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2017-03-18许斌
许斌
摘 要:随着人们对身体素质要求的提高,学校在重视文化课程的前提下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能锻炼,而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教学中一项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运动,受到各学校的推广,但目前教学中针对定向运动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定向运动 初中体育 教学方法
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行,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在教学改革中,将定向运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增强和锻炼学生的实际运动效能和基本的体能。定向运动是让学生利用辅助设备通过地图进行走访找到标记的地方,在最后谁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就是获胜方的一种运动方法,这种运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这种定向运动法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完全符合学生的个性以及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另外定向运动还可以有效地调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定向运动法有别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的方法也相对灵活,贴近初中生的特點和要求,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方面潜能的发挥,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和配合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
在体育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在整个环节中担当的角色需要合理地把握,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方面,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定向的运动,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以及体能提升,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带来的价值,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必要性,从而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虽然体育运动带有一定的体能锻炼,其中会累会苦,但不能因为辛苦就不开设或放弃体育运动,教师只有在整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提高教学监督力,定向运动及其他体育活动才能有效顺利地开展。
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在教学结束后,还需要对学生课后的反思进行跟踪。首先在课前,教师需要对课中的定向运动制订详细的教学方案,同时也可以选取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之一起担任定向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实施前,教师需要先为学生介绍定向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整个活动的细节,并逐一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在进行“找宝物”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宝物藏到指定位置,并将宝物位置在地图上进行标记,将地图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地图位置寻找宝物。分组进行后最后寻找最快的一组视为第一名,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协作意识。
二、学生、社会、企业联合协作,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因为在体育定向运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辅助器材进行授课,而诸多学校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在如器材、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缺失,影响教学的开展,此时则需要考虑与校外单位的协作办学,进行资源的共享。因为体育健身是全民的运动,可以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来增强学生及群众的认识,比如可以与区委会或公园委员会协商,为学生提供定向运动的场所。
又如,可以多校之间组织联合赛季,不仅一次性地解决了多校器材问题,还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竞赛和运动的乐趣。另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各区域的定向运动地图,并将地图分发给有兴趣的同学,在学校的课外组织中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户外定向运动中来。也可以联合社会的拓展机构对学生进行团队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勇于挑战自我。
三、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完善,保证定向运动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导致一直以来学校在体育设施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新教学改革的需求,目前的体育教学器材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定向运动又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所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都比较新颖,在教学器材方面也不够完善,从而影响整体体育教学的效果。而目前,各初中学校开设的体育定向运动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都是以教师的主观安排为主,缺少理论的讲解和教学,整个教学环节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系统性,最终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定向运动本身需要大量的辅助器材,比如指南针、地图仪、计时器等等一些相关的辅助设备,这种情况下就让学校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器材的采购,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学的成本,这些因素都是制约定向运动顺利开展的原因。针对这些现状,学校需要针对性的解决,另外,社会各界也需要结合学校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开发出符合学生使用和发展的运动器材,以保证学校运动器材满足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加速学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总之,在全社会呼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教学,而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既能锻炼学生体能又能发挥学生思维的运动,应优先列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而面对目前各初中学校中定向运动教学面临的问题,必须及时制订方案,合理促进教学的展开,为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小梅.初中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6).
[2]胡建平.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