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韵”与“语用”共舞

2017-03-17李春霞

教育界·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韵采薇诗经

李春霞

【摘要】文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诗歌的文体特点、学段单元目标及本班的学情,确定“语用”核心目标。在“语用”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通过品析赏读、融情想象、虚实并举等教学策略既让学生悟情入境,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提高审美情趣,又能使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经·采薇(节选)》 古韵 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把握诗的特性,讲出诗浓郁的感情、优美的意境等诗味,让学生会其意,人其境,悟其情。在“语用”理念指导下古诗教学如何开展呢?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节选)》的备课及教学为例,试做探析。

一、落实“语用”,确定核心目标

古诗的备课,该怎样探寻文本的教学价值,在不失诗歌的特性前提下,确定“语用”核心目标呢?

(一)解读教材,预设常规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教学提出的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诗经·采薇(节选)》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采薇》选自《诗经》,共六章,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手法上堪称后世典范,其中“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被无数的后世诗人所借鉴、运用。《采薇》全诗也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的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使全诗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但课本中节选的内容只有第六章的前四句,还不足以佐证“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采薇(节选)》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运用三组反义词)、用词精妙,诗句借助“杨柳”和“雨雪”这两种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悲”的写作手法,正反两衬,同抒哀愁,凄侧感人,意境优美。

因此本课的常规教学目标为: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歌情感;第二,大体把握诗意;第三,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

(二)反复梳理,确定语用核心目标

上述的常规教学目标中,“大体把握诗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能完成。从历史背景去品析这首诗,读出诗的情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把握诗性的关键,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落实这一重点,笔者想到让学生运用品读诗歌的两种方法——“抓字眼,悟诗情”“想画面,人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意境。《诗经·采薇(节选)》结构和语言非常有特色,精当的用词、词法上的重沓叠奏、巧妙的表现手法……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语用训练的素材。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首诗“四言、叠词、对仗、情景交融”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如果巧妙地在教学中渗透“柳”意象,学生也能理解诗人寄托在杨柳上的情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悲”的写作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对这一知识点笔者进行了舍弃。

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诗歌的文体特点、学段单元目标及本班的学情,语用教学目标预设如下: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大体把握诗意;2.运用“抓字眼”“想画面”这两种品读古读词的方法,深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初步探究诗句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了解“柳”的意象,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二、“古韵袅袅”和“语用训练”相辅相成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用训练可以贯穿在古诗教学的各个环节。现以《诗经·采薇(节选)》为例从如下几方面谈如何在古香古韵、余音袅袅的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到两者的相辅相成。

(一)品析赏读,体会用词之妙

在《诗经·采薇(节选)》教学中,笔者从语言文字人手,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最能传递情感的关键词——“依依”,揣摩诗人的情感。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对“杨柳依依”和“杨柳青青”“杨柳飘飘”的比较,在反复的推敲和诵读中,感受到“杨柳青青”只写出颜色,“杨柳飘飘”写出动态,但“杨柳依依”却写出了战士不忍分离和不舍的情感。教师运用换词、朗读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踏歌而行中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丰富了语感,陶冶了诗心,提高了自己审美鉴赏的能力。

(二)融情想象,沉入诗境之美

《文艺学导论》指出:“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诗经·采薇(节选)》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融情想象中,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一切景語皆情语,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暗传什么情感?他的心中有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让他不舍呢?笔者以说促悟:“如果我们就是这位要远征的士兵,在我们的记忆中,哪些画面让我们割舍不下呢?听着伤感的《琵琶曲》,对着杨柳,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吧!”(背景音乐《琵琶曲》)学生在忧伤的《琵琶曲》中想象并畅谈战士当年从军离乡之时的所思所想,想象士兵离乡之时的画面,填补诗歌的空白,感受战士不舍、无奈的矛盾之情。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孩子们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既进入了诗的意境,获得诗境之美,又让他们找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充分发挥了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之目的。

(三)虚实并举,运用品诗之法

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进行运用,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重点研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笔者梳理出两种品读古诗词的方法——“抓字眼,悟诗情”“想画面,入意境”学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先提出导学思考:试着用“抓字眼”“想画面”这两种品读古读词的方法,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1.圈出字眼,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想象画面,如“现在我回家了,却见雪花纷纷地飘落……”其次,让学生自学梳理并进行小组合作。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教材只是一个媒介,要凭借其中的语言文字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有练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两句诗作为例子,培养学生的自学之法,让学生用学习到的方法去赏析诗歌,虚实并举,会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训练过程中学会欣赏品读古诗词的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倡导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水平,做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关注表达,品出诗言之韵

诗人的妙笔何以能生花?这是由于诗人能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手法的缘故。在引导学生认知《诗经·采薇(节选)》艺术特色的部分,笔者只选取了“四言、叠词、对仗、情景交融”这一角度,感知《诗经》这种富于民歌风味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在学生充分诵读《诗经·采薇(节选)》的基础上,引荐《诗经·伐木(节选)》《诗经·湛露(节选)》中的类似句子,让学生在“伐木丁丁,鸟呜嘤嘤”“湛湛露斯,在彼丰草”的诵读声中,一步步走进古老《诗经》的音韵世界。教师通过初步探究诗句的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在诗歌曼舞中,使古诗的艺术技巧无声地浸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喜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教学可以紧紧围绕“语用”核心目标来组织,实现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既能让学生悟情入境,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提高审美情趣,又能使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请让“古韵”与“语用”共舞,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扬帆起航!

猜你喜欢

古韵采薇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隐形男友
泰州古韵
学诗3
退休岁月
从此岸到彼岸
“采薇”意象释疑
巧用《诗经》解难题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