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2017-03-16李鑫伟牛雄鹰
李鑫伟 牛雄鹰
摘 要:不断完善区域创业环境,刺激新的创业高潮出现,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行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新助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社会过滤理论,采用2003-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区域创业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区域创业环境三大维度的过滤指数,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业环境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区域级差异,因此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优化区域创业环境,促进高新技术创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业环境;经济增长;社会过滤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1-0089-06
一、 问题提出
创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政治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兴趣点,创业活动在先进知识、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而区域创业环境则能够为某一区域内创业的行为提供资金、人才、科技服务等各类支持的创业要素。由于创业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初创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对市场前景顾虑重重,这种困难体现在初创企业产品市场、资金、技术以及信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初创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充分竞争市场环境,容易受市场风险的侵袭,生存能力弱,应对挑战先天不足。市场环境方面,初创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开辟市场难度大,投资承担着巨大风险;金融环境方面,初创企业自我积累有限,自有资金不足,且自身信用等级低、成长性不足,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科技与人才方面,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技术创新意愿,这也导致初创企业技术能力低下、技术发展缓慢。因此,不断提高区域创业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科技与人才教育环境,对提高初创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高建(2014)认为我国的早期创业指数(TEA)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排名较高,但创业环境的质量与实际支持能力排名靠后,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尽管持续引导民众创业导向、提升创业水平、改善创业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受困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创业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能力尚未得到改善。特别是在不同区域发展中,区域创业环境对产业,进而对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还有待于探索。凯兹(2003)认为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提供创业导向,促进创业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增长。萨若和怀特(2011)认为创业环境的研究能够对创业行为、创业成功等其他创业研究领域提供较大的贡献,当今国内外学者尽管对创业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创业环境指标选取、创业合法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在创业环境整体的评价体系构建上还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间(徐淑英,2007)。在中国情境下探讨创业环境的发展脉络、构建创业环境研究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碰撞出创业环境研究新的火花,这些都是创业环境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张玉利,2014)。因此本文首先论证在社会过滤指标提取的基础上,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能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也为上文创业环境研究奠定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情境、国际化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等话题的文章日益受到国际权威期刊的青睐,而中国情境下创业环境等话题的文章数量、质量持续提高,来自中国情景下的创业环境研究逐渐走上世界舞台,成为管理学范畴中新兴、重点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以中国情境下区域创业环境为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在理论发展脉络中缺乏权威解释。
创业行为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者在基础设施完全适配、创业团队高效配合、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大、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创业环境中,肯定能大幅度提升创业成功率与自身发展程度。罗马里(1989)认为,创业者只有在创业资源丰富、创业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创立企业。但是创业资源丰裕程度是由创业所在的区域创业环境提供的。因此,创业者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必须按照自身创业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创业环境。如何对区域创业环境进行科学评价,促使新创企业的创业行为与需求能够和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整体经济目标相适配是资源依附流派的主要思想。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冲击,虽然自20世纪末以来,政府官员下海经商、互联网O2O创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创业浪潮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依托的创业行为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存在很多隐患。因此,我们应寻求解决这些隐患的最优路径,从本质上优化经济发展改革的传统模式,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最新模式(张玉利,201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就区域创业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李阳(2007)对中国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权威期刊、最近前沿动态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区域内的创业环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索坦托(2011)认为在经济区域内设立如企业孵化器、初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种类型的创业中介机构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与健康发展。施瓦茨(2012)的研究表明,接受过初创企业孵化器、初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服务的初创企业,在创业计划完整程度、创业环境适应、创业成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未接受中介服务的初创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当初创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适合企业生存、发展时,该初创企业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性与生存能力,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在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区域创业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a:区域创业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b: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H1c:区域创业科教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三、 变量与数据选取
