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煊:自然而然地发生
2017-03-17刘娜
刘娜
编者按:2017年3月,在中国金融工会评出的75名全国金融五一巾帼标兵中,有两名同志又在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一位是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林煊,另一位是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增城支行的客户经理顾笑霞。初看,她们的成长背景、工作内容、性格爱好等等都是不同大过相同;但细看,她们都是自己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是在整整20年的从业经历中,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中“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标兵。
见林煊前,不由有种种猜测。
看资料:林煊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的是当时还叫财政金融系,现在已经叫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专业;毕业直接考入有金融领域“黄埔军校”之称的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毕业,进入当年全国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从事投行业务。
一晃已经整整20年。
20年的职场历练,她一直在投行领域,曾作为项目协调人、负责人及保荐代表人成功主持、负责和保荐完成了数十个资本运作项目,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她是国内首批注册的保荐代表人,是证券业协会命题工作组专家;在证监会、证券业协会等监管机构就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研讨时,林煊常常在他们的邀请专家之列……这些成绩似乎都指向一个词,投行家,而且是——女投行家。
《林氏家风》 人生的底色
林煊的家里有本《林氏家风》。
其中的文字不得而知,但观察行动往往比语言更能窥见其中的脉络。一代代的选择都刻在血液里,几近不着痕迹地向下传承。
林煊的父母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印尼归国的青年华侨,当年他们选择回到祖国,在国内接受教育,为祖国工作。
回国后,林爸爸和林妈妈在昆明读了大学,选择了有色冶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有色金属之乡衡阳,工作的地点在其下属县级市常宁的松柏镇,也就是现在的水口山镇。
水口山是驰名中外的铅锌产地,矿业开采始于宋朝,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的思潮,催生了水口山铅锌矿局,首开全国西法采矿、选矿、冶炼的先河,这里成为了“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
因为条件艰苦,其间,也有同事朋友离开。林煊家里有不少亲戚在国外,而且林爸爸和林妈妈这样的专业人才不乏其他地方需要。1988年海南建省,祖籍海南的林爸爸正是40多岁年富力强,也有机会回家乡工作,条件也好。但林爸爸还是留在了水口山镇。林煊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那里,只有铁矿,又没有有色矿,我去那里干什么!”林煊的父母亲在这个百年老矿工作了一辈子,林爸爸后来还成为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水口山矿务局后改制成为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是国家级的大型国有企业。围绕冶炼厂、矿山,它带动一方,渐渐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那时,那里就是我的世界,觉得世界上好像就没别的专业,除了冶炼相关的工作,就是医生和老师。”身边都是些理工范儿、技术风的叔叔阿姨,林煊天然地就觉得得有门技术,有门手艺。
高中毕业时,在矿上工作了一生,深知其中辛苦的林妈妈做主,为林煊选择了金融专业。“妈妈大概是希望我能轻松一些。可头一两年我总觉得自己没专业,还写信向我妈抱怨过。”
随着头两年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完成,各种专业课程和接触面的展开,在人民大学里,林煊渐渐从最初偏理科的思维转变为关注社会发展的状态。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学习,众多有金融实践经验的大咖的课程,更是让林煊领略了金融的“专业性”,“开始摸到金融的一些规律”,新的理解中,丰富的金融世界的大门渐渐地打开。
1997年,25岁的林煊研究生毕业,她顺着自己之前的研究选择了投行方向,进入了当时三大券商之一的华夏证券。
初入职场,林煊就“遭遇”了一场谈话。当时华夏证券投行部的负责人有点“大男人”,觉得投行的工作太辛苦,压力太大,不那么适合女性。他很郑重地对林煊说:“我知道你报的是投行岗,但你们女孩子最好还是不要从事这个工作。”领导还专门为林煊推荐了节奏没那么快的营业部的工作,并且当天就安排她去营业部“看看”,营业部更是一见她,就告诉她“来上班吧”。
