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2017-03-17孙超
孙超
语文教学一直都积极倡导“学情在左,文体在右”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在教师引领下围绕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生命完善与成长的过程。在教学前,学生借助自身的预习和生活经历,已经对文本进行了预习,形成了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如果教师完全无视学生已形成的认知体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和精力的浪费。阅读教学就必须以此为教学起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笔者以《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相机引用,在积累的基础上内化生长
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更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足够的语言支撑,任何方法和策略都将成为空谈。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选择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师一句“自己背诵”,便将积累的压力全部踢还到学生身上。这种机械、刻板的积累方式,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厌学。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则选择了引用文本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中进行积累。
在教学之初,笔者即出示了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赞美。学生只能局限性地运用机械、固化的词语进行表达,语言干瘪,毫无特色。笔者则要求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来强化瀑布的具体美感,并为学生提供了“那么……那么……”“真令人……”等句式,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关注力转向文本,在深入品析感知、对比遴选的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文本的语言来直接赞美瀑布。
文本是直接的语言资源,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赞叹瀑布之美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始储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反复阅读,将文本从純粹被阅读的对象转化为学生可以随机调配的语言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容,更在实践运用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句的深入理解,可谓简约而高效。
二、联想拓展,在仿造的基础上迁移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一理念的核心就在于,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作为范例所起到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围绕着文本中的教学价值点进行深入品析、内化,感受言语形式的独到与精美,体悟写作方法的精妙与妥帖,直至引导学生最后的运用。《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的价值点落在何处?又该怎样促进学生由读到写的实践提升呢?鉴于此,笔者将教学聚焦在五处描写瀑布声音的语段中,尤其关注了作者运用比喻凸显声音特点、抒发内在感受的写法。因此,引领学生紧扣语段中“涌”“拂”“大合奏”“乐声”等字眼切身体会瀑声之美,感知作者的语言表达之妙,从而真正触摸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的品析鉴赏层面,而要进行实实在在的运用。在这五段描写瀑声的语段中,要学习作者由瀑声生发出其他众多声音的联想表达方法。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迁移问题:假如你也听到了瀑布那“哗哗”的流水声,你会联想到哪些声音呢?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其与“下雨声”“战马声”“虎啸声”联系起来。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继续发散思维,从动物的视角拓展到生活、自然的其他方面,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人们的欢呼声、热烈的掌声、呐喊声、琅琅的读书声、小提琴的合奏声……
在这一案例中,紧扣语段中对瀑声的形象化描写,让学生在深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形成的表达效果之后,为学生搭建了扎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追索体悟,在改写的基础上运用生长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多蕴藏在文本中的写作技巧与知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点与引导,他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表达效果。如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入了“徐霞客凝神谛听”的内容,貌似一读就懂,但却难以真正地读懂读透。这里其实蕴藏着一个“移情”的写作知识,并不是教师率性为之,而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则进行了这样的追索发问:难道徐霞客还活着?塑像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他怎么会“沉醉”呢?让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感知移情体验形成的内在历程。对于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写作知识,仅仅懂得是不够的,更要尝试着让学生学会运用。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笔者并没有要求学生模仿这种写法进行完整的习作训练,而是通过改写的方式进行趁热打铁的训练。教师引领学生运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内部中去,让原本枯燥生硬的文字变得灵动充满韵味。经过学生的实践修改,文字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对这一写作知识和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悟与思考,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与生长。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认知起点入手,紧扣学生的认知需要,对教材价值点进行广泛开掘与相机选择,从而为学生的飞速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