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视角下对女性新闻的社会心理研究
2017-03-17方遐思
方遐思
摘 要:近段时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网络热点新闻此消彼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刺激着看客的眼球。其中,最吸引点击率的看点莫过于关于女性的新闻。“女大学生频频失联”“和颐酒店女生遇袭”“高三女生被下春药”“女大学生跨年夜与兩男生开房后坠楼身亡”等标题一出现,多半“霸占”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本文基于对此种现象的思考,分析媒体对其报道的新闻叙事视角及引发大量关注的社会心理原因,以及应如何矫正对女性新闻报道的不良社会心态,从策略上加以研究。
关键词:女性新闻 新闻叙事 社会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媒体人面对各类新闻的发生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其中如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他们的重点话题。在这个由“传者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的时代中,单一的新闻陈述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挑剔需求,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求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发布新闻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不仅如此,大众的社会心理也是媒体人的关注焦点,迎合受众心理成为主流。新闻已不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令人注目的是变成了媒体自我宣传的工具。女性作为大众心中默认的“弱势群体”、新闻热点的高发群体,自然更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青睐”。
一、女性热点新闻的叙事视角与聚焦分析
所谓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是叙述主体眼光在客体上的落点。新闻工作者在发布任意一条新闻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叙事视角与聚焦,其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在对待与女性相关的新闻时,如何取舍新闻内容及选取角度来叙述新闻事实以吸引大众目光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点。由此可以从两方面浅析女性新闻备受社会关注的原因:
1.从新闻叙事视角方面来看
新闻本质的要求是客观真实,但新闻报道必然要经过人为发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报道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社会立场影响,他们的潜意识观念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内容,这就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以“女大学生失联”这一事件为例,新闻报道通常把失联者本人的详细信息公之于众,并不可避免地附加作者的猜测或臆想,在多次相似事件发生后,舆论发酵的方向则大多转向女性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话题方面,而对社会治理这种根本原因方面提及甚少。新闻报道者通常大篇幅描述女大学生失联前的行迹,如“离家时身上带了1.5万元现金”“误上陌生人的车”“失恋大哭后离校”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客观事实,但这种叙事角度不可避免会给大众带来女大学生应负更大责任的偏向,这与作者本人的观念立场密不可分。此种叙事视角让女性当事者更受关注,使大众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所传达的态度,从而引导事件的舆论方向。
2.从新闻叙事聚焦方面来看
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报道角度,聚焦决定了“什么被看”,新闻内容的侧重点就在于传播者的选择。“被拐卖妇女成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新闻就体现了报道者对内容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在2013年之前的几年,被拐卖妇女郜艳敏一直是以正面形象示人,包括获得“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及被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种种事迹表明当时的报道者对她的关注点仅仅为了塑造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对她的措辞是以励志为主。而直至2013年,《燕赵都市报》题为《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文章发布后,质疑声渐起,这时的报道重点才把当事者作为受害者加以渲染,舆论风向也随之改变,使得这一新闻备受关注。同一新闻的传播方向受到报道者的支配,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必然成为新闻的侧重及谈资,以便媒体的自我宣传。
二、媒体与大众更易关注女性新闻的社会心理原因
女性在社会传统观念中一直扮演着相对弱势的角色,随之相伴的新闻形象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更为丰富的故事性和吸引眼球的侧重点,因而媒体人通常偏向把女性作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之一。当今新媒体急速发展,以女性为主体的新闻报道更加多样也更易传播,但与这些逐渐增加的报道量相比,女性话语的缺失现象并未有很大改善,在媒体的非主流板块,如娱乐、情感、生活等方面女性的出现频率最高,与之相反,在时政、财经、科技等重要主流板块,女性通常毫无存在感,即使出现也多半会加上特殊限定词。处于这种现象下,媒体深谙大众心理,对女性的相关报道也趋于桃色以便增加看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媒体与大众更易关注女性新闻的社会心理原因:
1.娱乐心理
随着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造就了一批内心压抑,急需某些能够宣泄情绪、舒缓压力的平台的人群,关于女性的各类新闻无疑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娱乐是大众放松的方式,反映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女性作为感性形象的出现,无疑是新闻娱乐看点的优先选择。以“00后少女怀二胎”“小两届学妹成了准后妈”“高三女生被下春药”等一系列新闻为例,这类新闻并不能提供对大众自身有价值的信息,却极易得到大众的点击观看,这只能说是猎奇心理作祟。人们总是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此类新闻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可以极大地满足大众的娱乐心理,在调笑戏说中增加谈资。因此,这种关于女性的花边新闻总是层出不穷自在情理之中了。
2.性别偏见
