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分析中日交际文化差异

2017-03-16王畅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王畅

摘要: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寒暄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的基础,也是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语言。本文从中日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两方面,运用多角度分析中日两国间的交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因两国交际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文化休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认为既然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尊重文化差异,共同促进两国的交流发展。

关键词:寒暄语;交际用语;文化差异

一、寒暄语与交际文化

寒暄语与交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际文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文化,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交际,在语言交际中,寒暄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运用寒暄语实现某些社会交往功能。寒暄语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换某种思想,而是为了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谈话的内容并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谈话双方可以建立一种舒适的谈话氛围,可以掩饰沉默所带来的尴尬,为接下来的交际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交流。

二、中国的寒暄语及种类

(一)典型问候型寒暄语

刚刚会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人一般会向对方说“你好”,“您好”或者“职称+寒暄语”的形式,例如“老师好!”、“经理好!”之类的寒暄语,来作为对话的开端。这种打招呼方式简洁明了,通用性强,特别适用于如今的快节奏生活。

(二)询问式寒暄语

询问式寒暄语中,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性,例如见了面会问“吃了没?”这是由于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中,信奉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准则生活,可是,在几百年前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等原因,粮食的收成好坏以及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生存的首要问题,所以,中国人常常把“吃”放在嘴边,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水平提高,“吃”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儿,但是作为问候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还有时,会根据现实的状态问“你最近在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啊?”、“工作顺利吗?”甚至有时还会问一些隐私问题,例如“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今年多大了啊?”大量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被问到这些隐私问题时,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反而会将这些问题很诚实的回答,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被关心的表现,通过关心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彼此情感上的交流。

(三)致谢致歉寒暄语

在中国,“谢谢”这个词用得并不像日本那么频繁,甚至有时会省略感谢的寒暄。这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一直愿意把感谢的话语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恩不言谢”等等。与日本人喜欢把谢谢说出来不同,中国人更加重视行为上的回报,更加喜欢含蓄的表达。

在中国,致歉时,一般会说“对不起”、“不好意思”,对于这些词语,中国人一般不会对家里人或者关系亲密的人说,因为有时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很客套,有些显得见外,中国人在致歉时会更侧重于内心的理解。也有些人呢,不愿意将道歉说出口,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虽然嘴上不说道歉,心里还是会感到歉意,只是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更加注重心里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人有的特别爱“面子”,觉得跟别人道歉不好意思。所以中国有句话说得好,“知错就改”,在知道自己的错误后,会直接会改掉自己的错误,而非简单的道歉结束犯的错误,更加注重实际的解决和理解。

(四)小结

从以上中国人常用的寒暄语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交际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方的生活,感情之类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许多隐私问题。在致谢致歉过程中比较在乎实际行动,而非简单口头上的致谢,即使在口头上致谢时,表达的内容也很含蓄。

三、日本的寒暄语及种类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寒暄语的国家,日语中的寒暄语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寒暄语体系都庞大,而且,日本的寒暄语是很规范化,特定化的,它也有许多讲究的。日本的寒暄语会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年龄、场合等社会因素会变得不同。日本人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寒暄语,使用寒暄语的频率相对于其他国家也很多,甚至有时一个意思有好几种的寒暄语表示方法,所以日本语中的寒暄语的种类也有很多,可以大致的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典型性问候寒暄

在日本,人们在表达此类打招呼的寒暄语根据时间划分,例如早上时会说“おはよう”(早上好),白天时“こんにちは”(你好),晚上时会说“こんばんは”(晚上好),与中国简单的“你好”相比之下日本更注重寒暄语的时间性。在简单的日常问候之余,日本人总是喜欢围绕天气呀,气候环境之类的地理客观因素说上一番。例如用“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的天氣真棒啊!)来引出话题,即便是书信来往时,也喜欢在信的开头写“すっかり秋ですね”(秋意已浓)诸如此类有关季节性的词语。产生这样寒暄的原因应该是,日本地处岛国,气候环境多变,火山多,气候环境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日本人对于环境因素特别敏感,所以对季节气候关注也就理所应当。

(二)询问式寒暄

在日本,当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好棒啊!)这类的寒暄语时,一旁的人都会说“そうですね。”(是啊。)不会轻易的去反驳,不管自己所感觉到的情况是什么。而在中国,一般有人说“天气真好啊!”的时候,一般一旁的人会说“是啊!”或者“还行吧。”、“有点冷。”一般中国人会将观点实事求是的说出来,而非一味的去迎合别人的想法。

(三)致谢致歉寒暄

1.致谢寒暄

在日本,日本人喜欢把“ありがとう”(谢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どうも"(谢谢)放在嘴边,甚至有时还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来表示感谢。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在表示感谢时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这可能会让一些不懂得日本文化的人不禁摸不到头脑。其实在日本,人们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ごめんね"(对不起,不好意思)表示感谢的时候会比说“ありがとう”(谢谢)时候多,日本人在表示感谢的情感时似乎更喜欢用一种道歉的形式来表达。有时如果让一些日语门外汉听了会觉得日本人很客气,甚至被感谢的有些不好意思。例如:

(1)在电车上,一个小孩儿给一位身体不方便的老人让座,一般如果在中国,那个老人可能会说“谢谢!”或者有时只是微微的笑一下表示感谢。可是,在日本,被让座的老人一般会说“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对不起)。

(2)再比如,当上级为下级倒茶招待时,下级一般会说“恐れ入れます"(实在不好意思,实在对不起)来表示对上级感谢,把自己的地位尽量放低,表示一种愧疚之情。而在中国,一般发生这种状况,一般只会用“谢谢”来表示,或者有时还会说“不用麻烦了,我自己来吧”,更注重实际的效果。相比之下,日本更注重感谢的口头表达,而中国更注重解决实际。

