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台山隐逸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开发

2017-03-18潘宁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

潘宁宁

摘 要:上古时期,许由、巢父的远庙堂,居山林,成为了隐逸文化之滥觞。隐逸演绎为一种情怀,孕育于儒家的求全,道家的顺性,佛家的安心。隐逸,更是从社会大环境中脱离出的一种自省、慎独的态度。

关键词:隐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62-03

一、天臺山隐逸文化的资源现状

隐逸,是从社会大环境中脱离出的一种自省、慎独的态度。而素与“黄山之秀”并称的“天台之奇”天台山,以其独特的人文宗教融汇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天台山隐逸文化。在隐逸文人中,寒山、拾得、丰干无疑是天台山隐逸文化里程碑般的标志性人物,隐逸中衍生圆融与和合内蕴,受儒道释影响,却也反作用于三家。其诗歌饱含禅意、哲理,是对无限风光有限生命的豁达一看,是对世人执迷的深沉一叹,更是对真心真我的会心一笑,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天台山厚重的宗教文化对寒山子文化本体以及隐逸文化的直观呈现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循迹寒岩,寒山子的光影依托寒岩寺庙再现,深山泉水,只见丝丝禅意,不见分毫诗味。地方氛围的影响,使得寒山活在了佛像金身中。更有国清寺三贤殿殿旁刻文:“唐贞元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现,故号称三贤也。”显然,民间想象给予了寒山子传奇的色彩。然寒山“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似僧非僧”,以一言盖之,未免武断,以宗教派别分之,未免狭隘。

寒岩、明岩以及国清寺是寒山子隐逸于天台的“常驻地”。寒岩是天台第一大洞,其洞顶巨嶂覆盖,“飞岩若坠接苍溟”;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风景秀美;国清寺更是天台地区的独特标志。但均无对寒山子详实并客观的介绍,地方性文化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依托寒岩、明岩为寒山子文化价值承载区,辐射至国清寺,保护并开发天台山隐逸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天台山厚重的宗教文化对寒山子文化本体以及隐逸文化的直观呈现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天台山隐逸文化资源的形成

(一)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孕育与形成

隐逸由个体行为逐渐发展为群体象征的隐逸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极,对包括政治模式、哲学思想、文艺创作在内的多个传统文化领域均有深远影响。与以统治阶级为主的庙廊文化相对,隐逸文化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疏离于王权专制,有其独立性和调适性。天台山隐逸文化更是历史已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深究,天台山隐逸文化何以孕育这一份厚重?何以得以传承?

从地理位置上看,天台山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远离政治中心。从地貌地形上看,天台山四面环山,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以示其地貌的复杂多样化。瓯越民族于此繁衍生息,疏离世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居山滨海使得天台山成为绝佳的隐居之所。

除此之外,天台山还增色于口耳相传的仙话传说。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便里记载了轩辕皇帝 “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并铸鼎于天台琼台;《众真记》中关于伯夷、叔齐的记载中写到,伯夷、叔齐死后为九天仆射,掌管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又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缑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讲述了周灵王太子晋同天台桐柏宫之间的渊源;《幽明录》更是记载了一段盛名于世的“入桃花源”,相传东汉刘晨、阮肇于天台遇仙,返回家中时已不知过了几朝几代。诸如此类的仙话传说数不胜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隐逸风流之士。孙绰游经天台山,大笔一挥,写下了掷地金声的《天台山赋》。由此天台山更是声名远扬,无数骚客文人献诗献歌,天台山隐逸文化由此开始孕育。

天台山第一位有所记载的隐士是南朝的顾欢。被誉为是天台山文化教育的启蒙者,顾欢于天台山楢溪隐居,开学授课,辞官不就,刻苦著述。有《夷夏论》、《三名论》等多部作品。相传天台山亦有范增之迹,笔者曾游览天台,前往九遮山亚父夫之迹。历史上刘邦谋臣陈平利用“离间计”,挑拨项羽同亚父之间的君臣关系,成功使多疑的项羽对亚父起疑。这一出离间使得范增心寒,托辞归乡,不再共事项羽。而在归乡路途中,范增抱病身亡。对于范增明确的记载,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范增有可能假死。项羽多疑,居高位者更是小心谨慎。范增满腹天下,却失望离去,亦有可能投奔死敌——刘邦。思及此,端坐高位者还能安然放范增离去吗?由此推测,病发身亡也许是范增为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不得已为之的下下策。今天的天台九遮山,有着专门供奉亚夫的处所,其形象已然被神化,成为当地人的信仰。关于天台九遮山范增隐居的文献资料微乎其微,但通过对当地口头资料的梳理,发现范增隐居九遮山期间倾其智勇为村民谋福,使得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政治中心的九遮山的农业、水利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后继有唐朝的天台处士项荣,才德兼备却隐而不仕。泼墨山水,放浪性情,是有名的“有墨无笔”讲究墨趣的画师。再是以寒山、拾得、丰干为代表的隐逸之人,无疑是天台山隐逸文化的里程碑。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形成,从胚芽茁壮成长。

