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分析

2017-03-18周艳桃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医术

周艳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文《扁鹊治病》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寓言“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寓意。

一、案例描述

1. 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初步的了解,我们认识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扁鹊。既然医术这么高明,为什么他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学生回答)。

教师:蔡桓公因为没法治了扁鹊才掉头就走,那在这之前他有没有主动要求给蔡桓公治病呢?(学生回答)。

教师:扁鹊主动给蔡桓公看过几次病?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

教师:请看第一次。(出示幻灯片第二段,全班齐读)。

教师:扁鹊非常了不起,他创造了中医上的望、问、闻、切四大诊法。那么,从这段你可以看出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种方法呢?具体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2. 体会人物心理

教师:“望”这种方法是很难的,扁鹊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医术真高明。那么,医术高明的扁鹊是怎么劝说蔡桓公的?(学生回答)。

教师:扁鹊这个时候心情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读出扁鹊的着急和担忧吗?(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联系下文,我们看看,扁鹊给蔡桓公提出的建议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

教师:蔡桓公有没有听从扁鹊的建议呢?他的表现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你认为蔡桓公此时的态度怎样?是一种什么心情?(学生回答)。

教师:谁能用这用语气把蔡桓公所说的话读一读?(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教师: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汇报,给蔡桓公建立了一个病历,方便观察他的治疗效果,请看。(课件出示病历;教师解释治疗效果环节,解释因为蔡桓公没有配合治疗,所以病情向体内发展)。

教师:刚才,我们和扁鹊一起为蔡桓公进行了诊断,并开出了病历,下面我们也做做扁鹊, 联系第3、第4自然段以及下文,为蔡桓公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诊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病历。(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

教师:看大家都完成得差不多了,有哪个组的病历想向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拿其中一組的病历,边展示边检查,分析病历中病人表现,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师: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扁鹊。他这时会怎么想?(学生汇报)。

教师:到现在为止,蔡桓公有没有接受扁鹊的建议?(学生回答)。

3. 感悟课文寓意

教师:作为一国之君,面对扁鹊在众目睽睽之下三番五次说自己有病,这回蔡桓公可真生气了,他会对扁鹊说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三次治病之后,蔡桓公都没有听从扁鹊的话,所以又过了十几天,他的病已经到了深入骨髓、无力医治的程度,所以扁鹊老远望见他,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教师:我们都知道,蔡桓公的病原本是有药可救的,扁鹊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古文并让学生读一遍,教师对顾问进行解释)。

教师:其实,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正是这个意思,你们找到了吗?(学生汇报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师出示课件并指导全班齐读)。

二、案例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紧紧把握新课标的理念,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明晰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补充病例的方式,概括了课文内容,使三次治病的情形和人物的表现一目了然,化难为易。在分析第一次治病时,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同时联系下文,分析扁鹊给蔡桓公提出的治疗建议是“热水敷烫”,为师生共同完成第一张病历表做准备。在分析第二次、第三次看病时,让学生自学,并联系上下文,为蔡桓公进行诊断,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完成病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医术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文化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