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产匹配”的镇江经验
2017-03-17潘俊袁幹
潘俊 袁幹
【摘要】在分析江苏镇江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镇江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并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提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镇江市;专业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35—03
一、江苏省镇江市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经济总量在保持稳固、高效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4:54.0:41.6调整为4.4:53.0: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镇江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产业内部开始,从加工、再加工向生产高效化和技术集约化转型,其核心在于三次产业的重心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的。
(二)镇江市人力资源现状
2009年至2013年,镇江市从业人员总数从435.4万人到446.4万人,增加了11万人,年均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从145.2万人到132.9万人,减少了12.3万人,年均减少4.5%,减少趋势渐缓;第二产业从129.6万人到146.9万人,增加了17.3万人,年均增长7.7%,呈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从160.5万人到166.6万人,增加6.1万人,年均增长3.2%,呈平稳增长趋势。
从产业就业人数上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说明由于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化方向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质量需求比较高;第二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能技术人才,从业人数大量上升,并已超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人数稳定,说明服务业近年来稳步发展,但还未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镇江市职业教育现状
镇江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7所,其中全国重点职业学校8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列入江苏省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6所。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包括旅游、艺术、电子、化工、机械等十大门类,共有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60个专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所涉及。已经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6个,并有效对接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对高质量、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镇江市还通过建立农村成人校和社区培训中心等渠道,加大农业劳动人口的培训力度,2013年培训人数达8万人,涉农专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比例與镇江市各产业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使各职业院校自觉担负起服务镇江经济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同时,镇江市以高质量、高数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了职业教育应有的职责。但仍存在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吻合度不适应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落户镇江,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镇江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江苏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剖析
按照镇江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服务外包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部署要求,镇江各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根据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二者匹配(详见表1)。
按照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色标体系,可将职业教育专业分为红牌专业、黄牌专业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即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大、就业率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由表2可知,目前镇江市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进诸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绿牌专业的建设,并限制和控制红牌和黄牌专业的招生规模。
从表1、表2中可推算出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其吻合度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规模上:镇江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还存在部分错位,对应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偏少,需要大力引导,加快开发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对应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欠缺诸如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开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职教专业规模结构未能较好地适应镇江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同时不少企业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看,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用工短缺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结构上:镇江职教在特种船舶、汽车、航空、造纸、工程电气和交通设备等行业领域还未能做到专业与产业相配套,衔接程度不高,如镇江市的支柱产业化工,虽然一些职业学校开设了化工专业,但规模很小、课程门类有限,专业面依旧狭窄,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此外,通讯、金融、动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巨大,而职业教育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即使开设了相应的新专业,专业实力也不强,且尚未形成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能级上:将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能力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今后几年内职业教育能够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完成4.64万人左右的用工培养任务,但只占以上三大产业用工需求的50%,缺口依然很大。镇江市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迫切: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平均每家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0人,特别是航空航天等近年来重点推进的新产业人才缺口较大;二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约占40%,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综上所述,镇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在于:一是对镇江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不够深入,进而无法明确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二是未能根据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目前,镇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同类专业在不同学校开设,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二是专业设置比较随意,表现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中停招专业的比例较大;三是中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衔接不畅,不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四是传统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失调,且没有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五是专业结构与镇江新兴产业不相匹配。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在校生数量表明,在镇江的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所对应的相关专业在职业学校中基本没有开设。
三、江苏省镇江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评价力度,完善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就业状况、供求情况和培养规模变化,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率和办学综合质量及时调整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适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同时,通过行政许可、社会认可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控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急需的专业,对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加以限制,并着力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同时,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投入,强化考核,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结构与校企合作的适應性
第一,提倡多元化、集团化办学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职教办学,成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理事会等社会机构参与职校管理和决策,确保专业设置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学校要主动联络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在关注市场短期需求的同时分析市场用人方向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并及时将这些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中的优势,保证专业结构的变化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加快专业的改造、升级与拓展,提升服务能力,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此外,要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主干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
(三)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
一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必然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产业集群所构成。因此,建立区域集群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把握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区域内行业未来发展的走向。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学校应根据办学实际,寻找、确定一些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同时,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向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使之成为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后劲的专业生长点,为品牌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各职业学校主干专业应符合省级品牌专业的基本条件,设立3~4个品牌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推广“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实训基地,为镇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