(二)浓厚宗教氛围下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发展

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塑造,与宗教的影响息息相关。道家南宗,佛家天台宗,均发源于天台山。天台宗与南宗的互通互融,儒家的渗入共存促进了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发展。

就道家而言,葛洪于其《抱朴子》一书中有言:“今中国名山不可得至,江东名山之可得住者,有霍山,在晋安,长山太白,在东阳;四望山、大小天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并在会稽。”道家素来重修炼之所,所以名山碧潭多为道者所青睐,天台山便是难得的理想之地。

古籍中对天台山道家之人最早的记载是东汉的葛玄。葛玄来到天台山修炼。遁迹名山,积上苍之福德。“玄勤奉斋科,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于天台山。” 虽有荒诞夸张彩色,但却颇有天台山的道教风韵。

天台山道教教义建树的伊始是南朝陶弘景,他开创道教茅山宗。虽是一代道教宗师,主张佛道兼修,突破《夷夏论》中强烈而狭隘的民族偏见。“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7]对于当时的夷夏之辩,这无疑是一股温和的清流,有着一定的调适作用。

唐代司马承祯开创南岳天台山凊派,潜心于道教理论发展。他融汇了儒释道三家之优,批判“惯例”——炼丹服药的外丹方术,守静去欲,独创“坐忘安心之法”,提出一套更为合理的养生之术。司马承祯著述《坐忘论》和《隐天子》,成为清派修道的宗教思想基础与实践指南。道学蓬勃发展,后有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等,共同确立了天台山为中国道家圣地的地位。

至于儒家成就,可直指南宋时期的徐逸,饱读诸子百家、儒释经典。虽平淡世味,寡薄宦情,却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理学大师朱熹专程拜访,与其结为知己。鸿鹄之志有所不展,徐逸无意庙堂,退而江湖。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两位诗人:曹文晦和潘碧天。曹文晦是元末的隐逸诗人,他筑赤城山麓,一双鞋遍青山,耗数载观天台水文、地形地貌、林间山草等。终至坦途,得睹灵境。最早流传的天台八景:桃源春晓、赤城栖霞、双涧回澜、螺溪钓艇、清溪落雁、琼台夜月、石桥雪瀑、寒岩夕照,就是其命名的。潘碧天明代中叶难得的女诗人,早年诗风柔情含壮志,工于四季,寓情于景。但在其丈夫染病身亡后,她隐居天台赤城山、桃源庵,诗词颇有冷峻愁苦之味。

佛家对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使佛家真正融入中国成为本土宗派的智顗,被誉为是东方的“黑格尔”。智顗以《法华经》为经典基础,集印度佛教理论、儒道思想为一体,融南北朝修禅、义理不同的习佛方式为一气,开创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强调万法皆空,因缘相连,突破印度佛教十界独立,壁垒森严的局面,提倡“十界互具”,三界六道乃至四圣界都是相融相通,相互转化的。这无疑为现实中不结善果,留下孽债的人提供了希望,也盼得来世的微光。

天台山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儒道释三家相互交融,儒者之隐,亦有道者无为之意,道家之“渐门”显然借鉴于佛教禅宗之“顿悟”、“渐悟”,天台宗之“圆融”,则暗含“以儒道佛”之礼乐制度和教化作用之意,求取“仁”,同时摄取道教吐纳之术于禅法。宗教的内涵挖掘与核心思想的传递,实质上加深了隐逸的核心价值,从外在的“隐”追求内心的“隐”,对隐逸文人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三、寒山子對天台山隐逸文化资源拓展

