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2017-03-18吴慧明赵伟
吴慧明+赵伟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以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托,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开展活动为纽带的大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田,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
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并分析了高职院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团的管理制度、社团开设选修课、专业社团导师制、社团建立党支部、社团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刻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组织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等特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一)社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选择加入社团,在社团作用下,积极培养学生的特长,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社团根据成员的需要,针对时代的热点,专业的前沿,行业企业的发展等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与智趣相投的社团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可以使大学生不断激发思维的活力,提升创新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对于专业性强的学习型社团,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专业实践为主开展社团活动,把企业的科技人才、工厂的“大师傅”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实战指导。此外,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社团有助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学习型社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 此外,社团成员之间兴趣相投、知识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激发彼此对知识的渴求,积累创新创业的资本,有助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依靠传统的“行政班”开展各色活动的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社团组织正在逐步取代“行政班”的作用。在缺乏传统的班委管理情况下,建立良好的组织框架,合理的角色分工,成员间的团队精神等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还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发展迅猛,社团数量飞速增长,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外表下,一些问题也不断显现。
(一)高职院校师生对社团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考核的压力下,也在不断地缩小育人的范畴;大学生自身也把更多的课余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培训中,积极备考各种职业证书,希望借此让自己的一技之长真正长起来,在就业时多一分筹码。因此,对社团的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地认识,即使认识到位,也难以积极实施。
(二)学生社团数量增多,管理不足,发展不均衡
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校社团发展,往往社团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导致社团数量急剧上升,加之社团发展的历史较短,经验不够充分,所以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不到位。目前,有些社团成立伊始就没有准确的定位,仅仅是一时冲动或是应时尚而生;有些虽成立之初信誓旦旦,但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规划,虎头蛇尾;还有些社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遇到能力强的干部就朝气蓬勃,社团换届后就每况愈下。
(三)学生社团活动单一枯燥,缺乏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一些学生社团喜欢追求场面,不注重扎扎实实地总结提高,不重视基础建设和规划,没有考虑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社团新老成员交接中,往往只注重换届形式,忽略材料的有效交接、经验的交流、文化的传承,使社团的建设难以摆脱摸索和重复建设。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单一枯燥,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没有把握社团成员真正的根本性需求,缺乏计划性,缺少一个适合社团开展活动的有力平台。以学习创新型社团为例,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逐渐增多,如“发明杯”“挑战杯”等。但是参赛团队多是临时依赛而建,学校没有把学习创新型社团与诸多技能竞赛相结合,形成不了合力,同时,学习创新型社团也没有以各类竞赛为发展平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
(四)学生社团娱乐性偏多,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不够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中文艺类、体育类、游戏类社团的比例超过社团总数的一半,甚至一些非文体类社团为了吸引会员,举办的社团活动也往往过于娱乐化,忽视学术理论的影响,文化品味不足。学生社团不仅学术性不足,服务性也缺乏。在国外高校,咨询服务性社团不在少数,但在国内,尤其是高職院校却几乎没有,主要是在我们的育人理论中欠缺对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的先后举办,志愿者文化在国内高校迅速成长,如何将志愿服务理论与社团文化相结合正待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规范社团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规范社团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制度,包含社团准入制度、社团财务制度、社团档案制度、社团考核制度、指导教师负责制度等,优化社团发展的制度环境, 从而实现规范、有序、有效的管理,使各社团能依规按章地开展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团联合会的作用,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生命力,社团联合会要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和引导, 要求社团增强活动的学术性和服务性, 构建大学生社团育人的优良环境。
(二)基于学生专业建立社团,推行专业全员导师制
高职院校学术性社团本身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却非常适合专业归属感强,专业学习兴趣深厚的学生。基于学生专业建立社团为专业知识深入学习、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关注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现况有积极意义,为想深入学习、有能力深入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避免了课堂教学吃大锅饭的状况。例如,数学专业的数学建模社团,新能源专业的太阳能开发与利用社团,机械设计专业的机械设计创新社团,等等。基于专业建立的社团吸纳了专业的精英大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主动性高,成为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定基石,且会带动专业的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专业性社团推行专业全员导师制。以往的社团导师均是单一导师指导,由于教师积极性不高,不少社团是由辅导员或校团委老师指导,不仅工作繁众,且存在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专业性社团推行专业全员导师制,即该社团由专业的全体教师共同指导,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结合科研项目指导,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指导,使毕业设计前移。校院两级在进行教师考核时将指导专业社团纳入教师社会工作量考核中,从而极大促进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推进社团文化的进步。
