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在汉元两代书坛的体现

2017-03-16赵晓丹

大观 2017年1期

赵晓丹

摘要:从艺术视角关照书法,它是从实用性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的观赏性更被人们重视,书法的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尽管如此,书法仍然不可能完全割裂与实用文字的联系,书法是语言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从美学角度分析,历朝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又会受到社会需要、文字形式、书契工具器材的制约,无形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美学;字体创变;汉元书坛

一、书法美学思想初露端倪

(一)正书的书写特性体现出的书法美学思想

从人类具有最初的劳动意识开始,人们就有了美感意识,而书法具有的是“无形之相”“无声之音”的审美效应。[1]

正书使毛笔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书法技巧得以较为全面地体现;此后,除了字体简化,不可能出现与现有书体有本质区别的新书体。当代社会,书法被认为是纯艺术,这就导致了人们更愿意在书法的观赏性、艺术性上做更多的探索,而很难在文字上有所突破。新字体的出现必然和社会形态、文字需要、政治背景相关联。如金石文字、甲骨文、汉代的简牍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实用书如果有书写意趣、有技巧功力、又有态势,就必定是书法的艺术特性。艺术必须考虑创作者的个性风格,正是有了对人个性风格的关照,才有了对书法个性风格的关照。而不同书体体现出的风格又代表了书法家创作时展露的内心情境,是自我性格的释放。因而产生了“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2]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有这样的观点:殷代金文比周代更接近甲文,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达到了金文艺术的顶峰。其特点都是用笔方圆结合、章法严整刚健、用笔或疏或密、开合有度,形成了高宗之气。金文实则已达到布局结构美的自觉探寻。[3]

二、汉代书体创变体现出的美学思想

(一)两汉书法概况

汉代居延简和一些瓦当上已出现正书的结体和用笔,但仍不属于正书的自觉意识。西汉不重立碑,公文多出现在简牍、锦帛。据出土的《老子》记载,用笔全是隶书笔意,其意向自由畅达、仪态万方、笔势或纵或横、间距舒朗、行气连贯。西汉的一些铜器铭文多为小篆,笔道方折,结体取扁平之势。已明显区别开秦篆。

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盛行,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遗产。书法艺术多样性特征明显,东汉书法家重书写用笔的神韵,其中不乏雄强厚重者,如《西狭颂》、《衡方碑》;爽利俊俏,方整挺拔,如《张迁碑》、《鲜于璜碑》;也有用笔结字中规中矩,瘦硬劲健,如《熹平石经》、《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等。也有潇洒不拘,烂漫多姿者,如《石门颂》、《杨淮表记》。汉代,篆刻也较为兴盛,有肖形印、吉语印、私印、官印、烙马印。此外,纸张在汉代发明、汉代的制笔已十分精良。书法已有专门的理论著述,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书法技法成熟度、汉代的书法美学思想等。两汉时期,书法诸体都已完成演化,而且人们常把书法史从两汉算起;两汉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4]

(二)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成就

蔡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学者,其文、赋、诗词、碑文、谏有上百篇在当时得以流传。蔡邕等人联合上书汉灵帝,望汉灵帝准允正定《六经》;并亲自把鉴定好的经书上碑。令工匠碑刻完毕后,放置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后来流传百世的《熹平石经》。每天,太学门外前来拜读经文的车辆都络绎不绝。

后世对蔡邕的书法评价极高。南朝汉武帝评价,“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唐朝张怀的《书断》中把蔡邕的书法和飞白书都视为神品。 他说‘蔡邕以篆、隶绝于后世,体法百变,穷尽灵妙。蔡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教化主地位是历代书法家公认的。[5]