(一)变量选取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程度的测评、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筛选和优化(陈忠卫,2009;李晓,2009),为今后学者研究区域创业环境提供了指标库与维度。但是这些研究往往使用单一的指标为相对应的维度定量赋值,但是这些单一指标往往不能对某一维度进行完整定义,所以本文为了最大范围地选取区域创业环境的维度划分指标,引入“社会过滤器”的概念,将区域创业环境一系列指标“过滤”为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研究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弗洛姆首次提出“社會过滤器”的概念,主要应用在心理学的层面,用于解释特定行为、语言、符号等信息在形成正式范式前所经历的一系列筛选与优化的过程。弗洛姆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中,最初的原始社会并没有系统的语言、法律以及对各种事物的形容词汇,但是随着人们生存的阅历不断丰富、生活方式与沟通经验不断积累,可以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的过滤作用对某些事物形成特定的评价体系。罗德里格斯(2012)将社会过滤器的思想应用到经管学科的科研领域,并将其作为对不易完全测量的复合变量或多重维度的赋值方法,实证研究中的“社会过滤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某些指标进行删选。
研究的目的是测量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依据研究假设选取研究变量。对于因变量的选取,选取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分析变量:2003至2015年各省区市的生产总值(GDP)。在将“社会过滤器”应用到经管学科的基础上,在陈忠卫(2009)、张可(2014)等学者对区域创业环境所做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提取不同区域创业环境维度所适配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共同构建静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析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
本文采用社会过滤器是为了能反映区域创业市场环境、区域创业金融环境与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衡量三个方面区域创业环境的水平。文章原始数据选取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5)》、《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5)》以及万德(Wind)数据库,具体指标见表1。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文中选取2003年至2015年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考察样本量为372个,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5)》,并对数据进行简要处理。
首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以减少面板回归过程中的异方差性,然后使用SPSS20.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MO & 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收集处理的数据是否有效。经检验,数据整体的KMO度量值为0.882,大于0.5的标准值,因此拒绝球形检验零假设,所收集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了验证区域创业环境研究的维度划分是否合理,将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对主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当提取到第三个主成分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283%,说明在原始数据中可以提取三大维度。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根据上文的文献梳理与指标筛选,本文选取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科技环境衡量区域创业环境,研究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研究假设H1,提出面板数据模型一:Yit=α+β1X1it+β2X2it+β3X3it+ui+?着i。
模型中Yit表示我国第i个省市t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化形式,X1、X2、X3分别表示第i个省市第t年的市场过滤指数、金融过滤指数、科技过滤指数,ui代表不可预测的时间效应,?着i代表无法估计的随机误差项。在各过滤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减少异方差性。
(一)模型检验
本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在数据处理之后,对实证结果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首先F统计量的P值为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模型通过F检验;其次,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通过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两种模型中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构建静态面板模型,采用OLS方法逐步回归,经过软件计算后得到全国31省市的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如表2中2-1所示。模型拟合优度为0.9754,三个区域创业环境的过滤指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构建十分合理,有效地描述了区域创业环境在不同的维度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全国数据实证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进行差异化区分,探讨不同经济区域的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分别对东部13个省市、中部6个省市、西部12个省区市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F检验的结果显示三区域模型F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模型通过F检验;三区域的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区域各自的Prob>chi2=0.0000,同样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东部、中部、西部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为别为0.9596、0.949、0.9722,各区域创业环境过滤指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市场过滤、金融过滤指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科技过滤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运行结果详见表2中2-2、2-3、2-4。
(二)结果分析