可林煊心里有自己“浪漫的想法”,“做投行能四处出差,能长见识,好玩,多好!”就这样,“心里挺爱出差”的林煊还是坚持向领导争取投行岗位,领导看林煊这么坚持,只好答应,“那好吧,那你就回来做投行吧。”
其后的20年,林煊和当年父亲的选择颇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她是公司为数不多的始终陪伴公司一起经历起起伏伏的员工。2005年时,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华夏证券,华夏证券重组为中信建投,很多人离开,公司只剩下几十人,林煊也坚守了下来。“那时手上还有很多投行的业务,有工作做,也没想太多,等这些项目做完,单位的调整也基本结束了,又有新的工作跟上,有工作就接着干呗。”
《致加西亚的信》 投行故事
林煊在2012年接掌业务三部,之后,团队连续三年贡献过亿元,人均创收超过600万,远超同行业团队的平均水平;2016年,她的团队更是完成5单IPO项目发行,占到公司完成同类业务的三分之一,并且通过公司债、并购重组业务服务和积累了一批重点客户。
万丈高楼平地起。
初入职时林煊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打印和装订资料。一个项目需要十几套材料,一套三四本,每本两三千页。在形成最终上报材料之前,项目会反复讨论,资料内容自然也是随之反复修订,反复重新打印,再最终不能出任何差错地装订成册。因为材料太多,一般都是两台可以连续打印的打印机同时工作,一台热到不能工作了,就停机歇会儿,另一台能保证工作不会间断。现在这些已经由专业的印刷公司来完成,但那时都是券商团队的年轻人做,“一间会议室里七八平米的大办公桌上一圈圈地摆满了新打出来的资料,要确保准确、按时完成装订。”
“券商的工作还有个有意思的特点:到各个项目上工作,因为券商是领头人,所以即便是年轻,也要负责全面工作,安排进程、协调和调动各方关系、申报材料内容把关、解决技术及沟通难题等所有这些。工作中所要求的知識也不仅仅限于经济金融,像法律、会计评估原则、行业趋势、政策等等都需要有涉猎与学习,很锻炼人。”
有人觉得券商投行工作实在压力太大,但林煊爱用的两个词,一个是有趣,一个是新鲜。
“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常常都是不一样的行业,接触的东西都是新的。而且,对接人通常都是企业中的高管等资深人士,他们会介绍行业,分享经验与困惑,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压力的同时,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带来的也是动力。”
在林煊还没带团队的时候,一位领导曾送给她一本《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里说,人们该赋予一种精神——自动自发的精神,即在无人告知的情况下能够主动积极完成工作的精神——以盛大的褒奖。
林煊在高校初学金融时“觉得没有专业”的苦恼,到从业20年后,林煊说:“回顾来看,我走的还是一条技术专业人才的道路。”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专业技术高端人才,都需要既聪明又踏实,要有持之以恒的自发努力。
2007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集团)整体改制上市进入筹备阶段,中信建投证券被确定为牵头保荐机构,林煊是中信建投这边项目组的负责人。
中国水电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实力和行业品牌影响力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200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78.61亿元,总资产超千亿,达到1022.63亿元。
2007年6月,中国水电集团就已经获得了国务院和国资委的上市批准,但由于汶川大地震导致净资产变化,以及电力行业主辅分离和房地产产业政策等缘故,中国水电集团一直到2011年7月29日才在证监会过会,10月才完成挂牌上市。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林煊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这还是中信建投第一次组队参加大型央企的整体上市工作,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团队层面都完全没有经验,对相关的流程、此类企业上市的具体要求、相关政策,以及国资委都不熟悉。因此,在公司全力支持,林煊带着团队开始了连轴转。
经验不足,努力来补。中信建投和联合保荐机构互有分工,彼此要参加对方牵头的各种会议。林煊团队虚心向合作方、有相关经验的公司和同事学习,找相关案例,做案头工作,尽可能多地征求同行的相关意见,多方面了解打听相关的政策、技术和经验。和合作方开会前,她们往往先内部开会,和合作方会上沟通交流后,继续内部开总结会,在一些关键环节,形成备忘录。很长一段时间,团队中所有成员都是每天工作到半夜两三点钟,第二天早上八点,客户上班时间,他们也准时出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林煊说这是对她、对团队很有影响的一个项目:“参与这样的大型的项目,那么多复杂的问题要处理,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从锻炼团队的角度,当年的参加者都已经是我们的骨干,对整个公司的工作都是有贡献的。”
