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度对大豆上茄粗额蚜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2017-03-16李学军

辽宁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期产仔蚜虫

王 宁,李学军

(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温度对大豆上茄粗额蚜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王 宁,李学军

(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近年来茄粗额蚜Aulacorthum solani(Kaltenbach)对大豆危害日趋严重。为了明确温度对大豆上茄粗额蚜生长发育、繁殖及寿命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恒温(15℃、18℃、21℃、24℃、27℃)对发育历期、存活寿命及产仔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茄粗额蚜发育历期缩短,15℃平均世代发育历期最长,为14.23 d,27℃最短,为7.71 d;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27℃发育速率最快;寿命随着温度升高缩短,15℃平均寿命最长,为50.83 d,27℃最短,为24.62 d;繁殖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21℃时平均单雌产仔总量最大,为67.06头,27℃最小,为31.07头。21℃较适合该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

茄粗额蚜;发育历期;寿命;繁殖

茄粗额蚜Aulacorthum solani(Kaltenbach)又名茄无网蚜,茄无网长管蚜,属半翅目蚜科,是大豆田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世界性范围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我国的黑龙江、辽宁、河北、湖南、浙江、台湾等地均有分布[1]。茄粗额蚜寄主范围较广,可危害茄科、豆科等多种农作物[2]。多在叶背面吸食植物汁液,口针刺吸大豆植株后产生黄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大枯斑,偏好老叶,全株危害,还能传播大豆、烟草、甜菜和马铃薯病毒病。其无翅成蚜活动力强,当植株发生颤动或触碰虫体时会立即爬散或坠落。在中国东北地区危害期较长,6月中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达到高峰,危害至10月初。其抗药性逐年增强,危害呈上趋势[3~4]。

国内外已有相关学者对该蚜虫在不同地区的为害、感蚜和抗蚜大豆品种上的代谢水平、温室中利用胶带粘或花蝽捕食防治、传播马铃薯病毒、温度对其在獐芽菜上生长的影响等作了研究报道[5~10],而不同温度对该蚜虫在大豆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影响方面未见报道。因此,作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

茄粗额蚜采自辽宁省岫岩县大豆田,将采集的茄粗额蚜转接到实验室水培的大豆苗上饲养。待成蚜产仔后,用毛笔轻轻将若蚜转移到无蚜的大豆苗上继续饲养。重复上述操作3~5次,以保证供试虫源不带病毒。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对茄粗额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根据预实验结果和参考蒋拥东等(2008)实验的温度设置,本实验将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5、18、21、24、27℃,湿度为70%(±5%),光周期为L∶D=14∶10,光照强度为8 000 lx[5]。将大豆苗用浸湿的棉球包裹叶柄剪口处,初产的若蚜转移至大豆叶片上,放入直径13 cm,高9 cm养虫盒内,在养虫盒底铺放脱脂棉和滤纸,每个温度处理无翅蚜30头,单头,单盒饲养,每3 d更换1次大豆叶片和脱脂棉。每12 h观察1次蜕皮情况,记录若蚜的龄期[11]。

1.2.2 温度对茄粗额蚜繁殖的影响

温度、湿度、光周期设置同(1.2.1),每个温度处理4龄若蚜30头,单头,单盒饲养,待其产仔,记录日产仔量、产仔期,同时移去仔蚜,至成蚜死亡。

1.2.3 温度对茄粗额蚜寿命的影响

温度、湿度、光周期设置同(1.2.1),每个温度处理初产若蚜30头,单头,单盒饲养,记录蚜虫的寿命。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不同温度下茄粗额蚜发育历期、产仔期、存活寿命、产仔量等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One-way ANOVA分析,符合方差齐次性的数据用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法作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性的数据用Tamhane`s T2(M)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 H(K)检验,然后使用SPSS秩和检验方法进行多重比较[12~14]。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发育历期的影响

利用SPSS 20.0对其发育历期数据进行检验。不同恒温下其发育历期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Kruskal -wallis H(K)单向评秩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茄粗额蚜1龄(F=34.372,df=149,P<0.001)、2龄(F=71.457,df=149,P<0.001)、3龄(F=89.408,df=149,P<0.001)、4龄(F=47.556,df=149,P<0.001)和世代历期(F=243.903,df=149,P<0.001)均有极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茄粗额蚜完成一个世代历期分别需要14.23、11.25、9.51、8.23、7.71 d。该蚜虫1~4龄及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龄期若蚜在15℃时发育历期均较长(表1)。该蚜虫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龄发育速率较快,1龄和4龄发育较慢(图1)。

