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2017-03-16刘爱华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团体心理辅导团体

[本文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课题《基于对话教学理念的《智力与心理健康》课堂中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14JY10)]。

摘要:作为一门课程,《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难点实质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的难点,关键仍在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一定原则,在环境适应、集体建设、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等内容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

《团体心理辅导》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针对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主要困惑,在温暖、安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讨论与实践,在团体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活动实践场所,促使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观察、模仿、参与、体验、反馈,逐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目前,有部分高校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在予以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在参与人数、场地、时间上有所限制,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在进一步推广上遇到了阻力。但是,《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创设师生互动、安全温暖的教学情境,把握好了教学情境,也就能把握好这门课程,从而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课程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一)体验原则

体验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基础上,通过活动来实施的教育方式。它关注受教育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建构,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诠释。如要以个性为切入点,以情感为主载体,以活动为主渠道等。

(二)可操作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从理论上的得到优化,而且考虑到了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整合性;学生的可参与性、可接受程度等等。

(三)发展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从受教育者主体特点出发,既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人格特质,也关注受教育者的学识水平、职业发展、教育环境与社会角色等客观因素,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性和拓展性而进行。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法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内容与目标,具体的策略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务必理念先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要切实把握好环境适应、集体建设、自我意识、人际沟通这几个主题。

(一)环境适应教学策略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课堂场域就是学生环境适应的体验场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识就是适应性體验的一种。因此,熟悉教学班级同学可以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可以组织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简单的任务中获得对环境适应的更深入的理解与实践。在认识形式上,可以采取握手问好、小组内相互认识、识记名字比拼、同桌认识等方式,在强化体验与认知,可以组织多次,并进行前后比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动态,如有的学生不敢参与、不愿参与,要利用教师权威进行个别鼓励与建议。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情况,可采取个人示范或利用小部分群体示范的形式,尽可能带动气氛,使教学情境达到“热”的程度。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热”的教学情境中,温暖安全的体验场才能初步建成。看似简单的教学任务其实在意图建构一个训练场,学生能在具体的练习中体验了如何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意识到了识记他人的名字是环境适应的第一要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进步的,是可以发展与培养的,从而破除以往对环境适应的模糊性理解,在意识与行为上获得了对环境适应的起步。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也能在具体的任务中理解到对象的差异性,深化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

(二)集体意识教学策略

集体意识可通过建设团队文化而完成。相比而言,这是最易于操作的内容,但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前预设。在小组讨论时,要细究观察或适时干预,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个别指导。在小组展示文化时,要引导与组织好其小组的反馈。集体意识课程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师的总结:一是要求学生反思个人在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个人在任务完成过程提出了几项建议、如何应对小组成员的反对意见、总结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定位等。二是要求学生思考可能性。包括个人将在哪些方面可以换种方式或态度进行,比较现在与过去在集体中的定位与角色表现,自己理想的中的角色表现等。三是对他人的评价与分析。这里可采取组长点评成员,组长自评,成员公开评,个人秘密自评(在后续作业中体现)等多种形式。

教师务必要认识到总结陈词与讨论中中所涉及的内容,一是为巩固或肯定学生参与后的体验;二是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在集体中的表现,更深入理解集体意识的意义所在,意识到每个个体对集体建设的重要性与发展性;三是削除个人简单与他人比较的意识,而是将个体的现在、将来、过去相比较,认识到真正的成长意义。

(三)人际沟通教学策略

人际沟通需要更多的体验才能完成,应安排两次课程完成。第一次课程以认识与评价人际现象为主,第二次课程以讨论与实践人际活动为主。

在第一次课中,对人际现象分析与评价可以用图片、影像等素材。考虑到可操作性与无关性,不建议采用学生情景模拟形式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人际现象场景,具体方法如:让学生讲述图片、影像里发生的事件、分析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避免或促成此类现象的发生等。通过提这些提问与讨论,让学生获得对人际关系的判断与理解,从而体验人际沟通现象存在的复杂性、互动性、理解性。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看法;多运用纸笔,让学生手到、心到、口到。总之,要通过参与与互动使学生在心理层面勾勒出更清晰的人际沟通立体图。

第二次课程中,互动与参与的内容要转化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不提倡教师主动提供案例,以防止案例的不完整性和虚构性。案例的选取可采取1+1的形式,即要求每个学生匿名写出自己的人际困惑+理想中的人际沟通模式,并要求学生写得尽可能具体。写完后,教师再将写好的1+1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写出对这个案例的解决办法。经过这几个程序,学生达到了充分的参与程度,再挑选3-5个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再予以点拨。

教师务必要認识到,人际沟通是具有场域性的,一堂课如果只是列举人际沟通的要点,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的学生生活中,学生有很多困惑,但缺乏场域予以表达与疏导。在人际沟通主题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的认识之外,更多地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结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引导与提高。另外,要让学生理解到人际沟通永无定法,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式,但存在可以放缓或改变矛盾或性质的解决方向,有些人际沟通症结可能需要解决,而有些只是需要跨越。

(四)自我意识教学策略

自我意识主题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到自我意识的起源、形成与变化,理解到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自我意识主题也应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对个人和他人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一方面是提供成熟的评价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意识对自己产生的重大影响,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估方式。可采取纸笔作业的形式,写下对自己、重要他人的评价,可采取用动物代表自己特征的形式,讲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个人的优势评价(或劣势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意识进行与点拨。可采取提取生命中最满意的事、绘图生命线,讲述生命中的低谷等形式让学生回顾自我意识对自身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教师务要充分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从而从积极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如移除消极的学习定位、否定的人际关系、负性的亲子评价、暗淡的发展前景等等。在自我意识教学情境中,教师的组织、点拨与引导特别重要。比如,部分学生可能采取“蚂蚁”“猫”等动物来代表自己,教师要强化动物的优势特点,或者提供积极的隐喻,或者建议在思维中纳入一种更好的动物。在学生愿意表达的时刻,其内心是特别柔软和开放的,教师积极的解释能发挥较好的干预效果。

三、创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其他方面

(一)关于课前预热

《团体心理辅导》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最大的限制点就是场地限制,特别是对课前的热身活动影响最大。针对这个问题,可采用对场地要求较小的活动来完成,如“同舟共济”、“微笑握手”、“大风吹”、“左右不分”、“萝卜蹲”等在相对情况下仍可完成。塑造良好的氛围,课前预热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重要的还是教师的人格感染力与教学魅力,不能过分的依靠热身游戏的作用。

(二)关于班级教学的管理

管理要借助新媒体载体完成。教学班级要建立QQ群,便于布置批改、反馈作业以及即时开展班级教学互动。如团队文化建设成果,要求在QQ群中呈现与保存,分析团队文化建设中成员表现时,可发布照片,发表意见。人际沟通图片和影像可预前上传到群文件,每堂课的作业反馈,要求学生直接发送给老师,这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法都是创设课程教学情境的必要环节。

(三)关于课程反馈

为保持教学情境的延续,教师要求学生每次发表课后感言,这既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又能让学生对所体验的东西予以表达和认可,在一定意义上工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推广,虽然在场地、人数上有了变化,但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问题,都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常见的问题,只是在资源和人数有了新的变化,但核心问题没有产生偏移。教师应该摒弃顾虑,努力钻研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只要肯实践,多探讨,将更多理论视野与技术技巧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创设出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爱华,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年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团体心理辅导团体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技工院校幼师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