这个项目是2011年市场上IPO融资量最大的项目,首次公开发行价4.50元/股,发行总量30亿股,发行后A股总股本96亿股,其中网上发行的15亿股于2011年10月18日起上市交易。也是因为这个项目,中信建投在央企服务上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林煊是技术派,口碑的建立,还不止在技术。林煊重视寻找行业规律,寻找工作中券商对企业能创造价值的部分。“投行打交道的是企业高管、各行业的资深人士,对行业、对企业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企业内部的一般干部,加之项目间的交叉经验,都为给企业有价值的建议创造了条件。”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林煊希望为企业做的不仅仅是完成融资,而且能根据对企业制度、经营、决策各个环节的了解,做更深入的探讨,能够为企业的价值提升做些工作。“企业要做百年老店,如何实现传承,在新的现代架构下如何发展,我希望可以在价值提升上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有些人跟一个项目跟着跟着就黄了,但林煊和她的团队服务过的客户回头率特别高。
在《致加西亚的信》中有一句话,可能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还会记得:一切的动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使命。
使命,有时并无法清晰地存在于语言中,它存在于个人每次细小行动的追求里。
自然而然地发生
从上大学起,林煊就开始无偿献血,这些年陆陆续续献过十多次,但一直不太有人知道。
从入职起,林煊就默默地资助一些孩子,还和同学同事一起为云南省迪庆区藏民捐资15万元,在当地援建了一所非完全小学——菜根小学,当别人提起,林煊也多是几句带过。
真正让大家知道她在公益上的行动的,是她信守了12年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承诺。
2014年4月,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林煊接到了血库北京分库的电话,问她:“我们这里有位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和你的血液匹配,你愿意为TA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她竟然一个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打过来电话的医生后来说。
这个“没犹豫”起自林煊12年前的另一次“毫不犹豫”。2002年4月,在一次无偿献血中,林煊知道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病人的生命。她立刻捐献了血样,留下了联系方式,许下了人生中一份沉甸甸的对他人生命的承诺。12年后,铃声扣门,此时的林煊已经42岁,接近捐献者45岁的年龄上限,面对身边亲友多数的反对声,林煊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健康与否的权力并不完全在自己。能有幸拥有健康,除了自己该庆幸,其实也意味着有能力去帮另一群人。为什么不帮呢?帮别人也就是帮自己。”林煊说。
其后的三个月里,“一小时恨不得掰成60份花”的林煊挤出时间完成了化验体检。在连续四天的动员剂注射之后,2014年7月29日,早上8点,林煊躺在了手术台上。比献血针还粗的针头打入体内,血液从右臂抽出来,经过机器“震荡过滤”收集造血干细胞后,再从左臂注入。林煊在病床上躺了4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在密闭的环境下体外循环总量达12000毫升,约为一个成年人的平均全身血液量的2.5倍。
红十字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捐献过干血造细胞的志愿者、中信建投的领导与同事都在术中、术后前来看望林煊,大家都很担心她,但林煊的状态却比大家还轻松,“就是次夸张点的献血,真没事儿,搞得还挺严重的样子。”
“她就是这样,特别平淡,在我们看来都挺严重的事儿,她从来都不会多说什么。她的这些事情,我们都是在她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才渐渐了解的。”她的同事说。
林煊的名片上写的头衔是“董事总经理”,但这完全不是一个行政职务,只是内部一个职级,就是公司内部团队投行三部的领头人。2014年,林煊获中信建投“感动公司特别奖”。中信建设以前有句口号“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希望可以推动大家去创造业绩。在林煊的故事被了解之后,公司感到了另外一种力量。“公司的价值并不仅在业绩上,还要有人文情怀,有奉献精神。”2015年年底,公司定下了新的使命:汇聚人才、服务客户、创造价值、回报社会。“林煊感动了我们,新的使命中丰富了对人的精神的诠释。”一位在中信建投工作了很多年的员工说。
林煊的微信签名是:“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她微信的封面是一片阳光下的草坡,远处是深绿色的树,近些是金黄色的草地和悠闲地啃着草的牛群,再近处有孩子,有穿着暗红色僧袍的喇嘛。這是林煊2016年2月15号在自己微信上发过的一张图片,图片边是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聂鲁达一句话:“我喜欢你是寂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