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03-17王开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性应用型专业

摘 要: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研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社会需求是广泛而多层次的,在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突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可以通过研究型高校错位竞争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赢得服务社会的良机。本文就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高校;服务地方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功能之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服务层次、服务对象必然有所区别。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空间巨大,比起传统教学科研型高校,应用型地方高校可以错位竞争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赢得服务社会的良机。

1.合理构建顶层设计,提高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单位“招人难”情况,折射出學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智联招聘“2016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数据发现,“就业难首要原因是期望值和现实之间落差太大,占25.4%;其次是大学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所需,占21.0%” 。 可见,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地方高校既要保证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与地方需求无缝对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陷入发展困境,最突出体现在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型高校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由此涉及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学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变革。合理构建学校顶层设计,提高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2.分层推进办学目标,强化服务地方能力

2.1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都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以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又要有前瞻性和持续性。既要区别于科研型高校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又要区别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技能训练型人才培养。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结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支撑,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2学科专业设置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应用性学科,进一步夯实传统基础学科,积极培育特色学科。

比较传统高校,地方高校应确立应用性学科专业的主体地位。对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优势专业做精,地方亟需专业增量,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遴选科研平台基础较好、高学历师资相对集中、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布局和转型发展需求的学科,在科研平台建设、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从而打造特色专业群。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要求,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专业群、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理顺学科专业布局体系,调整优化教学机构和教学资源配置,完善专业建设的政策保障和管理制度,形成立项建设有目标、资金投入有保障、检查验收有标准的建设评价机制。建立专业评估体系,完善专业设置和预警退出机制淘汰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且同质化严重的专业。

2.3 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地方特色

课程体系是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载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针对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定位不准、应用性差的现状,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强调课程服务地方,要体现地方社会发展特色。

2.3.1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该有自身特点,地方院校定位于应用型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往往缺乏特色和顶层设计,从而影响到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以学科专业教育为出发点的理念,使各高校相对忽视通识教育,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停留在公共课程阶段,现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以及教学过程实践取向的不足,需要从课程内容设置上加以改进。

2.3.2课程间在内容和进度上应互相配合和衔接,加入实践教育内容,并使实践教育与理论培养交替有序进行。目前理论课程过于体系化的结果使得专业教育挤压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取向”。

2.3.3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地方性课程,使选修课程自由度和适应性提升。地方性课程包含了很多地域特色的内容,作为选修课开设,有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地方课程的开设标志着课程适应学生和社会的程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选修课程开设的众多课程的目标不够清晰,仅仅起到了扩充知识的作用,与地方社会衔接脱节,课程的应用性特色还不够明显。

2.3.4关注总学分的控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是普遍受关注的,一种是实践比例提升十分缓慢,另一种情形是借助于压缩课内理论学分提高实践学分比例。对应用型本科而言,不仅要关注实践教育的学分比例,还应单独构建起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校内外监督保障,督促落实效果

3.1建设一支实践教学能力高的教师队伍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弱的现象。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不明确,由于师资来源通常是国内各高校,一般教师缺乏行业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地方高校应当实施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工程,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推动学术梯队建设;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定期组织评奖评优活动,激发教师钻研教学工作的热情;拓展国内外博士合作培养渠道,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从而达到一边引进一遍自我提升,使教师队伍学历、学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由单纯重学历向“重学历、重能力”转变,分类细化外聘行业专家从事实践教学的标准和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力度。

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并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深层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借助应用型高校地方研究平台,建立长效的培养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分批、分期的安排青年教师到基层进行实践学习,并聘请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学校进行培训和交流,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3.2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将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监督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智联招聘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M]2016.5

[2] 王翠琴.王宝海,应用型本科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5

作者简介:

王开琳,女,副教授,邢台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应用性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