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影响研究
2017-03-18梁启慧王敏雅秦微郭利美冯远征曾
梁启慧+王敏雅+秦微+郭利美+冯远征+曾双志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产科出生的低体重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喂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 vs. 46.67%,P<0.05);观察组患儿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14.98±2.19)d vs. (19.47±2.55)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36±2.57)d vs. (10.49±2.64)d]及住院时间[(13.36±2.18)d vs. (15.32±2.46)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比例,促进胃肠功能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可在低体重儿治疗中应用。
[关键词]低体重儿;喂养耐受性;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082-03
低体重儿泛指出生体重<2500 g的婴儿,包括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和过期儿,国内相关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低体重儿发生率约为5%[1-2]。在现有医疗水平下,低体重儿存活率非常高,但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疾病和多种并发症,喂养难度较大[3]。为保证胎儿能量、营养需要,现在临床多建议采用胃肠外营养,但容易造成胆汁淤积、感染等问题[4]。有证据显示尽早对低体重儿采取全肠内营养可有效避免类似并发症的发生[5]。我院产科于2013年开始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体重儿进行喂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低体重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7例;出生体重1585~2428 g;胎龄32~36周;出生时间1~2 h;出生10 min Apgar评分[6]>7分。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出生体重1590~2425 g;胎龄32~36周;出生时间1~2 h;出生10 min Apgar评分>7分。两组新生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低体重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
1.2喂养方法
所有低体重儿均接受保温、吸氧、静脉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进行防感染、防出血干预。对照组喂养方式:入院后24 h开始以1∶1喂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量10~15 ml/(kg·d),每2小时喂养1次,48 h后每天增加20 ml/kg,72 h后过渡至全奶。若新生儿吸吮、吞咽功能良好,则以奶瓶喂养;若新生儿吸吮、吞咽功能较差,则通过胃管间断鼻饲喂养。
观察组喂养方式: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喂养,起始喂奶量为2~4 ml/(kg·d),每次0.5 ml/kg,每2小时喂养1次,根据低体重儿耐受情况,1~2 d每次喂奶量增加0.5~2 ml,直至足量喂养。在每次喂奶前、中、后10~15 min时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5~10 min;若其吸吮力较弱,则采用橡皮奶头轻柔刺激口腔,诱发吸吮反射。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凡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可认为喂养不耐受:①每日呕吐次数>3次;②患儿出现腹胀表现,24 h腹圍增加>1.5 cm,且伴有肠型;③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25%或者24 h内停喂>4次;④患儿胃内可见咖啡样或者胆汁样分泌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早产儿早期由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开奶后容易出现胃潴留、呕吐、反流、腹胀等现象,称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胃肠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吸吮喝吞咽能力低下,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7]。造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肠道功能不成熟。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反射弱,胃肠功能发育不全且胃容量较小,导致其消化吸收功能不够成熟,肠道免疫功能较弱,对外来刺激抵抗力较差;②胃食管反流。早产儿防止反流的屏障功能失调,食管蠕动功能屏障下降,部分早产儿发生食管裂孔疝或者食道闭锁经手术治疗后形成胃食管反流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8]。如孕龄≤30周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达55.5%;≤37周时,发生率为13.9%;出生体重≤1500 g,发生率高达57.8%;≤2000 g时,发生率为13.7%[9-10]。除此以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还与外加奶量及注奶速度过快、胎粪排出延迟、体温变化、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感染等有关,管饲时如果注入奶量过快可引起胃过度扩张,可加重消化道负担,引起胃潴留,继而引起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胎粪便少,加之肠蠕动乏力及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胎粪延迟排出,造成喂养不耐受。
早期微量喂养系指给予出生后24 h的早产儿喂养量<1 ml/(kg·h),研究证实,早期微量喂养对低体重儿具有如下好处:①实施早期喂养较晚期喂养或者延迟喂养体重增加更多,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更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更快;②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消化功能的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对低体重儿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促进其胃肠道功能的进一步成熟,而非为其早期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11]。目前学术界对于早期微量喂养最佳开始时间尚无定论,但原则上认为越早越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成熟,更快达到足量喂养,提高血浆中胃泌素水平[12]。
非营养吸吮是指对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时,给予其吸真空的橡皮奶头,其生理作用在于[13-14]:①刺激患儿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减少废用性萎缩:研究显示非营养吸吮能够刺激口腔内感觉神经纤维,提高迷走神经兴奋程度,改变胃肠调节肽水平,进而促进患儿吸吮反射和胃肠功能成熟,缩短患儿胃肠道转运时间,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时间。②改善患儿生理行为,提高其对医源性刺激的耐受性,通过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患儿氧饱和度,减慢心率,增加安静睡眠时间,减少激惹和能量消耗,加快临床状态改善的进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喂养,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显著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与李侠[15]、顾谦学等[16]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合低体重儿的喂养方法。但仍需注意在早期微量喂养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和肠型等情况,了解其大小便次数、性状改变情况,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压和氧饱和度。
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比例,促进胃肠功能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可在低体重儿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付仕强,陈伟明,于利,等.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生后早期追赶生长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6):195-197.
[2]黄小云,刘惠龙,麦慧芬,等.不同分娩年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4):13-16.
[3]查琳,刘伟,袁义,等.静脉高营养与经口、鼻胃管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5,14(8):832-834.
[4]林泽鹏,赵少岚,陈创鑫,等.微量肠内喂养预防早产极(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16-117.
[5]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足量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2):85-89.
[6]焦永慧,刘早玲,拉布达·马木提,等.乌鲁木齐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的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3, 28(34):5637-5639.
[7]胡小华,欧阳娜,杨磊.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窒息后新生兒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6):148-149.
[8]陆彩霞,韦露明,刘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对营养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93-294.
[9]余章斌,韩树萍,陈玉林,等.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6):346-350.
[10]唐振,周英,李明霞.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27-630.
[11]刘静.早期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47-48.
[12]张春梅.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4-36.
[13]张卫红,张春芬,叶辉,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4):508-510.
[14]邹菊梅,陈小红,李岸群.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4,26(10):1399-1401.
[15]李侠,牟红梅.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7):54-56.
[16]顾谦学.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临床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4):337-339.
(收稿日期:2016-11-25 本文编辑:任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