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教育引导
2017-03-17王晶晶
王晶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院校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这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人才支持。然而,目前国内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教育引导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思想教育
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1.1 自我评价不真实
目前,少数大学生不够自信,无法正确地看待和分析个人能力,造成了自我评价不真实,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消极情绪。进入大学应该是学生引以为傲的事情,大学校园也应该是其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然而,相当部分大学生却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自己轻视自己,不敢与人进行竞争。一些学生不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固步自封,害怕失败,久而久之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也就更为严重。许多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即便是遭遇到他人的侵害,也会选择沉默直至逆来顺受,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发展。
1.2 人际交往障碍
存在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容易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不愿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和沟通,形成相对自我和封闭的状态。自卑,让学生自惭形秽、不敢面对他人,高度的不自信,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和受挫,更害怕被人嘲笑和侮辱。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交际圈子非常狭小。甚至,有些学生与自己舍友都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错误和极端的交往状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3 性格古怪内心脆弱
如今的大学生身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习惯了逆来顺受的生活状态,因此也养成了许多古怪的性格。与此同时,表面上来看一些大学生非常自信,常在别人面前积极表现自我,但实际上内心非常脆弱,害怕别人瞧不起和轻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导致自己很难与人正常沟通和融入到一起。特别是恋爱中的大学生,部分在分手时容易自暴自弃或者过度伤心,无法正确地调节自我心理,最终使自己更加自卑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2 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個人原因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因素所致。大学生活相对开放和自由,与之前学生所经历的初中、高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在教师和学校严格的管教制度下,相对被动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反倒让学生保持相对明确的方向,内心中的复杂情绪和心理也不会表现出来。然而,一旦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自己容易失去方向,学生内心当中的自卑感也渐渐呈现出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庸和懦弱,并且与群体越来越疏远。一些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有多年亲密的好朋友陪伴,平时又有父母和教师的疏导和教育,导致自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依赖心理。然而进入大学校园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陌生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也越来越强烈。
2.2 教育原因
学校缺乏重视。客观而言,目前大学院校对于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多数学校认为,知识教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生的成绩考评和就业率才是学校应该关心和重视的,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关注。只要学生不做出严重或者过激的行为,学校便不闻不问,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形成。
教育方式不合理。目前,学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心理教育课程,但整体上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时,往往是照本宣读,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是凭学生自愿,这就导致很多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反倒不去学习,教育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保障。
家长教育缺乏。在学生形成自卑心理的过程中,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视子女如宝贝,害怕子女受到挫折,为其提供了非常安逸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家长的行为是关心和宠爱孩子,但是无形当中也使孩子内心过于脆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脾气和性格,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久而久之,学生在开放的大学环境当中就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无法正确看待和审视自己。
3 大学生自卑心理教育引导
3.1 加强学生引导与交流
学校应在大学生自卑心理教育辅导中承担主要责任。大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此,学校方面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首先,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工作,认真分析和评估当前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基本状况。其次,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宣传工作,通过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官方网站等实施全面宣传,同时积极举办大量校园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疏导和排除。
3.2 注重心理教育和疏导方法
学校必须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课程,将其作为必修科目。心理教育团队应由心理专业教师负责,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开展分析和教育。教师应对心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积极的创新和优化,加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入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如宿舍内的情感交流、大学生恋爱交往以及社会人际交流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交流和心理疏导方法,助其真正走出心理困境。此外,学校还应将学生心理课程学习成绩纳入学分考核,充分避免心理教育的形式化,使学生能够真正关注和重视心理教育,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疏导功能。
另外,学校方面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在课外帮助学生排除和矫正自卑心理。心理咨询团队成员除了对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矫正和治疗之外,还应该积极借助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学生常用的软件开展心理治疗和预防工作,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有力支持。
3.3 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教育配合
为切实解决学生的自卑问题,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和协助学校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一方面,在学生放假回家后,家长应该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和心理障碍,纠正子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同时,家长一定要引导子女合理地认知和评价自己,帮助子女找出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消除子女的自卑心理。此外,家长一定要做好子女心理教育引导记录,并加强与辅导员、教师之间的沟通,便于调整心理引导的方法和策略。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社会环境,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在此,学校和家长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责任,加强对学生自卑心理的了解和分析,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充分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12).
[2]张录全,肖建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1).
[3]韩梓琦,郑亚杰.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自卑心理成因及影响[J].商,2015(35).
[4]陈磊,袁慧,陈燕,等.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