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以苏州为例

2017-03-17高洁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期
关键词:苏州策略

高洁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了加大各城市,尤其是县市的自主发展能力,减少管理层级,我国于2010年提出了"省管县"代替"市管县"的制度。论文在此基础上,以江苏苏州市为例,分析了其区域发展和财政体制的协同机制,通过解析苏州市空间布局形成的原因,对其空间布局、特征作了总体的评述,提出了在该种体制下对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新要求,拟提了有关于苏州市的新一步规划策略。

关键词:苏州,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2000年至2010年的城市用地面积已经扩大了83.41%,城镇人口增加了45.12%,城市的用地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达到了1.85,远远高于国际上的公认的合理阈值1.12。这个值意味着在我国土地利用效率非常的低,随着这一因素的出现,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恶化等,一般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城市空间的密度有密切的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有利于抑制这些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方针政策,我们也应该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方针政策。论文主要论述了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城市边界下,通过空间的优化、选择、评估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提出城市空间规划策略[1]。

2 城市空间优化方式

2.1 形态和功能的交织

所谓的城市空间结构,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1)城市空间形态本身的演变,Lynch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又街道构成,也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的认识等方面;(2)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源动力,如Burgess 等认为由人口,经济,用地等组成的同心圆模式。前者关注的是城市的几何形成和环境行为,而后者更加注重其功能特性。不过对于这两方面的理解,没有较为清晰的边界,有时候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2.2 空间句法一元论

在许多的理论中,空间句法在国际上比较的活跃,该理论从空间营造活动的角度,去揭示城市中的城镇,社区,建筑物等不同尺度要空间形态,其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背景,空间是实现人们动态的经济和文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人们的活动和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紧密的逻辑关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空间布局同时要从俯视的角度看,同时也要从人的空间感和体会上布局,俯视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对城市空间集合图案特征进行分析,和人们在空间中的行走有着很大的差异,俯视可以总揽大局,连续的感知空间形态。第三,空间价值取决于该空间和其他空间的关联度,例如主管路和支路在城市中的连通常常使得人们更容易辨识主干道。

3 苏州案例研究

3.1 当前苏州中心城市布局的问题

苏州属于江苏省经济能力较强的县市,“省管县”的实行,使得苏州的中心城市面临着管理权限和财政权限的削减,同时,由于苏州中心城市分散的组团布局模式,以及长期的任意放手式的地方发展政策,苏州因为其不够突出而影响了其地位,片区政府各自为政,削减了苏州的凝聚力。为了适应“省管县”的改革方向,必须突出中心,使得大城市称为领头羊,带领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2]。当前苏州中心地区的空间布局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导致了城市中心不够突出。苏州的城市中心共有7个模块,依托于资源的优势,中心和市区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产业梯度,同构度相似,同时,与周边区域缺少了合理的分工,对于形成中心城市是一个阻碍。

(2)和同类型的城市辐射相比悬殊。苏州作为长三角洲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和南京、无锡、宁波、杭州等城市相比,距离较大,苏州中心辐射开来的城市结构较其他几个同类型的城市较近,辐射范围小。与此同时,苏州和其他的几个县级市总体上并没有拉开距离,有些指标甚至劣于其他县级市。

(3)老城区演变为洼地,片区的发展不够均匀。苏州中心城市有七个板块,发展的不均匀性及强,各工业园区和新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老城区却显得明显落后,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上都低于其他的区,因此未来的中心城市应该做到平衡区域经济,利用老城区悠久的历史特点去发展旅游资源,发展苏州特色的现代化服务。

3.2 苏州空间布局特征总体评述

苏州市的创新型主题在市区范围内的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很不一样,但是相互存在着关联和依赖的现象。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的知识型主体在数量上与上海和南京相比显得非常短缺,科研院所等机构成为了科技支撑的主力军,它们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局部的聚集模式。科技型的主题在主要城区的范围集中度不高,而在城市周边的郊区集中度比较高,市中心的分布格局较为分散。服务型的主体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都比较的均匀,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辐射范围,能够在主城区形成了网状的趋势,同时能够与周围的县市很好的结合一起。

3.3 苏州空间布局形成原因及规划策略

3.3.1 形成原因

城市中的创新型主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都非常的多,另外,主体之间由于本身的属性不同,在选择区位的时候就有不同的依据。传统的区位选择理论中,认为创新的区位选择主要是把企业创造的利润与产品的销售能够结合在一起,由于主城区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土地价格一直在飙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因此创新型的主体有着不断向城市周边转移的趋势,周边的区域在享受到主体城市的服务的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此外,现在区位理论认为,区位的选择是对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区域的选择,遵从增长极理论和区位理论,其能够与该地点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要素特征结合在一起,因此,城市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的同时,也是创新型主体的受益者,为创新型活动提供里必要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最后,中国特色的行政制度同样为创新主体的空间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如各个区都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各个县市都各自为战,具有相互竞争的状态[3]。

3.3.2 规划与策略

面对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特殊阶段,作者认为苏州对应相关的空间规划理念应该从区域规划对创新型主体进行区域空间的引导和规划。从空间的形成要输可以发现城市范围内存在着不协调的恶性竞争现象;知识型主体和科技型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空间上的距离却非常的大,且知识型主体的缺乏限制着苏州的发展。因此,针对苏州的现状,提出以下空间规划策略:

(1)首先应该对建立城市区域范围内和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创新主体,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界限,对各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统筹和规划,在产业聚集不同的创新主体,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空间。

(2)在分析城市内资源的同时,对各个创新的主题进行空间的整合和利用,对密切相关的主题在空间上进行调度。

(3)定期对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估,从人才引进、人才创新、产品创新、科研投入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论文分析了江苏省区区域发展和财政体制的协同机制,提出了在该种体制下对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從创新传统理论对苏州城市空间发展提出了要求,提出了创新主体空间研究的必须性。

参考文献:

[1] 邓东, 杨滔, 范嗣斌.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初探——以苏州为例[C]//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

[2] 蒋维科. 如何实现城市规划体系中对商业网点规划的布局控制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为例[C]//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0.

[3] 吴云清, 翟国方. 省管县体制下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耦合——以苏州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6):45-49.

猜你喜欢

苏州策略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园林之城——苏州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