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
2017-03-17杨少龙徐生雄樊勇
杨少龙++徐生雄++樊勇
摘要:近年来,受技术革命范式的影响,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但目前并未在相关高校的教学中普及。学界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证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界定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学科定位、培养目的,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提出工程伦理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这些研究也存在理论不够成熟、评价体系不够全面、教育定位不够明确、理论与实践不接轨等问题。工程伦理教育的实用性、具体化及加快构建完整的工程伦理教育评价体系,是学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学科定位;伦理责任;实践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B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46-05
A Review 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Researchof
the Past 15 Yearsin China
YANG Shaolong,XU Shengxiong,FAN Yong
(Faculty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fluenced by the normal form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become seemingl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yet it is still not included or popularized in collegeteaching. The academia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been focusingon the following four sections: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defining the meaning, discipline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ng goal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studying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patterns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and putting forward curren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problemsand their solu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not mature enough, its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is not clear enough, and the theory cannot meet the practice standards. Therefore, the authors putforward three prospects in the relevant field: firs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turn to practicality; second,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more specific; the third is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ethic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ingmodel, evaluation system
在國际“大工程观”背景下,国内工程教育开始改革。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也提上议程,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还处于探索阶段。1998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到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该成果最终演变为工科类院校的教材。于是,中国大陆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工程伦理教材,并在2000年开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也填补了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的空白。2007年,浙江大学召开了国内首届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主题是“工程伦理学研究与教育在中国”,清华大学曹南燕教授的报告“清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与展望”,特别强调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性。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注重工程教育的人文情怀使此项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国内第二届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主题是“利益、风险和工程伦理”,有专家提出了“培养工程师的关键是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这一观点。2011年,国内第三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主题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的实践路径”,有专家认为工程伦理实践途径就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从学科体系、范畴、原则等方面全方位落实。时至今日,国内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研究渐热,其实践教学已从个别高校推广至理工科院校,从理论选修课程逐渐变为必修课程。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到现在,学界对其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性、高校工程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发展的必要性三方面进行论证。如果简单从学科分类角度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只是一种涉及工程实践的伦理教学活动,可以在理工科高等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开设;如果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角度看,工程伦理涉及范围广泛,在全国高等学院开展不仅十分必要,且相当紧迫。
(一)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王进认为:“工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需迫切展开工程伦理教育。”[1]郑文宝认为,工程伦理研究最终职责是减轻现实社会造成的工程伤害,但重点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如何遵守规范——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2]。陈爱华认为:“工程活动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即要做到内在心里挣扎控制着外在行为活动。”[3]综合来看,一是我国目前处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过渡阶段,即工程伦理教育要置身于大工程观视野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要求我们的相关从业人员应具有必备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素养;二是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子集,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健全与素质提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杨少龙 ,徐生雄,樊勇: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 (二)高校工程教育的必要性
曹南燕认为:“高校重文轻理现象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工程伦理教育属于工程教育一部分,在高校并未受到重视。”[4]潘建红认为:“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工程伦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5]虎业勤等认为:“高等院校两课教育需创新,而工程伦理教育即是创新之处。”[6]毋庸置疑,我国当代工程伦理教育滞后状况与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和高等院校教学课程设置模糊有关,工程共同体成员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参与工程活动的,高校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具有中介和桥梁的纽带作用,在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时代发展的必要性
张永强指出,我国是迅速发展中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工程发展速度惊人,且当代大工程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工程伦理教育[7]。王前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程技术活动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但工程伦理教育却相对滞后”[8]。此外,学界还从可持续发展、国际工程教育演进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时代发展,工程中暴露出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已是时代所需。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定位及目的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是以其工程伦理学研究为依据的。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定位、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这也是工程教育类学科存在的基础和依据。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界定
工程伦理教育属于工程伦理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李英丽指出:“工程伦理教育可分狭义和广义,狭义即因材施教,广义即培养全面适应工程活动人才。”[9]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需要工程伦理教育,原因在于工程伦理问题不断出现,而工程伦理教育是缓解工程伦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有专家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就是工程中的伦理责任研究。段新明指出,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维度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商谈伦理,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责任伦理”[10]。总之,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词是“责任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就是责任伦理教育,要求工程共同体成员树立责任意识,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伦理道德。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定位
這里涉及工程伦理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问题。朱葆伟认为:“工程伦理学是跨学科多层次的实践伦理学。”[11]丛杭青认为:“工程伦理首先是实践伦理,其次也是职业伦理。”[12]于波等认为,工程伦理学既是实践伦理学又是应用伦理学,其结果都是为了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13]。部分学者认为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伦理道德结合的优势。综上,关于学科定位,工程伦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或职业操守教育,职业道德作为工程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层次只是工程伦理教育的一部分,但远非全部,因为工程活动中的相关主体及部门都有可能涉及伦理问题。工程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交融在一起,它的发展和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公民在理论上都处于工程风险之中。所以,工程伦理教育必然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工程伦理教育既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部分,既是伦理学又是教育学。工程伦理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其最终目的是“做”,即参与对话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高校应将其定位为一门“实践理论课”。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
