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
2017-03-17孙蓓蓓
孙蓓蓓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见的思考方向不同的方式,是发散思维的一部分。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等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通过逆向思维的教学,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在日常的解题和生活中,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有必要对逆向思维的作用及其培养方式进行探讨。
一、逆向思维运用于小学解题中的作用
1.强化思维的创造性
将逆向思维运用于题目解答中,通过持续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养成从多个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大脑的发育速度。
例如,a,b两杯饮料一共是400毫升,将a杯里的饮料分给b杯40毫升之后,两个杯子里面的饮料数量是相同的。問:在将a杯的饮料倒出来之前,两个杯子里分别有多少饮料。
由于文字叙述比较长,许多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不够清晰,解题有难度。但按照常见的解题思路,还是能够解答出来。
假设a杯里的饮料为x,b杯里的饮料则为400-x,
也就是说,x-40=400-x+40,运算可得x=240。
这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但运用逆向思维,解题会更快。
目前,两个杯子的饮料是相同的,都是200毫升。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将b杯里面的饮料再倒回40毫升到a杯里面,即可得到a,b杯最开始的饮料的数量。所以,a杯的饮料为200+40=240毫升,而b杯的饮料为200-40=160毫升。
2.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逆向思维属于思维发散的一部分,所以在日常的解题中,尝试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题目进行分析,最终将其解决,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已经习惯的思维方法,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在具体的解题中,学生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思考角度分析题干。长此以往,当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之后,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更高。学生会发现这种新的解题方法的优势和便利之后,会逐渐习惯这种解题方法。并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学生看到一道题目,大脑会自动尝试从不同层面对这个题目进行分析,以选择解题效率最高的一个方向作为解题的切入点,进而提升解题能力,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逆向思维运用于小学解题中的培养措施
1.公式的反向运用
在小学时期的数学课程中,需要学习和记忆的公式较多。同时,对基础的公式和概念进行考察也是常见的考试内容。将公式进行反向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还能提升解题的效率。在数学课程中,许多公式都是可以通过已知条件的推理获得,或通过对常见的现象进行推理和猜测所得。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大多习惯了直接从正面运用公式,缺乏反向思维的意识,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的能力。
2.倒推法的教学
所谓倒推法,也就是还原解题法,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还原推理。就是根据结果,逐步推理得出其原因,进而利用其根本原理和概念解决问题。需注意的是倒推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求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例如,甲已经有一部分小红花,今年又得到了24朵小红花。甲将自己的小红花送给乙30朵,甲现在还有52朵小红花。问:甲原来有多少朵小红花。
这个题就需要借助倒推法进行解题,首先根据题意,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再进行逐步还原推理。
原来,甲有小红花→又得到了24朵小红花→送给乙30朵小红花之后→甲还有52朵小红花。这是正常的思考顺序。
接下来,运用倒推法进行分析:甲现在有52朵小红花,向乙要回之前的30朵小红花,则可得甲原来的小红花的数量:52+30-24=58朵小红花。
3.发散思维的教学
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也是学生需要的解题能力。借助发散思维进行解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同时,在具体的解题中,根据题干内容采取发散思维,能够高效解答题目。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持续训练后,会逐渐掌握并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解题。从完全不同的方向分析题干,能够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题、应用题等都是学生有一定解答难度的部分。若是按照常见的解题思路,难以找到突破口或者解题效率不高。此时,可从其他方向和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及持续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提升逆向思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