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记者们该何去何从
2017-03-16包小梅
包小梅
【摘 要】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很多的传统媒体进入了事业发展的严冬,身在其中的职业记者们开始迷茫焦虑。他们或是逃离,或是无奈地坚守,大多对传统媒体失去了信心和方向。即便是信心犹存、动力犹在,却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空前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们需要理性分析,将以往思维格式化,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从而与所在的媒体一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记者 坚守阵地 求新求变
当前,在新媒体甚至是全媒体的冲击下,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媒体也迎来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已经从曾经的受众“唯一”选择,变为了如今“众多媒体并存发展”的多项选择“之一”。尤其是对一些市及以下的地方而言,更是举步维艰,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不断研究新规律,探索新思路,制定新对策,力争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那么,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主力军的职业记者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身处传播最前沿的职业记者,不仅要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坚守我们的舆论主阵地,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更要加强自身的专业要求,及时适应时代发展新特点,突破传统媒体界限,主动求新求变,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和职业素养。只有主动出击而非被动遭受裹挟,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们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生存并发展。
一、要不忘初心 坚守阵地
面对时代大潮的涌动、新媒体的挤压,大众对传统媒体的集体唱衰,让很多的职业记者越来越困惑和迷茫。他们或投身创业大潮,或转身新媒体,或转型做公务员,总之,寻求另外的出路已经是这些记者的最新思考和另外抉择。但传统媒体真的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吗?我想:不是未必,而是必定不能,只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发展、相互融合。因为新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只要内容不死,任何形式上的冲击都不会动摇新闻业的基石。
相比大多数新媒体来说,传统媒体依然有它存在甚至活跃的资本,因为它不仅有国家政策资源的优势、严谨厚重的业务基础,而且,它还有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这都使得在新闻内容的广度、深度、高度以及权威性上,新媒体都无法企及。近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认识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曙光和希望,相信也会让更多的职业记者找回更多的事业心、归属感,这也是国家对于传统媒体在政策上最有力的支持,而这也正是大多数传统媒体坚守的方向。因此,沉下心来,在传统媒体扎根历练,让自己的翅膀真正变硬,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定会迎来事业发展的春天。
二、要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因此,职业记者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舆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对于我们职业记者而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释放精气神,永远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抓拍新闻的瞬间,但每个人报道新闻事件的出发点不同,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的角度自然也不相同,关键在于要如何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给公众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上的引导。对于职业记者来说,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时代的主旋律上,把我们的笔触落在积极、向上精神主流上,把我们的镜头对准推动社会进步、人心向善的正能量上,从而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只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添彩者。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就要抛弃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为了曝光而曝光,要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实现教育和引导双重功能。
三、要努力提升记者的文化和职业素养
近年来,以互联网、手机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彻底颠覆了传媒格局,它不仅绑架了传统媒体的运作和表现方式,更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和受众选择。为了抢回客户,吸引受众眼球,个别传统媒体的记者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由此带来的效益,不愿深入采访,拼凑新闻主题,成为假新闻的制造者和生产者。究其原因,这都是记者职业素质不高所致。要想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占有更多优势,赢得更多主动,守住底线,强化职业道德,做真实的新闻,才是传统媒体记者取胜的关键。因为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中存在的虚假信息、信息炒作、低俗信息四处泛滥的现象,被公众所诟病,是新媒体无法克服的硬伤。
强化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还要提升记者甄别和剔除假新闻的能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给人們带来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信息鱼龙混杂,严重影响了受众对新闻及媒体的信任度。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认真鉴别筛选,把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呈现给受众,避免误传假新闻,如果轻信盲从,长此以往,丧失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已经根植于广大受众中的公信力,还有与新媒体竞争、共存的优势和资本。
2016年5月30日,本溪市林业宾馆大院内突然着火,一时间,有关现场的各种图片、视频等信息,瞬间刷爆了大部分人的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而且也成为当时本溪最热门的话题。然而,关于火势范围、人员伤亡等情况,朋友圈中众说纷纭,真假难辨。此时,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深入一线,对消防、林业以及宣传部门进行多方采访、直击百姓关注,还原了新闻真相,粉碎了各种谣言,成为了百姓获取信息一个最权威的渠道,消除了百姓的恐慌,而恰恰就是这种新闻真相正是手机客户端、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无法呈现给受众的。
四、要双脚扎根基层 为民疾呼
记者,只有扎根基层,职业才有生命力,新媒体时代依然如此。到基层去,创作出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才是受众最大的需要。对于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公民记者”来说,他们虽然来自于基层,传播的也大都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但有时会因格局有限,报道内容有偏差、不全面,而作为传统媒体职业记者来说,因其职业素养较高、业务更专业,同时又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图,也就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接受,使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
当然,时代在变,基层民众的呼声也在变。这更要求新闻记者永远把根扎在基层,为民疾呼,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第一线,踏实工作作风,才能博得群众的接受和信赖,传统媒体记者才能面对时代的新挑战。
五、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1.提升在新媒体中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落实,各级媒体的时政新闻、会议新闻都大量减少,篇幅也越来越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新闻成了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一。尽管新媒体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不能给受众带来权威的“定论”和极具公信力的真相,但我们要善用利用其信息量大的优势,把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也看做一个取之不尽又实时更新的“宝库”,从中筛选、挖掘出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做出专业、有深度的新闻。比如,2016年,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人发了多张无臂“泡菜哥”梁日明的照片。照片显示,他虽无前臂和双手,却麻利地腌制着泡菜,而且热心公益,这让记者看到了一种社会正能量,很受触动。于是记者想方设法联系到了信息中的主人公,并深挖照片背后的故事,采写了人物报道《梁日明:身残心善的泡菜哥 》,让更多人通过电视镜头了解了梁日明的感人事迹。新闻播出后,梁日明更火了,不仅成了山城甚至省内外的名人,而且做的好事更多了。
2.提升善于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传统媒体要生存甚至壮大只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与新媒体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网站+多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要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深度融合,达到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立体传播效果。如此一来,把新媒体中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应用到传统媒体当中,只是对传统媒体记者最简单的要求。传统媒体记者需要同时掌握文档、表格、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APP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向综合型的传媒人转型。还要根据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在本溪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所有的记者都逼迫自己不断学习、转型成长,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融媒体新记者。以前在外出采访时,记者只要做好摄像文字报道就好,现在,已开始树立有效传播、新媒体传播理念,外出采访通常都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供传统的节目播出,另一方面要及时拍好现场照片供新媒体平台。因此,掌握好新媒体应用技术也就成了必然要求。凡是最前沿或者能让新闻报道更出彩的东西,记者们都要学,包括目前最火的直播,NR等新技术都要学。
3.提升记者采写播的业务能力。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需要根據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对新闻报道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记者来讲,必须提升基本功,必须会讲故事,要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让新闻故事化,让故事情节化。而在语言风格上,更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要把文件语言口语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只有如此,新闻报道的作品才能使得文字更好看,节目更精彩,受众更喜欢。
此外,在新闻发布的过程中,能采、能写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职业记者的要求,记者还必须掌握主持人的部分功力,能够驾驭现场、进行流畅清晰地现场表述、即时连线,并在第一时间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以最快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这也是全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