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获得感”从哪里来?

2017-03-17钱晓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获得感知识分子精神

钱晓国

教师的“获得感”应从哪里来?如果说源于物质上的富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并不占优势,这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之从前,教师的薪资虽然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仍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在飞涨的物价面前,教师物质上的“获得感”明显“缩水”。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

“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这样一句自嘲,一度在教师群体中像瘟疫般流行。自嘲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在物质待遇方面遭遇的尴尬,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师,不少人兴许还挣扎在温饱线下。如果说“一个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教师还感受不到经济上的压力,那“上有老,下有小”的“围城”之中的教师,感受到的则是切切实实的生活重担。

“贫穷是罪恶之源”,“贫穷本身也是最大的罪恶”。如果我们承认教师职业的高尚,那么投身其中的教师的高尚又体现在哪里?窃以为,就是面对滑向“罪恶深渊”的危险,仍能以坚韧的品性、博大的爱心和奉献之精神,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传承文明,教书育人,荡涤心灵,支撑民族的脊梁。

要问教师的“获得感”究竟体现在哪里,那就是精神世界的富足。物质上虽然清贫,但人格高标,这是知识赋予的尊严。那么多教师之所以矢志不移地坚守三尺讲台,并非因为生活别无选择,而是对知识的信仰敬畏和忠心挚爱,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精神上的图腾,舍此,又去何处寻求人生的意义?

社会上常有愚人吐槽教师:“嫌待遇低,就别干啊……”殊不知,这侮辱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知识,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明白,知识之于教师在精神上的崇高意味。

教师群体的坚守,教师在精神上的“获得感”,得益于知识,是知识丰盈了那些在“师道尊严”渐行渐远的今天仍能“两袖清风”“不离不弃”地深耕教育园地的教师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我毫不惭愧地要为教师群体点赞,不为别的,就为这个群体的精神人格,而这种精神人格在当下堪称“稀缺品”。

家父和家兄都曾是教师;敝人也是教师,虽是阴差阳错,误入教育行业,但在起初的彷徨之后,还是静下心来老老实实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家父常对人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修成正果,这辈子也没什么放心不下的了……”他也知道教师的清贫,也知道很多人大富大贵,但从没在我们面前劝说我们改行。

扪心自问,我却没有家父这般豁达。很多同行也如我一样,并不希望子女步自己的“后尘”。孩子们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就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物质无忧生活快乐就行。当然,若是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临,教师真正获得应有的尊重,我还是非常希望我的儿子将来能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为这个独特的群体,在任何时代,都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坚守着内心的高贵。这是一笔何等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值得我们一代代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细细地回味。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在乡下读小学,那时乡村教师的月薪极低,社会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辱师殴师弑师事件,人们还是以当教师为荣。那时,教我们自然课的老师,周六免费为同学们补习。他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不需要反复叮嘱强调,全班几十人无一人迟到,哪怕家住山旮旯的同学,也不自觉地养成早早到校的习惯。教师讲得认真,学生听得专注;有时也学生讲,教师听。一个学期下来,全班所有人把五本自然课本上的知识烂熟于胸。到了小升初考试,我们的自然课考试成绩横扫全乡各小学。这样一位教师,并不高大英武,也从不标榜自己多么崇高,更不极力鼓吹知识多么重要,他只是那样快快乐乐地带领我们读书。课堂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操场,还可以是教室后高高低低的山坡。他熟知很多自然知识,能随口说出众多动植物的名称和构造,以及夜空里大小星座的名称和位置变迁。我们都觉得这位老师极有魅力,甚至是魔力。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那时我们也无法说清楚。多年后,当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踏上教师岗位后,我们才意识到那种人格力量就是知识本身所赐予的。当年,他带领我们自由自在读书的情形,至今依旧历历在目。

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只需要敲敲键盘或是点点鼠标,海量的信息瞬间就会涌现,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一些极端的声音甚至说,教师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退一万步讲,面对海量信息,人们肯定不是全盘吸纳,需要比较、筛选、归纳、整合,而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学习者,要做到这些,必须要具备专门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靠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汪洋里摸索,绝对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于是,教师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不管是从认知论的角度,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教师的存在价值都无可否定。正是因为有了职业本身的存在价值,才会进而令教师产生“获得感”。而究其根源,知识仍是最根本的因素。

无法想象,一个不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素养的教师,要如何保有职业的尊严,哪怕有再高尚的道德品行。在道德上被人尊崇,和在學识上被人敬仰,并不是同一性质同一概念上的比较。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可能拥有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面对自然、人生、社会和历史,才能不媚俗,不趋时,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才能担负起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又有“知识分子”这一称谓的重要原因。

能被称为“知识分子”,从精神的角度讲,是对教师最高的敬意和最大的褒奖。“中国不缺读书人,缺的是知识分子。”持这一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人民公仆没有被称为“知识分子”,艺术家没有被称为“知识分子”,作家也没有被称为“知识分子”,大红大紫的明星更没有被称为“知识分子”,历史和社会不约而同地将“知识分子”这顶桂冠戴在教师头顶。因为,在近百年的启蒙和开放的曲折历程里,教师传承着文明,启蒙着大众,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熠熠闪光的名字很多,李大钊、胡适、闻一多、鲁迅……无不辉映在中华文明的史册里,并且矗立成一座座知识和精神的丰碑,成为后代知识分子效法的楷模。

故而,我说,教师最大的“获得感”源于知识。有了这种“获得感”,我们的教师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这种效用是浅表的物质刺激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任何一种感受都很难持久,教师的“获得感”亦是如此,即便是学养丰厚的名师也不例外。漫长的职业生涯,工作的重复性和单调性,极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而倦怠感一旦产生,“获得感”便会烟消云散。这就是为什么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往往要强过年长教师的重要原因。

我们该怎么办?学习。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须知,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既然教师的“获得感”从根本上源于知识,那么,教师也应当不断地吐故纳新,吸纳新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要自觉自为地走在求知的旅途上,自可祛除庸常所带来的职业倦怠感,而“获得感”也必将如地底的喷泉,长流不息。

如今,我亦步入中年,在教育上挥洒了全部的青春热血,在经历了激情、倦怠、茫然、觉悟的坎坎坷坷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平静和充实。这一切得益于阅读。广泛地阅读,深入地阅读,阅读基本成为我生命中与观影、书法并列的又一爱好。十余年时间,虽身居斗室,但家中藏书渐丰,“购书”满架,亦可“偃仰啸歌”,自得其乐。书读得多了,工作上就有了专业的底气和纵横捭阖的勇气;生活上,就有了精神的富足和自在悠游的和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岂是一个“获得感”能够概言之!

(作者单位:安陆市安陆二中)

(责任编辑 鄢志勇)

猜你喜欢

获得感知识分子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