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2017-03-16雷雨浓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佛教雕刻印度

雷雨浓

摘要:佛教在我国有很广泛的信仰群众,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佛教在公元前5-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创建者为悉达多乔达摩。相传,悉达多乔达摩在其20岁时就离家游行成道,在印度次大陆游历,被人们尊称为“佛陀”,简称为“佛”,意为已经觉悟的人,而他所创立的宗教也因此被称为“佛教”。在“佛陀”悉达多乔达摩去世后,他所遗留的佛教在印度次大陆受到广泛信仰。但是因为佛教内部众人对于悉达多乔达摩所遗留下来的教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佛教也因此发生了分裂,比较主要的部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而传入我国的这派印度佛教的分支名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这一分支派系属于上座部,其传播范围主要在东南亚地区。

关键词:佛教;雕刻

佛教虽然源头在印度,但是由于它的传播范围很广,派系较大,因此在东南亚各国都留下了不同风格的文化痕迹,佛教的雕刻艺术便是佛教文化这顶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在盛行之时,东南亚各国正在积极的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发展。当時为了能够弘扬佛法来让更多人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印度的阿育王开始诏令匠人为佛教经典进行雕刻,大量的凿建石窟,雕刻石塔。由此为开端,佛教的雕刻文化艺术开始迅速传播并发展。

一、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史与雕刻内容

(一)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史

佛教经由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而在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后,佛教又沿着三条路线进行传播与发展:云冈、龙门和响堂山。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是纯粹的印度式雕刻,雕刻是在岩石上直接雕刻而成。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中国的匠人们已经印度式的雕刻手法上更进一步,融合了印度与中国的风格,所雕刻的石像也更加具有东方人的韵味。响堂山的石窟雕刻艺术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同时在雕刻人物上增加了一些宝珠等饰品。到了我国唐代,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已集大成,匠人们开始融合这三大石窟雕刻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逐渐将我国的佛教雕刻文化艺术传向当时的高丽、日本等地。

(二)中国佛教雕刻取材内容

中国佛教雕刻取材范围很广,大至佛教经典中的佛陀、菩萨、罗汉、天龙八部、金刚力士、飞天等等,小至佛教经典所出现的动物、花草树木等等。在我国,所雕刻的主要部分都是石窟艺术,所留下来的璀璨的文化雕刻艺术大都存于各大石窟之中,如麦积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

二、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创新之处

(一)古今结合

如今的佛教雕刻艺术充分利用了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更加成熟的工艺技巧来复刻悠久的佛教文化。建立在山东省烟台市的释迦牟尼佛像就充分运用了现代建造工具的便利,佛像高达近39米,重约380吨,通身由锡青铜雕刻而成。释迦牟尼佛像雕刻了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等共642块锡青铜的铸件,由这些青铜铸件拼装而成,是现今世界上第一大的铜铸佛。

(二)融入时代精神

我国在海南省三亚市所建立南海观世音像其体型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这一造型表现了南海观世音的六根圆融、了无牵挂,而与此同时又心怀众生、慈悲有情。在南海观世音的形象设计上,与以前三面六肩设计手法不同,而是运用了三面三肩的手法,使得整尊佛像从每一面开起来都是一个独立的双肩佛像。南海观世音像的三面分别朝向东、西、北,三面观音像的手中所持之物都不相同。东、西、北三面佛像分别持经箧、莲花、佛珠,三样事物象征着智慧、和平、慈悲,体现了南海观世音的三种品质。

三、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艺术手法与前景思考

(一)发展佛教雕刻艺术的空间感

佛教的雕刻艺术形象大多不是单独的圆雕,而是具有主副之分的圆雕群,所雕刻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从关系,有衬托与照应,各个雕刻所体现的不同佛教经典故事拼接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佛教艺术世界,如果单独进行佛教雕刻的创作则很难使人了解其雕刻背后的含义与故事内容。因此,在进行佛教雕刻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多造型的方法来表现出整个雕刻群体作品的共同意境与气势。我国的佛教雕刻艺术手法就非常重视对于其背景的描绘,因为一个独立的雕刻作品往往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单独通过圆雕来体现出雕像的威严等意蕴,需要通过背景来做衬托与补充。

(二)以形写神,表现情感

我国塑绘艺术中的审美要求是所塑主体能够活灵活现,在静态中表现出情感,与观看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即为传神。佛教雕刻中佛陀的庄严、观音的慈悲、天王的愤怒以及金刚力士的凶悍都要从人物的面部勾勒着手,从眼睛、嘴唇等细微地方凸现出来,表达出人物所代表的情感。而在进行眼睛、嘴唇等地方的勾勒时,不能打破整个塑像的和谐性、统一性,要与塑像的整体形态、姿势互相照应。除了所塑人物的本身形象与神态外,还应该注意与人物背景相结合,与整个巨幅造像的整体情感相一致。

(三)延续并发展线艺术风格

中国的雕塑风格很多时候都靠线条来进行表现。而在进行佛教雕刻艺术的创作时,大多以具有形式美的线条来补充表现,这样一主一辅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所具备的鲜明风格特点。而重要突出线条的作用,则是一种强化其概括性的表线手法。我国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大量的运用形式棗线条来概括出所要描绘的事物或形态,通过这样来取得立体的效果。超越了我们所能见的雕刻物的外表,而是由观赏者脑中下意识的去补充出那些景象、气势、空间感。在人物的衣物与雕像背景中,这种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经常可以由几笔线条来体现出匠人的水平高低,显示出雕刻的独特魅力。线条本身所具备的韵律与形式美也都能活灵活现的进行充分流露。

四、结语

佛教雕刻的发展不能靠人们的凭空想象而脱离佛教经典,必须在尊重、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进行有目的有根据的创新。佛教雕刻的创作应该面向大众面向生活,以大众与生活这些广阔的领域为平台来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劳动人们、信仰者们的力量来进行创作,集中民智、反映民情,这样才能让佛教雕刻艺术继续发展,才能使得佛教雕刻艺术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林保尧.评胡文和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之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02):194-195.

[2]邱紫华.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2-8

[3]马林.南诏·大理佛教雕刻艺术的发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2(02):1-2.

[4]邓超群.“像”与印度佛教雕刻艺术的变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91-95.

[6]孙蕊宗教学,唐宋佛教雕刻及其理想化的思考[D].南京大学,2006.

[7]丁长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国美术史中的佛教艺术[J].语文学刊,2010(20):168-170.

指导教师:崔一文

猜你喜欢

佛教雕刻印度
佛教艺术
如果可以去印度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最高警察
雕刻时光
看中国·在浙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