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及实施策略

2017-03-17袁铮

江西教育C 2016年12期
关键词:苯酚导学学案

袁铮

摘 要:目前高中化学导学案存在设计适切性不强、导学案运用流于形式、导学案沦为“习题集”等问题。教师设计导学案时,应遵循导学诱思原则、梯度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方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以案导学,引导学生充分预习;以案论学,结合反馈信息组织讨论;以案点学,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导学合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导学案 设计

高中化学导学案是教师为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化学认知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其编写过程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背景、认知规律,并联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重点落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同时充分渗透学习方法。导学案旨在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强调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获取行为,进而实现“导学合一”。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强调内容的结构化、问题化和层次化,强调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自我巩固。

一、当前高中化学导学案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导学案设计适切性不强。教师习惯采用市面上现成的导学案,这些导学案貌似是按照化学教材的结构(或考试说明)进行编写,但大多是习题的堆砌,与学生学习需要的适切性不强。

二是导学案运用流于形式化。如教师预先让学生预习导学案,自主学习并完成部分问题,并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这样的课堂的确营造了表面上活跃而热闹的氛围,但无助于学生系统化的认知建构,预习没有任何实效。

三是导学案沦为“习题集”。导学案本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但导学案沦为了“习题集”,自然就让学生的探究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交流和讨论,他们根本无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究,最终还是在教师灌输式的讲解下学习新课。

二、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有所拓展,对学生的思考活动产生引导作用。“导学”的同时更要注重诱思,即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预习过程演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

2.梯度性原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是学生进行化学认知的一般规律,导学案的设计也要注意内容和问题安排的梯度性,一方面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推进思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优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感受到挑战,让学困生品尝成功的乐趣,收获自信。

3.量力性原则。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潜在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把握“导学诱思”的量力性原则。

4.方法性原则。注意指导与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素材的技巧、整理笔记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的形式等。此外诸如分类归纳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等化学研究方法也应在导学案中呈现。

5.系统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感知→深化→巩固”这样一个步步推进的学习模式,即导学案中既要包含知识的分析、深化、拓展,也要有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教学实践与案例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上述原则设计导学案,积极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以案导学、以案论学、以案点学等步骤。接下来,笔者以苏教版《苯酚的性质》一课为例具体阐述。

(一)以案导学,引导学生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阶段能有效发挥学案导学的功能,体现“主体先学”的教学思想。学生依据学案,以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为主攻方向,自主阅读教材、搜集资料、研究实验,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提升自学能力。

笔者在《苯酚的性质》导学案中,设计课前预习,具体包括预习目标、学前准备、问题思考,通过“讨论”“猜想”“归纳”等关键词进行学法渗透。将“学什么”和“怎么学”条理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充分体现“以案导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学前准备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整理已学内容,为即将开始的预习内容做好铺垫。具体来讲,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已经认识了乙醇和苯的基本性质,那么导学案中就应该提醒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以此对比来预习,这样不仅渗透了“性质取决于结构”的学习方法,也能促使学生对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间相互影响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充分的预习需要有足够的素材。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效融入生活中与之匹配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素材、提炼信息的能力。就本节而言,笔者在材料中穿插了国内几起苯酚泄漏事件和化学层面的处理方式介绍,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以案导学离不开恰当的问题引导。教师要精心选择切入口,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深入思考。受限于个体的理解水平,学生未必能锁定正确答案,但这必将启发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对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导学案课前预习要降低教学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树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以案论学,结合反馈信息组织讨论

以案论学强调课堂教学要围绕导学案进行,即以导学案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读资料,在不断探索中建构认识、提升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情况,从中汇总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节奏,并重新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在互动中点燃思维,互相启发,进而解决难点。

《苯酚的性质》一课主要是结合一系列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而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置“实验指导”这一块,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此外,“活动过程”环节也是为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课前学生已经预习过,对苯酚的性质都有所了解,笔者以此为切入口设计了4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展开探究。在实验设计中,笔者不仅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实验,也适当补充了如探究苯酚熔点、探究苯酚的酸碱性等实验,以拓展学生视野。

(三)以案点学,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

虽然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教师依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反馈进行恰当的点拨和讲解。对于学生疑点较为集中的问题要剖析学生的认知难点,点拨思路,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进而以某一问题为个案进行重点突破,并由此及彼进行方法迁移,实现触类旁通的目的。以《苯酚的性质》一课为例,苯酚中的羟基和苯环之间的作用属于教学难点,笔者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以及教师点拨的学习方法相融合。对于较为简单而浅显的问题,学生已经在预习阶段解决了,因此课上一带而过;难度稍大的问题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交流实现难点突破;难度更大的问題,则由教师给予启发性的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最终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苯酚的卤代反应,笔者先启发学生回忆苯的卤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特点、反应条件、产物特征等,比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促成自身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杭伟华.关于优化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布置与评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1).

[2]杨慧杰.高中化学“学思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

猜你喜欢

苯酚导学学案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乡愁导学案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负载型催化剂(CuO/TUD-1,CuO/MCM-41)的制备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应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4-(2,4-二氟苯基)苯酚的合成新工艺
上海建苯酚丙酮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