(三)依托于学生社团开设选修课,加强专业指导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选修课学分比重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教师头痛如何开设高质量的,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缺乏教师专业细心的培训和指导。将二者相结合,教师依托于学生社团开设选修课,加强专业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社团专业知识培训,让参与培训的学生获得了选修分,教师又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收获了相应的课时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来校授课,甚至是带领学生去相关的行业企业现场学习,实地操作,从而增进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四)社团建立党支部,加强社团骨干的培养,增强凝聚力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高职院校严格按照习近平的要求,严格把控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改变以往仅从班级团支部推优发展的单一方式,在优质的大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社团党支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和社团骨干的培训。要将学生社团骨干纳入学生干部培养体系,进行定期的系统培训,并将其中表现优异,群众基础良好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社团党组织中不断发掘先进典型,通过邀请这些优秀的成员在开设讲座,举办沙龙,以及带头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发辉榜样教育,团结更多的学生,使学生社团成为学校主流文化和优良校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五)依托于学生社团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
近年来,各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蓬勃发展,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大学生参加竞赛的主动性不高,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消极现象。赛前临时组队,突击培训,赛后缺乏有效的总结、积累和传承,缺乏延续性。
依托于学生社团参加各类竞赛,尤其是以学习创新性社团为平台,把学生培训、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工作联系起来,针对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定期开展校级技能大比武,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来学校就技能大比武共同出题和评审。学生方面由社团内的成员自由组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公平竞争,对比赛成绩优异的队伍作为相应省赛、国家赛的重点队伍培养,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
(六)依托于学生社团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与高校的育人理念相辅相承,其自主自愿的方式以及实践性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对大学生吸引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出建设“志愿者之校”以来,形成了大学生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争做志愿服务的热潮,在校学生注册志愿超过70%。传统的敬老院、孤儿院、交通协管等志愿服务,一方面很难满足众多志愿者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技术含量的志愿服务很难让大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社团组建了很多专业志愿服务队,比如依托节能与空调社团的空调维修与保养志愿服务队,依托计算机爱好者社团的计算机教学与维修志愿服务队,等等。这些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深受学校周围社区群众的好评,其中外语专业与留仙社区共同开展的“四半点课堂”受到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深圳新闻网等十余家媒体的报道,社会影响深远。
(七)建立学生社团的激励机制,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为确保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建立社团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星级社团”评比活动,要求全体社团上交年终总结材料,并进行公开答辩,授予优秀的社团1星至5星的“星级社团”荣誉称号,且由学校为5星级社团举办明星社团展,宣传先进,扩大影响;反之,对于不合格的社团进行整顿,甚至取缔,从而形成激励竞争的环境。
在激励社团成员方面,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表现与学生评优挂钩,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使学生社团与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享有同样的权利。此外,在学校的宣传栏开辟百佳学生社团骨干事迹专栏,宣扬学生社团中的优秀人才,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八)提高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拓展社团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不仅服务于学校和社团成员,还要走出校门,服务于社会大众。社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职业院校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的丰富资源,广泛建立与校外资源的沟通与联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社团的发展。
五、結语
高职院校要给予优秀的社团更多的自主权,帮助其搭建更为宽广的舞台,鼓励自主发展。
一是协助优秀的星级社团建立自己的网站,将社团成长的过程和收获展示在自己的网站上,既是社团宝贵材料的总结,又是外界了解社团的窗口,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器人创新协会网站,不仅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指导教师还受邀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做报告。
二是鼓励有实用性创新产品的社团创办各种实体,通过经营产品和服务筹措社团资金,打破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经费只能依靠学校的单一渠道,逐步转型。对于其中佼佼者,学校可支持其在创业创意园注册公司,或协助其在政府大学生孵化产业园内开办企业,给予政策的支持和启动资金的资助,促使学生社团真正地走向社会化发展的道路。
[基金项目:2016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探索》,课题编号701622J21005。]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