉得那些句子真好,读起来朗朗上口,他就每天背诵一点,像个小学生一样。有时候背的时候,孔庆国觉得自己很好笑,上学时他可没有爱过背书,可现在没有人要求他,他却乐此不疲。老子写的《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多字,没多久,孔庆国就把它们全部背诵了下来。
有一天,又在天台上练拳,练着练着,孔庆国觉得天地间仿佛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体味到一种孤独,那种感觉无以言述,就在这时,他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意是说,众人都快快乐乐、兴高采烈的,享受宴会上的美食,享受高台上的春光,只有我一个人对这些好像没有感觉……别人都活得光鲜亮丽,我却浑浑噩噩的;别人都聪明伶俐,我却稀里糊涂的。别人都有能力,有智谋,我却顽固自守不迎合。我跟众人都不一样,因为我只重视道啊。孔庆国想,这不就是他此刻体会到的孤独吗?可是,虽孤独,却享受,因为他重视的是咏春拳啊。
咏春育人
孔庆国习武多年,之前,他在练拳之前都有一个准备。不是焚上一炷香,不是泡上一壶茶,而是———徘徊半小时。功夫在对打的时候是兴奋的,在展示的时候是炫目的,但在日常的练习中,却是枯燥的。孔庆国每天都要与自己的惰性做一番斗争。要不要去喝杯茶再来?要不要刷一会儿手机再来?要不要在温暖的被窝里赖一会儿再来?现代丰富的物质社会,带给人很多舒适和享受,也让人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面临意志力的挑战。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让自己退缩回去,放弃努力。这个半小时内,孔庆国在自己练拳的天台上软弱地徘徊,做各种思想斗争,后来觉得走得差不多了,眼一闭,心一横,什么也不想了,就展开拳脚操练起來。就这样,练着练着,他很快就会投入进去,然后连续练上三四个小时,又舍不得出来了。
现在,随着他对功夫理解的深入,越来越享受其中的深意和奥妙,他徘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有时候,不用徘徊,就可以快速地进入状态。
这时,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练?手为什么要这样伸出去?身体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有时候,练着拳时,天上突然有鸟飞过,他会感受到,自己的动作跟鸟似乎是一体的;有时候,当他静止的片刻,看到一棵树静静地站立在他面前,他会觉得自己也是那棵树,正在迎风招展。
那一刻,他不仅仅从头脑层面理解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而且从身体的层面体验到了这一真实感受。
中国功夫一开始是用于征伐、战争的,后来离开了战场,来到民间,成为人们防身、自卫、修行的一种方式。到了现代社会,孔庆国觉得,武术将会是人们解决心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比如,现代人的拖延症、注意力的碎片化等,都可以通过练习功夫得到改善。咏春拳可走进健身房,成为现代人的日常,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还可以训练、引导人们由身及心,呵护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