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2017-03-17杨艳
杨艳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定义其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所谓美术,“美”字应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美术课程的核心。然而,知易行难,不少教师认为“审美”是个厚重的大話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要教学生如何去“做”就可以了。带着这样的“曲解”,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重就轻,只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们审美体验,忽视了他们审美素养的陶冶。
绘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彩色画、铅笔画、蜡笔画、水墨画、粉彩画等,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重头戏。在学生绘画时,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审美教育对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忽略审美的课堂中产生的作品,往往中规中矩,看似整齐划一,却缺乏灵气,就连配色都显得生硬。而“美”的课堂作品,往往充满情感,在细节处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由此可见,在美术课堂中,美的教育不可或缺。
一、真情作画,笔下流情
小学生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他们天真烂漫、善良直率,对事物有着最本真的理解与最率性的表现。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是非观,但是他们已经逐渐懂得用情感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这份真情,就是我们绘画教学最弥足珍贵的素材。在动笔之前,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学内容,避免他们接到任务就一股脑地想着“画什么?怎么画?”,而是在交流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真情,让他们在自然流露的过程中,联想绘画内容,寻找绘画的灵感,把教学由一个“点”逐渐向外扩散。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我的小天地”时,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家庭或者房间的照片。在教学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家”的真实情感,笔者在动笔作画之前,设计了“我的天地欢乐多”的小组探究活动。于是笔者向学生提问:你的小天地给你带来哪些快乐?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笔者并且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就这个问题向外辐射,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来自生活的照片、小视频为依据,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天地”。
二、创设情境,画中有话
在不少美术课堂中,绘画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一项教学作业,学生完成了,这个教学内容也就告一段落了。如此一来,绘画不过是一纸作品,单薄而缺乏生气,学生实践的热情自然也不高。笔者尝试以情境创设任务的方式,为绘画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氛围,把“教”的功夫放在情境的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动笔之间以“画轮廓、讲故事”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开展组间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动”之前做好预热准备,在“画”之前胸有成竹,以情境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在“红色的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的画”,笔者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1.欣赏作家们的作品;2.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在第一个探究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家们的作品时,理解“红色的画”,即用红色创作的画;或者以红色为主彩的画,并感受红色画的特点,以此丰富学生对红色的理解,如过年欢天喜地的红、结婚时喜庆欢乐的红、秋天硕果累累的红、朝霞漫天飞舞的红,等等。而在第二个探究环节时,笔者则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小朋友的画,并鼓励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这幅红色的画表现出来。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要求他们画一幅“红色的故事”,不仅要画作品,还要与我们分享画中的故事。
三、绘画活动,审美体验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自然它也有着艺术自带的开放性。在美的体验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在于我们不厌其烦地“讲与授”,而在于创设怎样的平台,给予学生“做”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任务—实践—总结”的套路,以一些更具开放性、合作性、创造性的小组探究活动,激活绘图的形式,如小组作图、合作涂色、小组评价、流水作业等。通过这些更加具有互动性与合作性的实践方式,点燃学生的实践热情,强化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这样既帮助他们达成对美的共识,也有效发展了他们的审美个性。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四季的色彩”这一课时,笔者并不要求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单一完成作品,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幅或者多幅表现四季色彩的作品。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任务进行了分配;有的小组则采用了合作绘图,小组成员从设计、构图、绘制、涂色进行了分工,以共同设计、流水作业的方式,合作完成作品。在这样开放性的实践过程中,班级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审美体验。
总之,美术是一门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艺术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立足美术学科的审美性质,积极创建“美不胜收”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会创造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融入“美”,也一定会有“美”的收获,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都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