虽然当今网络迅猛发展,各类媒体越来越多为女性发声,可以看到所谓的性别偏见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社会中女性主义者宣扬的作为普世价值的平等主义的出现,但经过具体分析之后,性别偏见其实还是存在于各类信息之中。以《女大学生跨年夜与两男生开房后坠楼身亡》这一新闻标题为例,媒体为了追求发稿速度,并未做出深入调查就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标题耸听,直接把当事者的坠亡与“性”挂钩,过度强调女性的负面形象,引导大众对女性当事人的负面评价,并窥探调笑其隐私,缺乏对其应有的尊重和关怀。虽然事后新闻反转,但媒体及大众的性别偏见可见一斑,如何转变这种不良现象还任重道远。
3.危机心理
女性相较于男性有天然的生理差距,这就导致女性出现在新闻标题中通常是以受害者的姿态警醒世人,“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就是典型事件。当事人“弯弯”虽然与大众并没有直接联系,大多数人也不认识她,但这次事件却很容易让大众与她所经历的事件联系起来,极易产生如果这次事件得不到解决,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危机心理。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也是犯罪分子极易得手的目标,更易受到伤害。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女性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和由此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媒体更加关注女性伤害事件并宣扬发布。
4.从众心理
作为身处于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人们通常会改变自己或遵从大多数人的观点以适应群体,避免受到排斥而被群体孤立,来获得社会认同感。大多数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剧烈的反响,与网民的跟风追随扩散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女大学生跨年夜与两男生开房后坠楼身亡》这一事件看出大众的跟风心理,媒体最先以此标题发布新闻,大众纷纷以自身的預设立场指责女当事者所谓的“不检点”“不自爱”,而对“两男生”关注甚少。但随后新闻反转,大众的舆论方向也随之转变,转而大部分开始谴责媒体误导和质疑新闻真实性,大众的从众心理在此次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女性被媒体引导的舆论形象更加剧了大众对此类事件的评论,以此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
三、应如何矫正对女性新闻报道的不良社会心态
虽然从客观角度来看,男女在社会中媒介地位自古就是不平等的,男性的主流话语一直是占有支配地位,对当今大众思想还有很大影响。女性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对媒体的新闻报道选择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女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媒体自我宣传的卖点。对于这种现象,转变大众传统的观念和立场面临极大的困难,但矫正这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势在必行,应从这几方面制定策略:
1.避免刻意突出“戏剧化”情节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对待女性的态度逐渐表现出关怀与尊重,但是对于一些争议性的新闻事件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本人的观念和立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必然会伴随着各方声音,媒体应尝试对某一话题进行多元视角的选择,尽量规避作者做出是非判断的现象,这样也能为大众带来不同的观察点以便了解事件的全貌。让事件各方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引起大众的关注及讨论。此外,对于新闻事件的描述应避免刻意故事化吸引眼球,不能片面突出女性的某一方面并下定论引导大众对于当事者的片面评论,而是应该从女性自己的角度出发,关注其在事件中所经历的困难或伤害,选择更积极向上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尊重女性群体。
2.提高媒介素养,秉承公正、旁观的报道理念
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立场,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只有把自己当作与当事者毫无瓜葛的旁观者,才能客观报道事件的全貌。除此之外,报道者也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女性当事人着想,考虑她们的感受和心理状况,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内容,这样既能做到尊重女性,也可以保持新闻的公正客观。另外,在新闻部门,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处于劣势,男性在决策领导层的比重尤其突出,这就导致了女性新闻形象的塑造多半处于男性视角,女性话语权掌握不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女性报道的偏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增加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比例,对提升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帮助。
3.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及时反馈
公众尤其是女性在面对各类新闻时应有基本的是非观,尽管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保守性,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社会各个方面,但经过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男女受众的教育程度相当,女性受众可以对新闻事件做出主观思考和评论判断,积极表达身为女性的态度,要求女性新闻的客观公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的新闻内容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女性新闻报道的不良社会心态。
近年来,女性新闻报道总是趋于娱乐范畴,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对此,只有正确面对此种现象的产生及原因,分析媒体与大众的社会心理,找出针对这种问题来矫正各方不良心态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对女性新闻的关怀和一视同仁,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齐克团.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D].苏州大学,2005.
[3]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02:193-195.
[4]吴昊.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07-108.
[5]吕碧兰.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