肖平指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将要面对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的人们培养社会责任,赋予伦理道德的制约,使其面对价值选择时能够正确判断[14]。李祖超等从中美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在政治思想、业务技术、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标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15]。汤敏总结了我国工程伦理发展若干问题,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科教育人才和从事工程活动人才”[16]。龙翔等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有三大目标——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决策[17]。由此可见,工程伦理教育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道德伦理之社会效益大于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制约工程活动中的一些敏感问题,最终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工程活动中的工程事故发生。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分支,成为高等学校的选修课或必修課,其学科自身的支撑内容和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就国内而言,工程伦理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各个高校自己进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国内认可度较高的相关教材有肖平《工程伦理学》、张永强《工程伦理学》、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内容涉及工程师伦理责任、工程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工程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教学方法则涉及经典案例教学法、基本概念引入法等。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李世新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应该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环境。”[18]余谋昌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遍的伦理原则(责任和公平)和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安全和风险)[19]。概括地讲,工程伦理教育必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工程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面临的价值冲突和道德问题;二是工程实践的价值选择;三是典型的工程领域的案例分析;四是工程实践过程的伦理审视;五是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与规范教育。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途径包括三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多样化手法,三是产学合作。国外主要是采取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朱葆伟特别强调:工程伦理学是实践伦理,要运用到现实的工程活动具体问题中[20]。结合学者们的研究,目前国内高校的典型做法有:第一,把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科类思想政治教学中;第二,具体案例分析或情景教学法;第三,学生在参与工程活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伦理素质。
四、工程伦理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为国内的新兴学科,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传播相关理念来培养出具有一定工程伦理观念和行为能力的人才。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主体与客体界定不明,教育内容单调、范围狭隘,课程设置死板,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一)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项小军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视野狭窄,二是缺乏思维训练,三是未突出课程特色 [21]。刘薇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22]。陈婧认为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缺乏[23]。叶青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工程伦理的意识淡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途径缺乏[24]16。总体上,目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自身意识淡薄;二是专任教师缺乏;三是相关体制及政策不完善;四是课程设置无特色。
(二)改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建议
叶婧认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从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科地位,规范认证体系,拓宽教育渠道[24]17。李长玲认为完善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理论自觉,其次要完善课程体系,最后要培养专业师资队伍[25]。伍接朝等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体系构建角度提出要做好三个层次的工作:第一层次即学校成立工程伦理教育委员会,第二层次即理工科院系设立伦理教育中心,第三层次即学生会组织伦理协会[26]。乔佩科特别提出:建议在大学普及工程伦理教育,在职业工程师考试中增加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27]。姜卉提出两个保障(环境保障和资源保障)互相配合构成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体系[28]。可见,改进工程伦理教育,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学科发展;其次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单个专业学习或“两课”普及替代全面贯穿的局面;最后要从学生个人角度树立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觉性。
五、研究展望
当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已从萌芽阶段逐渐走向成长期,但国内学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需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研究。
(一)工程伦理教育实用性
工程伦理教育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教育目的而言,工程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运用,并解决工程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二是就实现路径而言,实践伦理和应用伦理必须相互协调、配合;三是就教育内容而言,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现实性,其案例分析更应强调来自现实社会中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
(二)工程伦理教育具体化
工程伦理教育的方向逐步从宏观视野向微观视角展开,比如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到如何展开工程伦理教育;从笼统的工程伦理教育向具体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展开,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等;工程伦理教育内容越来越细化,如大工程观的工程伦理教育、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等。
(三)构建完整的工程伦理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工程伦理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案尚不完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孙秀桂等提出的工程伦理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确定评价对象,给出评判集,综合评价结果,构成模糊矩阵,最后给出一二三级指标并赋予权值计算[29]。该评价体系仅在理论上从教育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展开,目前尚无实践推广。也有学者谈到大学生工程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但并未提出具体的评价体系。总之,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尚在探索中前进,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15.
[2]郑文宝.工程伦理研究困镜与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251-252.
[3]陈爱华.工程的伦理本质解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2-23.
[4]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10(1):22-23.
[5]潘建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0-81.
[6]虎业勤,朱贤俊.理工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探究[J].伦理學研究,2011(2):32-33.
[7]张永强.工程伦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58-89.
[8]王前.大连理工大学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36-37.
[9]李英丽.论工程伦理教育[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2):64-69.
[10]段新明.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26-27.
[11]潘磊,王伟勤.展望中国工程伦理的未来——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8):67-68.
[12]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6-77.
[13]于波,樊勇.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32-33.
[14]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3-34.
[15]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4):22-23.
[16]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22-23.
[17]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7-78.
[18]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8-49.
[19]余谋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
[20]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J].哲学动态,2006(9):33-34.
[21]项小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1(8):106-107.
[22]刘薇.美国本科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26-27.
[23]陈婧.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33-34.
[24]叶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的高等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5]李长玲,于建军.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5-186.
[26]伍接朝,谈传生.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142.
[27]乔佩科.工程师的责任与工程伦理教育[J].科技创新教育,2008(19):254-255.
[28]姜卉.基于大工程观的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保障体系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21-122.
[29]孙秀桂,李霞.地方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及评价体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