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2017-03-16林鹏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创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创新发展”及其构成要素背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解读。

关键词: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创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高度重视。从哲学理论基础来讲,创新发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创新发展源自于创新实践,只有“革命的实践”,即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才能改变人类所面对的既有环境,创造新的事物。创新发展是指在人类实践发展到由创新实践占据主导地位,创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形式的基础上,一切社会生产(包括物的生产、人的生产和精神性生产)均呈现出以创新为主导形式,以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创新为主要驱动,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等特征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范畴,创新发展主要由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要素构成。坚持创新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一、理论创新: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在创新发展中,理论创新通过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和新创造,为创新发展的其他方面与环节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南。

就我国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切实肩负起了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建设大局的历史责任。在未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当继续立足当前实际,积极探索理论创新,认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命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用紧迫的时代意识、开放的世界眼光和前瞻性的思维体系,去研究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建设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制度创新:创新发展的规则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一定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在实践中为生产和交往的顺利开展提供规则保障。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度来源于该时期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现实状况,并且服务于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制度也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地调整与变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情况,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及时革除已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体系,减少和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制度基础和规则保障。

当前,我们要注意克服长期以来“重技术、轻制度”的错误观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制度创新意识,通过提高国民的规则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制度创新主体,在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基础上,有序地增强和扩大民主参与。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克服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增强制度的实效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发挥实效。

三、科技创新: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前提与基础,一旦离开了科技创新的根本推动作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当前我们不仅要更加看重科技作为创新引擎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自觉地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更要深刻把握加强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性,破解现实发展中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类限制性因素,为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创新文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人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成果的总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和所有方面,并在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创新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注重文化创新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顺利推进创新发展创造积极、健康、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推动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我国文化创新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树立以开拓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的价值观念,倡导勇于尝试、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王胜光,胡贝贝,程郁.创新发展政策学研究的基本命題[J].科学性研究,2015(03).

[5]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

作者简介:林鹏(1985.10-),男,汉族,河南滑县人,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