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雪打灯
2017-03-16孙虎原
孙虎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按习俗,从除夕开始,每天宜做什么、忌做什么、该吃什么……都有说道,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闹红火,相传源于汉朝,一说出于神话,一说来自宫廷。演变至今,其张灯结彩、普天同庆的热闹始终没变。
正月十五,户外喜庆活动达到高潮。如果遇上降雪,虽不利于出行,但雪花纷纷扬扬散落在头饰、衣服、花灯上,别有一番诗意。
儿时,生我养我的那个村落,正月十五总是要唱几台戏的,为的是夜晚敲锣打鼓挨门逐户“查灯”,老乡说铜器进院响一响避邪。记得长长的场套队列前后,高挑火把,照亮了夜幕下的一景一物。我们小孩子跌跌撞撞相随其中,不住地献殷勤,希望允许做点什么,哪怕摸一摸“三绺”(演员戴的假胡子)、背一会儿大鼓,也是非常高兴的。不管走进谁家的场院,积雪早已清扫,接着柴草旺火燃起来,鞭炮响起来。梁山泊装束的“好汉”一队队一列列,排成阵势,踩着鼓点:武生拳打脚踢、吹胡子瞪眼;小旦袖带飘扬、款款起舞。乘着锣鼓喧天的热闹,主人虔诚地焚香、敬表、磕头,祈祷“天地”之神降喜赐福,除祸免灾——这是一家的拜托、一年的心愿。
改革开放以后我到了县城,“轰十五”显然比农村更气派,也更时尚。各个单位、各个店铺门前的喜庆灯笼,彰显着各自的文化品位:骏马灯表明农历庚午年,玉米灯显然是挂在农业局的大门口,鲤鱼灯表达人们对“年年有余”的企盼……这些或静默,或眨眼,或转动,或闪烁的新潮设计,构思奇特、美不胜收。天刚擦黑,遍布街头巷尾的炭旺火熊熊燃烧起来。由各大单位组成的数十家表演团队竞显风采:秧歌、腰鼓、高跷、大头娃娃、威风锣鼓、舞龙舞狮子、二人台……依次绕着旺火献艺。花花绿绿的服装、惟妙惟肖的脸谱、真真假假的道具,把独出心裁的构思夸张到极限。围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张三扶着李四的肩,田五托着马六的背,谁都不嫌弃谁。暗恋中的姑娘和小伙,趁机他捏捏她的手,她拉拉他的胳膊,传递着彼此心中的信号。
去年,我来到首府青城居住,闹元宵又是一番景象。只见大街两旁整齐的路灯杆上,增挂了串串硕大的宫灯,满城“中国红”的浓艳,彰显着节日的气氛;盘走在高楼大厦棱角的霓虹,似流星、如闪电,让不同的建筑风格凸显;披挂于树冠上的彩灯,魔幻般地变换着色调,美不胜收……整个城市五彩缤纷、流光灿烂,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宫瑶池。夜景下的大召广场、塞上老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多年不见的传统艺人纷至沓来,卖糖人的扯着粗犷的嗓门,拉洋片的拖出尖细的京腔。约摸人定时分,头顶飘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但丝毫没有影响小黑河两岸看焰火的人群。
正月十五闹红火,是我人生經历的折射,是时代发展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