为何会出现这种喜欢致歉的感谢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别人在帮助你的时候给别人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麻烦,既想表达一种感激之情又想表达一种愧疚之意,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独特的感谢方式。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非常注重一个“和”字,不管做什么都想力争和谐。强调整体的协调,强调集团意识。所以在日本,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也使得日本人一般都喜欢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这种致歉语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际关系和谐,强化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2.致歉寒暄

在日本,日本人对“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的使用频率相当的高,甚至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间都会使用,也很容易说出口。而中国的“对不起”用的频率虽然也很多,但是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很少说,即使说出来,也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见外。相比之下日本人更注重于礼仪的口头表达,而中国则注重内心,不愿当面表达。

(四)固定化寒暄语

在日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会向对方说“お疲れ様でした”(您辛苦了)或者“ご苦労様”(你辛苦了)但是怎么说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当对平辈或者级别比你高的人就要用“お疲れ様でした”(您辛苦了),当对晚辈或者级别比你低的人就用“ご苦労様”(你辛苦了),虽然这两句话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说意思都一样,但是日本是一个等级分化特别严重的国家,所以在用寒暄语时一定要注意等级和辈分,否则也会让别人觉得你没有尊重他。

(五)小结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日本的寒暄语有两个很显著的特征,第一是定向化,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说特定的寒暄语。第二就是差异化,也就是说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说不同的寒暄语。从这些特征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寒暄语有着上下之分,这都是源于日本社会长期形成的阶级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注重集团意识的民族,对于群体的意识依赖性非常强。而且侧面也反映出,日本是重视礼节的民族,喜欢把感谢之类的话说出来。但是通过以上例子不得不说日本人喜欢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喜与人争辩,对于自己的感受有时直接附和别人,不喜欢表达真实情感。

四、从寒暄语看中日两国的交际文化差异

根据以上对中日两国的寒暄语的论述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数量上看,日本的寒暄语的表达方式比中国多,有时,一个意思有好几种的表达方法,例如在见面时,中国有时就会简单的说一句“你好”,而在日本,会根据一天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种类上看,两国寒暄语也有差异,中国的寒暄语可以分为典型问候型、詢问型、致谢致歉型三大类。而日本主要分为典型问候型、询问型、致歉致谢型、固定寒暄型。两国的寒暄语类型虽有相同部分,但是表达方式差异很大。两国对寒暄语的表达方法不同,可以从侧面看出,两国在交际中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这种不同,也导致了两国交际文化的差异。

从寒暄语看中国交际文化。首先,中国人更加注重情感的沟通,喜欢关注别人的隐私问题。中国人在寒暄时,喜欢问及他人隐私,例如工资啦、情感啦、年龄之类的问题。其次,中国人喜欢注重内心的交流,而不是表达出来。中国人不喜欢将感谢或致歉挂在嘴边,认为是一种客套。表示感谢时比较注重实际行动,重视行为上的回报,表达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在致歉时,也主要注重内心的交流,由于爱“面子”的性格,不喜欢在众多人面前承认错误。最后,中国人在沟通时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怕有争议。就拿以天气寒暄为例,当对方说“今天天气好棒啊!”这时中国人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回答,有的人会回答“还可以吧。”有的人会回答“是啊,是挺好的。”不会随意的附和,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看法。

从寒暄语看日本交际文化。首先,日本人的交际重视等级。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会根据对方身份的不同,说不同的寒暄问候语。其次,日本人拥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愿意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致谢致歉寒暄语中,有时甚至愿意用“对不起”来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强调“以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再次,日本人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拿以天气寒暄为例,当说“天气真好啊!”的时候,对方不管天气的好坏都会说“是啊”,即使天气真的不好也不去反驳,不愿表达自己内心。最后,日本人特别重视礼仪礼节,有时语言表达过于客气,会让一些不懂日语的人感觉摸不到头脑。

由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交际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在交际中是一个注重感情、注重内心交流、注重实际付出却有些忽略礼仪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注重等级尊卑,重视礼仪礼数的国家。在交际沟通过程中,中国人喜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简单直接、爱憎分明,且没有固定的交往模式,对于交际手法没有太多规范,相对宽松,在旁人看来中国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或许略显生硬。而日本是一个有固定的交际模式的国家,例如在固定场合该说什么话,都有着自己所遵守的模式,表现出日本人对规则的严守,且日本人喜欢附和别人的想法,不愿真实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掩饰心中的真实情感。

五、结语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文化凝结着在那片土地上生长着的无数人的习惯与习俗。就中国和日本而言,两国的交际文化受各自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所谓的差异。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在一个国度尚会因为水土不同而孕育出相对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何况是国与国之间,不仅有地理因素,还有沉淀多年的文化因素。对待两国在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应该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借鉴他国好的交际文化,树立正确平等的文化观念,严肃认真的对待交际原则,处事灵活,善于变通交际手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本文从中日寒暄语的数量和种类入手,通过中日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寒暄语,列举实例说明中日在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对比中日在运用语言的习惯方面,不难看出各自的文化特点,国家的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寒暄语作为人们交流的首要环节,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对寒暄语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中日两国在交际文化上存在差异,希望两国在今后的日常交际往来中,能够互相尊重对方在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共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铭.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差异[J].龙岩学院学报,2011(04):85-87.

[2]张振会.说寒暄—谈中日跨文化交际[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69-70.

[3]张娅萍.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24-35.

[4]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56-60.

[5]张娜.从中日寒暄语看中日文化[J].文学教育(下),2013(05):59-60.

[6]赵海卫.浅析应酬语的社会功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43.

[7]谭晶.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8]李翠娟.语言的寒暄功能[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报,2004(01):58-59.

[9]江晓燕.从日语感谢场合中的致歉表达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78-179.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