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6年江苏省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
2017-03-16王永臻
王永臻
摘要:以2016年江苏省各地中考题为依据,从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选拔性等五个方面对2016年江苏省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考;化学命题;学科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19
江苏省各地市的中考通常是两考合一,具有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双重功能,试题的命制都是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杜绝了偏题、难题、怪题的出现。课程标准指出,纸笔测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评析、判断的能力,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设计纸笔测验的试题,要依据“课程内容”把握学习要求。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
纵观各地的中考试题,都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多优秀的试题呈现给我们,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体现基础,形成观念
中考试卷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毕业性的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依据课程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的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和核心知识,通常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例1.(2016·淮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干冰升华 B.石蜡熔化
C.矿山粉碎 D.酒精燃烧
【评析】这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目,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类题目可以使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让学生知道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例2.(2016·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评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这一类题目经常出现在中考的选择题中,考查内容主要有药品的取用、量筒的读数、浓硫酸的稀释、胶头滴管的使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酒精灯的使用、液体的加热等内容,通常通过图示或描述的方法判断操作的正确或错误。此类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二、体现实践,学以致用
身边处处有化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化学试题的立意通常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感受化學的魅力。试题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中思考解答问题,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2016·宿迁)下列有关水或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直流电电解水,发现负极与正极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C.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评析】水是生产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物质,本题把水和溶液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既有课本中电解水的实验,也有工业生产中自来水的净化工艺,还有节约用水的知识。引导学生既要节约用水,又要爱护水资源,形成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4.(2016·苏州)某科研小组设计利用稀硫酸浸取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和ZnO,其余成分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的方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3)加过量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得到滤渣1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4)在实验过程中,双氧水会与Fe2+反应生成Fe3+和水,以便在后续的操作中将溶液中铁元素除去,高锰酸钾溶液也能将Fe2+氧化成Fe3+。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
【评析】本题模拟工业生产流程设计实验方案,从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中获取氢氧化铁和活性氧化锌的过程,在此考查了物质分离的方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方案的优化和评价等内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体现探究,发展思维
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平台,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实验探究的试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例5.(2016·镇江)将光亮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大量气泡后出现灰白色固体。某同学对该现象作如下探究。
(1)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2)过滤、洗涤、一定温度下烘干得灰白色固体。对灰白色固体作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测】
灰白色固体可能是:①剩余的Mg;②MgC12晶体;③Mg和MgCl2晶体。
【实验】
①取灰白色固体样品,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猜测____________ (选填序号)不成立。
②称取等质量的灰白色固体和MgCl2晶体分别放入同温、等量水中,灰白色固体不溶解而MgCl2晶体全部 _________,则猜测②不成立。
查阅资料:Mg与MgCl2饱和溶液反应可生成灰白色碱式氯化镁[Mgx(OH)yCl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③取一定量的灰白色固体,溶于稀硝酸,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向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了 1.160 g Mg(OH)2沉淀;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AgNO3溶液,生成了1.435 g沉淀。
证明AgNO3溶液过量的方法: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 溶液,無现象。
【结论】x∶z= _____,所得碱式氯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
【评析】在2016年第3期《化学教学》杂志中有“镁和盐酸反应异常现象的探究”一文,探究了镁和盐酸反应时出现了不溶物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在2016年中考中,徐州、镇江和常州等地的中考试题中都涉及了利用这一素材设计的中考试题。本题除了完整地呈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景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知识、学习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证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定量计算来确定化学式等知识, 综合考查了学生评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有很好的区分度。
四、体现创新,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同样在中考试题的命制中也体现出原创性,试题通常都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而是从呈现方式,问题情景,设问角度等方面进行改编,有些试题根据论文和资料等提供的内容,现场进行编制,做到新而不偏,活而不难。这类试题也是命制过程中比较难命制的试题,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新颖,体现创新。
例6.(2016·镇江)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
B.c点沉淀的成分为一种
C.m=2.33
D.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
【评析】本题根据Na2CO3、Na2SO4溶液分别可以和BaCl2反应产生沉淀,但是碳酸钡又可以与盐酸反应,而硫酸钡不能与盐酸反应,根据以上反应原理设计了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学生首先要掌握物质间反应的原理,其次要能够根据加入氯化钡和稀盐酸后沉淀和气体的变化趋势分析反应进行的程度,还要能够根据纵坐标给出的数据计算题目所涉及的定量问题,题目设计新颖,学生既要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还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计算,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体现选拔,分类发展
中考试卷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选拔功能,普通高中与中职、高等职业学校比例一般在1∶1左右,但普通高中仍然是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首选,尤其是重点高中的竞争异常激烈,中考试题的命制要体现很好的区分度,中考试题中要有一些既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又能体现选拔功能的试题。通过中考把学生选拔到不同类型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例7.(2016·常州)密闭容器中盛有CH4、N2和O2的混合气,点火使其充分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的混合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则反应前混合气中N2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28% B.42% C.54% D.64%
【评析】本题是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计算。定量计算的问题,是学生的难点,本题还要考虑物质的状态,室温下水是液体,混合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是除水以外的其他物质中的含量,根据质量守恒和元素守恒,假设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情况计算出氮气的质量在56g~72g之间,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本题难度较大,有很好的区分度。
总之,每个地区的中考试题都会保持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试题难易比例合理,试题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考查。通常化学试题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试题还会考查学生化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如分类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等等,同时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假设、类比等方法。试题中的图表、流程等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的真实价值,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通过中考试题的评析引导教师在工作中也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节能教育、德育教育,在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析,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伟, 张如英.2015年安徽中考化学实验题评析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6(1):77~81
[3] 赵华.再审视中考化学试题命制中的问题和原则[J].化学教学,2008(12):54~56
[4] 宁艳平.中考化学试题命制的“两重”境界[J].实验教学研究,2014(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