在区域创业环境的市场环境方面,市场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a得到验证。说明了区域内市场开放程度、市场消费能力、政府投资导向、交通运输能力等市场环境越优化,经济增长越大,创业行为的成功率也越高。东部、中部地区的市场过滤系数为0.2212、0.1959,高于全国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为0.0889,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创业市场环境受到国家政策未及时倾斜、交通条件限制、资源与产品供需不平衡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创业行为的市场依赖性远不如东部、中部地区。在金融环境方面,金融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b得到验证。东部、中部地区金融过滤系数(0.3039、0.3197)低于全国水平(0.3805),西部地区的金融过滤系数(0.4954)高于全国水平,这也说明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创业行为更注重区域内是否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科技环境方面,科技过滤指数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c得到验证。根据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静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假设H1a、H1b、H1c均得到验证,因此假设H1也通过检验,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区域创业环境虽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但是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区域创业环境各维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级差异,东部地区区域创业环境除市场环境外,金融环境、科教环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均小于中西部地区,即在市场开放条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创业环境中,金融环境、科教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比不过分依赖于区域创业金融环境和区域创业科教环境的支持,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融资与科学教育能力远低于东部地区,在跨区域经济发展中,融资体系、科技研发和人才应用的能力已构建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如何进一步打开国内外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外中小企业贸易、投资的热点区域成为东部地区创业活动发展的新的动力。中西部限于金融市场流通性不高、基础科技能力的薄弱、科技环境发展起点过低等因素,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得出,提高一单位金融环境、科教环境水平对中西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要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新创企业对区域创业环境中的金融、科教环境的依赖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同类企业。因此,我国不同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应明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产业政策服务区域创业活动。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应引导高资源消耗、高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源、劳动力相对充足的中西地区转移,引导初创企业在创业环境选择的过程中更加贴切,缓解东部区域人民生活的压力,鼓励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创业产业集群建设中承担更大的职责,贡献更大的力量;中西部地区政府则应该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劳动密集型初创企业入驻的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区域创业环境,积极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地,充分利用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创业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在政府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创业环境以發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同时,结合“互联网+”的背景,本文对今后研究作如下展望:
首先,我国潜在创业者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区域创业市场环境,打破传统区域创业环境的地理距离,利用“互联网+”重塑企业形态,为创新创业开辟新的空间。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蔓延的过程中,传统企业边界将逐步打破,派生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为新创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肥田沃土。在精准农业、智能制造、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兴领域,将出现一大批依托于“互联网+”创业环境生存的新创企业推动跨区域、跨界融合,不但迸发出无限生机,又能够催生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创业新兴业态,进而带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升级。
“互联网+”拓展了区域创业金融环境的边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碎片化的资金归集与资金供给,与初创企业融资的核心十分契合,可以有效拓展初创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可得性,向实体经济输血。互联网金融汇集的是碎片化资金与储蓄,能够为初创企业打造高效融资平台,为之提供覆盖广、成本小、门槛低、流程短、互动强、灵活度高的贷款产品,与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直接对接。
“互联网+”重铸科教创新体系,为创业创新提供新的要素资源。“互联网+”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生变化。一是创新创业主体呈年轻化、大众化,大学生、留学生、科技人员等草根群体正逐渐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二是区域创业科教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创业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见,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业环境将汇聚大众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低的成本,迎来创业创新的重要机遇。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区域创业环境研究中,要加入“互联网+”的元素,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曲阳,云乐鑫.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研究与创业研究主题总结[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65-72.
[2] 江虹,朱涵.论省级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估——以江苏省各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24):54-56.
[3] 李晓.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J].统计与决策,2009,(15):48-49.
[4] 谢波.资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31-36.
[5] 陈忠卫,曹薇.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及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156-160.
[6]James Karlsen.The Role of Anchor Companies in Th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Lessons from Norway[J].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2013,(26):89-98.
[7]Roman Martin,Jerker Moodysson,Elena Zukauskaite.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Beyond ‘Best Practice:Lessons from Sweden[J]. Journal of Knowledge Econimic,2011,(2):550-568.
[8] Zhang Y and Li H.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 in a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s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2010,31(1):88-109.
[9] Tsui,A. S. and J. L. L. Farh.Where Guanxi Matters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 in the Chinese Context[J],Work and Occupations,1997,24(1):56-79.
[10] Sheng,S.,K. Z. Zhou and J. Li.The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1-15.
[11] Li,Y. and S. A. Zahra.Formal Institutions,Culture,and Venture Capital Activity: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1):95-111.
[12] