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话题调控优化教学语境

2017-03-16王晓奕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2期
关键词:悬念柳树语境

王晓奕

“具体语用过程中的语境因素是可以把握、可以分析的。”课堂教学中,话题是任何一个语境创设所必需的中介,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话题的选择、呈现和修缮对于语境效果的达成十分重要,教学双方通过对话题的分析和调控,实现语境效果的优化。

话题是指言谈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话题即学习内容。课堂上的话题必须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因此话题的选择需要兼顾文本、学生和教师。教学语境的创设建立在话题上,伴随语境的言语交际活动都与话题存在着语义关联。而对话题的调控,可在交际过程开始之前,也可在交际中话题切换的时候,目的是使话题适宜、恰当,这对语境是否有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话题的可控性对语境优化的积极作用。

一、可参与话题的源点效应

话题是语境创生的一个源点,能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互动。参与度高的话题,能让语境因素得以充分发挥,实现语境功能最大化。这样的话题可使学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在和谐的交际氛围中共同达成交际目的。

维果茨基说:“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走在前面”实质就是对学生认知潜能的一个预设。课堂上所选择或创设的话题,应尽可能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和科学知识,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特点,如此才能增大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完成话题交际的参与度。教师对话题的选择还应该符合“最佳语言输入”的标准,即教师在创设话题时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对学生围绕话题交际表达时可能输出的信息量有一个前瞻性预测。因为学生信息输出量与信息储备量的比例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要求的输出量大于已有的储备量,则意味着学生在接下来的交际过程中会碰到较多的语言障碍。

二、陌生化话题的吸引效应

学生学习语文,经常会发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学生往往能够有大概的感知、初步的理解,却又常常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如某教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片段。

在向学生揭示“柳似女子”“柳如汉子”的反差强烈的柳的形象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的问题指向了“青海高原这一株柳为什么和平常的柳树不同?它是怎么壮大起来的?”于是,教师让学生把话题聚焦在“为什么作者要‘先有疑问后有形象这样写?”。在学生抛出“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进行铺垫”等答案后,教师以“揭盖头”作比,学生热烈地讨论起“为什么给新娘盖红盖头?”“为什么到新房里才可以揭盖头?”学生发现神秘感能引发人的种种猜测。然后师生就第一段到第五段展开朗读、插话——“第一自然段说这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樹,你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柳树的形象,见多了,不想看;第二自然段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你想看,但他不写;说水电站门口见到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你想看,又不给看;然后他说这是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你想看,他还是不给看,急死你!一直到第五自然段才掀开了‘盖头,一看啊,不是一个‘女子,却是一条‘汉子”。最后,让学生再次聚焦——“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我在青海高原看了一个汉子,长什么样,为什么要遮遮掩掩,让人以为是个大美人,最后却出来个猛张飞?”。这就是悬念的作用,不能直截了当,要曲折,要吸引人。

这个教学板块的目标指向明确——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明白悬念的作用。教师并没有向六年级学生直接说明悬念的作用,他先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自己已了解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用学生都知道却又不熟悉的“揭盖头”作比,让学生对悬念的神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层层深入地发现作者写作的深意,从而充分体会到悬念的作用。

分析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先有疑问后有形象这样写?”,学生回答“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进行铺垫”等,说明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本身并不陌生,但教师却突然引入了“揭盖头”这一看似与写作全然无关的话题,让本身已经渐渐清晰的“悬念”在学生面前又变得模糊起来、陌生起来,而正因为这种模糊和陌生,牢牢地把学生又吸引在这个语境中,接着又因为生活化的比拟,使话题在交流中从模糊变得清楚,从陌生转为熟悉。

话题的陌生化,就如同“揭盖头”的悬念。为了揭示学生熟悉的话题中他们尚未了解的某些信息,用一个与之相关联的陌生话题可以引起学生新的关注。而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话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言外之意,突显出话题的意义和价值。

三、层次性话题的延伸效应

有层次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话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话题的层次性让语境的延展和深入成为可能。一开始浅显的话题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交流过程,但话题不应保持低水平重复,随着交际的深入,教师还必须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不断引导学生获取语境信息进行交际。

仍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为例,教师由一个话题引出两个教学板块,一个教学内容,即文本中柳树的形象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先议自己印象中固有的柳树形象,再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柳树形象。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话题,因为大家都具有一些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有可以用来交际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自然地提升话题内涵,从生活经验进入文本语境,在对文本的品析中,丰富学生对柳树形象的认识和表达。

课堂上,如果每一个交际话题都从文本的某一角度、某一内容,或者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某一方面出发,那么就单一的言语交际活动而言,目标意识明确,指向性更强。但是,整个课堂教学是由多个话题创生多个语境来完成的,因此各话题之间要互相联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话题形态。那么教学中所有创生的话题,将会因为这样一种补充、照应、铺垫、承接的关联,而使整个教学的话题语境融为一体、不断延伸,达到最优的交际状态,获得最佳的交际目的。

无论是参与性、陌生化还是层次性,教学中话题的创生、展开和延伸都应以课堂上师生交际的基础、水平和需要为依据,使教师能够控制并利用话题,发挥其在语境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让语境更好地顺应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际需要,从而更好地达成交际目的,完成教学内容。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悬念柳树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巧设悬念增魅力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跟踪导练(三)2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