(一)寒山子生平经历

寒山生平时代,缺乏正统的史料记载。

国内外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寒山是不存在的。而伪托寒山之名,树寒山之形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亦可能仅为在此前后有禅僧道翘者,假名寒山拾得,赋诗述怀,使时俗视彼等为狂士而已。” 且诗歌中的思想同寒山疯癫作态似是大有疏离感,其中饱含理性的哲理,感性的劝导,不见疯狂色彩。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疯癫者”的清醒却是甚于常人。可以说,世人常处于思想的“疯癫”——混沌不知前路,而所谓的“疯癫者”的狂态往往只是外显。行为上的不拘束,看似不容于世事有准则的自由,却是无愧于内心的天地。

汉学家E·G·普利布兰克的《从语言考证寒山诗的写作年代》和入矢义高的《中国诗人选集·寒山》分别从寒山诗的韵律类型和思想内容做了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诗歌年度跨度较大,经历多样化,不似一人所写。我国寒山研究专家钱学烈则从史料的记载、与同时代人的印记、提及寒山的晚唐诗人以及对天台山的实地考察力证寒山子的存在,否定“寒山虚无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存的313首寒山诗及8首佚诗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是他人混入之作。

关于寒山子的生活年代,历来有多个版本,主要有“贞观”、“大历”诸说。贞观之论主要是由于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但近代以来,对寒山为唐初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居多。余嘉锡在其书《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闾丘胤在《闾丘序》中有关“唐兴县”地名年代的错误,唐兴县是始丰县于肃宗上元二年才改名,不可能为贞观年间所有。其次台湾学者陈慧剑考证各家,对闾丘胤的官衔提出质疑,就“使持节”、“绯鱼袋”等物件进行分析,认为《闾丘序》纯系伪托。大历之论依据于唐代道士杜光庭所著的《仙传拾遗》,而后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对寒山子较为系统地进行考证,确认寒山非旧言贞观人,而是大历人。钱学烈通过对寒山子诗歌中出现“吴道子”、“南院”、“选院”等名词的年代考究,兼顾对唐代的科举情况,同沩山灵祐和尚、赵州从谂禅师、中唐诗人徐凝的往来的史料记录分析,得出寒山大致生于公元730—740奶奶,卒于公元830—840年。此结论有理可循,有据可依,说服力强。

而从寒山的诗中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寒山未隐居天台山时,留在诗歌中的生活印记。“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寄白马,喝兔放苍鹰。”平陵,是汉昭帝陵墓。地近都城长安,权贵迁屋于此,亦伴有富贵骄奢之风。从“寄白马”至“喝兔放苍鹰”,随心所欲赛神仙,可以看出寒山的出身家境应也应是显赫一时,不一定是名门望族,却也是富贵之家。而后寒山随朝代大流参加科举,数次不中,寒山自嘲“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满腹经纶,挥墨成章,却是输在了外貌。寒山在科举上蹉跎了几十年,也使得家人对寒山心灰意冷。从衣食无忧随心肆意的富家日子转而半耕半读贫穷清苦的生活,兄弟不认,妻子疏离。心酸落泪,“盖是书误己”,便开始了南下流浪般的生活,辗转来到天台隐居。

(二)寒山诗中的和合内涵

“和合内涵”是寒山对天台山隐逸文化资源的核心拓展。将儒道释三家思想融会贯通,以理想准则、身心畅达贯通现实境况是寒山诗中“和合”的重要体现。以内心的约束为准绳,三人不被形式所拘泥,无需忌讳三家的争鸣不修、楚汉分明,肆意地伸展个性,和儒道释为“合”。遵循禅宗的不二法门,道家无所依托的逍遥游,真正地获得天地间万物为一的生命体验。

孟晓路的《月桂一轮灯——寒山诗提纲注解》将寒山的隐居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儒家期、道家期和佛家期。居田园人烟之所,效仿陶渊明为第一期,数十年后转入道家为第二期,最终转入佛门,即为第三期。

虽说儒释道三家皆有对别家精髓进行相互吸收,并且通过“本家化、个性化处理”,为自身所用。虽是符合和合的融突,但仍受到派别壁垒的影响。相比之下,寒山却是自由得多,受佛家、道家、儒家思想颇深,但仍能以旁观者姿态,不受限制地学习,并对其进行“改造”。他们的标准非常简单,那就是:择优。以佛家安心,道家顺性,儒家怀世,无所谓界限,无所谓教条,因而“三隐”和合的范畴远超儒道释三家。

