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探讨
2017-03-17骆迎阳
骆迎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学生今天从师学习,正是为了明天不从师也能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在学生没有任何兴趣的情况下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更加主动学习,就会产生愉快轻松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自学的乐趣。如教学讲读课文《鸟的天堂》时,我先以境引趣,紧扣题目中“天堂”一词,让学生自学课文,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鸟的天堂”。此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挂图,再现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让学生视听结合,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预习效果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授新课前,我就要求学生预习,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成语、典故等,通过查字典、词典去理解。字典、词典、语法书等是学习语文很好的工具书,我要求学生人人备齐,并具体给他们讲解具体查阅的方法。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是获得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才能更深入地学习。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其中,手到是指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课文边运用各种符号做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住“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生学习“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时,让学生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思考并讨论问题,深入到课文中去,与作者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之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思考: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学生各抒己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想到的是整个潜伏部队的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学习,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对邱少云的守纪意识和献身精神感到钦佩;同时,学生掌握了写人记事文章的一個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通过人物的表情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注重积累,使自学能力在运用中升华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三好”,即把好词、好句、好文段摘抄下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在笔记本上;并指导学生在交流、写作时灵活运用,尤其是直接运用到写作上,在使用中充分发挥积累的价值。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习作“描写一处景物”时,让学生联想所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景物,并引用文中的佳句。如《桂林山水》中的“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则可模仿这段话的描写手法,从而达到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升华的效果。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