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
2017-03-17陈柳
陈柳
摘 要:《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舞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关键词:审美 技巧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团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时至今日,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该剧共演出六场。
序: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要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卖掉的贫农女儿琼花挣脱束缚,夺门而逃。
一场:椰林。琼花被前来追捕的恶奴打得昏死过去,南霸天以为琼花已死,与奴仆仓皇而去。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二场:红色根据地广场。军民正在共同迎庆“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琼花赶到会场受到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军民怒火万丈。琼花人伍,连长授枪。
三场:南霸天的庭院。洪常青化装深人虎穴,约定午夜与娘子军里应外合,歼灭南匪。琼花悄悄进人匪巢同小庞联络,见到南霸天,忍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致使南霸天逃跑。洪常青沉着指挥,迎战友攻破了匪巢,群众一片欢腾。洪常青对琼花违反纪律进行语重心长的帮助。
四场:红军宿营地。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琼花豁然开朗。根据地的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来慰问红军。白匪进犯解放区,战士、民兵、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出征杀敌。
五场:山口阵地。洪常青率阻击排战士,坚守山口阻击敌人。任务完成后,洪常青掩护战友们撤离阵地,不幸身负重伤,昏迷被俘。
过场:我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前进,追歼匪军。
六场:南霸天的后院。红军主力攻人南匪老巢。洪常青怒斥顽匪,英勇就义。红军解放了椰林寨,打死了南霸天。在火线上光荣人党的琼花接任了党代表职务。战斗的歌声响彻云霄。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政治影响的年代,西方的芭蕾舞传统剧目几乎停演,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被反映革命年代生活与斗争的题材代替。
60年代的“八大样板戏”应运而生火红色娘子军》便是其中之一。抛开《红色娘子军》的政治因素,它的出现其实还体现了中国芭蕾舞剧新的创作实践。中国的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從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红色娘子军》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民族化”的首开纪录,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当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与音乐先期的成功。电影曲折的故事性和音乐动人的感染力,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原作体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主题与时代精神更是激励了无数的观众。
芭蕾舞剧主要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一方面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另一方面注重刻画舞蹈的人物形象。于是世界芭蕾舞台上出现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娘子军”的女性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这无疑是发源于西方的芭蕾传人中国后的一个创举。
《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设计中吸收了多种元素以达到芭蕾的民族化。一是在舞蹈语汇上努力将芭蕾舞和军事动作加以融会,以创造符合剧中人物身份的舞蹈语汇。比如二场娘子军的“练兵舞”用立足尖来表现立正。其他像射击、投弹、刺杀的舞蹈完全来自生活,是军事动作与芭蕾舞足尖技巧的结合,比较生动地塑造出女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二是将中国民族舞蹈和芭蕾舞进行结合创造。比如琼花性格顽强泼辣,就用了“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独舞和双人舞中所采用的“倒踢紫金冠”、“乌龙纹柱”等强烈有力的动作来表现。洪常青性格坚毅刚强,他出场的舞蹈造型吸收了京剧“亮相”的手法,沉稳挺拔,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气魄。南霸天和老四等反面人物的造型设计则更多来自京剧的身段、戏剧表演和中国的拳术。
而《红色娘子军》中富有海南地方特色的舞蹈语言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快乐的女战士用我编斗笠送红军》等舞蹈中姑娘们挺胸提胯的感人动律,手中斗笠的戴、提、甩、转、遮等动作,均来自海南的黎族舞蹈。黎族舞蹈与芭蕾舞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展现了姑娘们的体态美和朝气蓬勃的欢乐气氛。
这部舞剧具有创造性的民族化的芭蕾舞蹈语汇、悲壮动人的革命故事、恢弘绚丽的时代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风情特色,它的创作成功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项莉 《电影评介》 2009 第4期
[2]邹联丰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9 第10期
[3]汤其林 《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