2.2 温度对繁殖的影响

不同恒温下茄粗额蚜的日最大产仔量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Kruskal-wallis H(K)单向评秩方差分析。单雌日产仔量,单雌产仔总量、产仔期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蚜虫单雌日产仔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92.929,df=149,P<0.001),在5个恒温下,该蚜虫的单雌日平均产仔量分别为1.83、2.55、2.84、2.87和1.85头,24℃时最高。温度对日最大产仔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103.057,df=149,P<0.001),24℃时其日产仔量最大,为7.10头,27℃时最小,为4.37头。温度对产仔期的影响差异极显著(F=109.417,df=149,P<0.001),产仔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时产仔期最长,为29.03 d,27℃时的产仔期最短为16.90 d(表2)。温度对单雌产仔总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112.149,df=149,P<0.001),在5个恒温下,21℃时单雌产仔总量最大,为67.06头(图2)。

表1 不同温度下茄粗额蚜的发育历期(d) (2016,沈阳)

图1 不同温度对茄粗额蚜发育速率的影响

表2 不同温度下茄粗额蚜的繁殖 (2016,沈阳)

图2 不同温度对茄粗额蚜产仔总量的影响

2.3 温度对寿命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茄粗额蚜的寿命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数据方差不齐性用Tamhane`s T2(M)法,结果表明温度对茄粗额蚜的寿命影响差异极显著(F=338.770,df=149,P<0.001)。在5个温度梯度下,该蚜虫从出生至死亡,存活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时寿命最长,平均寿命为50.83 d,27℃时寿命最短,平均寿命为24.62 d(表3)。

表3 不同温度下茄粗额蚜寿命(d) (2016,沈阳)

3 结论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豆上茄粗额蚜的发育历期、寿命、产仔期及产仔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恒温对茄粗额蚜1~4龄及世代的发育历期有极显著影响,其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平均世代历期为14.23 d,27℃为7.71 d。不同恒温对该蚜虫寿命的影响差异显著,存活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平均寿命为50.83 d,27℃为24.62 d。不同恒温对该蚜虫平均单雌产仔总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产仔总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21℃时最大,为67.06头,27℃时最小,为31.07头。21℃最适合茄粗额蚜的生长、存活和繁殖,27℃时对其不利。

影响大豆上茄粗额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因素较多,湿度、光周期、品种抗性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本实验是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的,与自然状态尚存在一定差异,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湿度、光照等因子对茄粗额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1]姜立云,乔格侠.东北农林蚜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70~472.

[2]赵雪.茄无网蚜气味结合蛋白OBP7的克隆、表达谱及其触角和腹管超微结构观察[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4.

[3]刘健,赵奎军.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种类分析[J].昆虫知识,2010,47(3):576~581.

[4]张新宇.马铃薯病毒和蚜虫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293~294.

[5]蒋拥东,李鹊鸣,谭济才.湘西地区川东樟牙菜上茄粗额蚜的发生与温度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4):356~360.

[6]Meyling N V,Enkegaard A,Brødsgaard H.Two Anthocoris,bugs as predators of glasshouse aphidsvoracity and prey preference[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2003,108(1):59~70.

[7]Gillespie D R,Acheampong S.Dropping behaviour in Aulacorthum solani(Hemiptera:Aphididae)following attack by Aphidus ervi(Hymenoptera:Braconidae):are sticky stem bands a useful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method[J].Can Entomol,2012,144(4):589~598.

[8]Bokx J A D,Piron P G M.Transmission of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by aphids[J].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1,87(2):31~34.

[9]Jandricic S E,Mattson N S,Wraight S P,et al.Within-plant distribution of Aulacorthum solani(Hemiptera:Aphididae),on various greenhouse plants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14,107(2):697~707.

[10]Dan S,Akashi H,Sugimoto M,et al.Metabolomic profiling of the response of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soybean strains to foxglove aphid,Aulacorthum solani Kaltenbach[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13,925(8):95~103.

[11]刘树生.介绍一种饲养蚜虫的方法—新的叶子圆片法[J].昆虫知识,1987(2):113~115.

[12]孙慧敏,李学军,张广学.恒温下大戟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昆虫知识,2006,43(6):846~848.

[13]李学军,王淑贤,张广学.美洲斑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J].中国植保导刊,2004(9):7~9.

[14]王淑贤,李学军,郑国.芙新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9(4):34~35.

S435.651

B

1002-1728(2017)01-0022-03

10.3969/j.issn.1002-1728.2017.01.005

2016-12-22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22)

王宁(1990-),女,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E-mail:632931748@qq.com

李学军(1958-),男,教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及农业害虫防治研究。E-mail:lixj7890@163.com

猜你喜欢

历期产仔蚜虫
蚜虫婆婆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日本松干蚧生物学观察与防治
一种圆桶式狐、貉产仔箱的应用与推广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月相影响奶牛产仔
人工助产母猪产仔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