三、元代书法美学思想

(一)重晋韵以求态的元代书法之风

元代很注重将书法运用到水墨写意画里,元代的代表书法家十分注重继承晋书的韵味;他们不能理解书法家创作时忽视唐代技法而造出的所谓意境。元代真正的书法家是崇尚宋代的苏、黄、米三家的,但世俗的大多数人并不崇尚他们的书风。在元代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元代重疆土的扩张,元时期,中国版图面积是历朝历代之最。元世祖忽必烈,领兵征战,却不擅文墨。所以当时的社会百姓,也自然不会对以苏、黄、米等文人书风情有独钟。

(二)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书坛美学思想

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用笔千古不易”的书画观。他是一位精工诗书画词的大家,其在绘画上有很高的天赋,造型能力极强;也推崇以绘画观念观书、用书法意识观画,但赵孟頫终究没有将书画精神更深层次地聚合,终究比不过北宋文坛们博大的襟怀和文坛成就。

赵孟頫的书法注重实用性,取法晋唐。既有晋的尚韵之美,又有唐代森严的法度。赵孟頫的书风绕过了苏、黄、米,他推崇晋唐的古法,并认为苏、黄、米缺少书法的严整性。而且他们较少有正书流传于后世。从书法实用性角度看,一般都要从正书入手,而苏、黄、米的书风过于狂野之派,多求模仿帖法的外在形式,缺少创新意识,自然是出身于名门大族、古雅正统且有文人作派的赵孟頫所避之的。此外,赵孟頫取法晋唐,以其扎实娴熟的技法功底,又擅多种书体,且书写速度惊人,因此,赵孟頫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可与晋代王羲之、唐代颜真卿齐驾。[6]

赵孟頫的《三门记》、《汲黯传》力求骨劲,笔法扎实精细。王世贞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虽不及晋唐,但超越宋人,也就是说,王世贞比较认同赵孟頫书法的古法森严,技法娴熟,工稳中又夹杂文人书风的清新秀雅之气的。的确,对赵孟頫的评价,应该用这种传统的审美观。

赵孟頫十分推崇宋代书家米芾,他偶得米芾的《北怀诗》,其中有几行残缺,他便依据当时的拓本进行修补填充,虽然他通临各书家的体式,对大家笔墨了然于心,无一不肖;但米芾的《北怀诗》,他前后换了六七次纸张,所临均不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意愿。他自己也承认,米芾的笔墨风格是自己所无法效仿的。这也证实了一点,书者的风格必定是带有自身强烈的性格特点的,和一个书家的气质,内心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从而也就成就不同派别的书家,有的刚劲、有的秀美、有的灵动,都自成一派。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朱耷,起笔简单,充满文人的清新风雅,书法独具一格。[7]

四、元代书法美学思想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

在元代,有人仕途无望,有人仕途无味。世人的经世之心不免灰冷,转而借取文艺抒发愤世嫉俗的情绪。元代一部分書家恪守帖学法度,钟情于晋唐古法;另一部分文人,在戏曲上,借民间说唱形式抒发心曲,塑造出反理学的叛逆性格。才得以使元代的艺术成就星汉灿烂。

元代的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后世有两种评价:一种是认为赵孟頫是元代书家的中坚力量,学古用古,重新拾起了已被宋人摒弃的晋唐技法。对赵孟頫在书法上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另一种评价是:赵孟頫代表的书法美学思想,改变了书法发展的指向;由于离开晋唐的盛世之态,元代书家的心态也有所改变,赵孟頫精熟的技巧,恪守晋唐,创造出了“赵体”甜软的面貌。从书法美学史角度看,元书在唐宋基础上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独特风格,学习晋唐,获得晋唐古法美,也是元书较为理想化书法基本特征的体现。[8]

【参考文献】

[1]张怀瓘《书议》

[2]袁昂:《论书表》

[3]李泽厚:《美的历程》

[4]陈方既,雷志雄主编.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01):65—68.

[5] 新浪博客,白丁北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ba6480102vdii.html

[6]《书画谱·丹卯题跋》

[7]新浪博客 汗林学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e359a0100tuw9.html

[8]陈方既,雷志雄主编.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01):4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