在“儒家期”的诗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寒山的家国情怀,是“仁”、是“忠”、亦是“孝悌”。除此之外,于个人的教化和劝谏也提现在“佛家期”的诗歌中。以佛家之轮回,从佛教戒律出发,讽刺批判了世人杀生食肉的行为。“怜底众生病,餐尝略不厌。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看似美味,饱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却不知来世造化。佛教有六道轮回,万物的生命形式不同,即使是一块石头,一滴水珠,都是有佛性的。杀生之恶,将会报应于来世,人可能堕入畜生道,甚至是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由此可见,行善積德是寒山所提倡的个人的修养。“三途鸟雀身,五岳龙鱼已。”三恶道中得畜生道之鸟雀身,五岳处为龙或为鱼,变化无常,但死生是轮回往复的,必须在现世中改变自己,教化自己。

个人的和合,在于精神的和谐,也在于作为物质基础的生命的和谐。“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养生之旨趣,在于健全四肢,在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养生二字,得之于道家的《庄子·养身主》:吾闻庖丁,得养生焉。文惠君从解牛中得到养生之道——勿做害己伤身之事。天台山清派宗师在其“渐门”中提炼出强身健体、祛除疾病的养身之术,不再单纯地信服丹药炼化和辟谷不食,注重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事,使修道之人在观念上做到心与道合。寒山对养身的注重,虽其终极目的是“愿与佛相遇”,但也不难看出道家影响之深。与司马崇祯相似,寒山对道家的批驳之一在于道家靠丹药欲求“乘鱼待鹤而去”,身见甚重,执着于肉身的长生不老。因而寒山注重自身的修养,“预知仙丹术,神内元神是”,劝谏他人“莫学黄巾公”,愚守妄想不生不死境界,而是提升内心的修养。这一份内心,是“可贵天然物”,最是难寻,也最是易得。收之、促之,在胸俯之间。放之、延之,在一切天地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仕途不顺意便“投辇从贤妇”,喝酒吟诗,以诗书养性,不同泛滟。遵循“人以身为本,本以心为柄”,身心合一。

儒家活当下,道家求永生,佛家寻来世。芙蓉不耐寒,万物有代谢。悲痛亲友的衰老和离去,却能通透人生的自然规律。以佛家的因果轮回归束自身,水结成冰,冰消反水,人须从善且行善。看破道家所谓以长生为主,不死为主的观念,转为对现代层面健康意义的追求,在身体基础上渴求心得无所依傍,灵升而羽脱。带着消除二元对立的禅宗观念,圆融万物,众生平等,才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的境界——澄澈空明,无边无际,无所附着,与世间,万物相交相错,于此中化解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得中庸点,便为自我。

四、天台山隐逸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天台山隐逸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着力于“文化”二字。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相关地方文献进行记录,梳理隐逸文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分析其思想成就,使得地方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以寒山子为例,有以下几点构想:

1.完善古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多处古迹不曾被保护,磨损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2.开辟以寒山子为核心,以“隐逸寻踪”为文化主题的旅游路线。串联“寒岩”、“明岩”以及“国清寺”三地,就寒山的生活轨迹进行拓展,对相应的地点做好介绍牌。

3.开辟“寒山诗林”。寒山诗集并非是寒山本人所写,据传言而是后人将寒山随手写在或是山间,或是石林,或是草木间的诗歌加以整理而成。寒山写诗,不在于扬名,只为一份随心所欲,而诗歌中对人的劝谏在今天都是有极大的价值。“寒山诗林”则是将寒山子的诗歌的每一首都摘录于一张卡片上,分别系于树枝、草坪间,游人可以带走其中一张卡片。这样不仅仅增添游玩之乐,更有对文化的推广之意。

参考文献:

[1]王振勇,许尚枢.天台风物[M].杭州: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91.

[2]胡守为.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李养正.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J].宗教学研究1998(04).

[4]钱学烈.碧潭秋月映寒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孟晓路.月桂一轮灯——寒山诗提纲注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资源
发掘练习资源 再育学生量感
外卖房等
我给资源分分类
盘活内部资源 激发组织活力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资源回收
垃圾也是资源
2016年Q4—2017年部分卫视内容资源集萃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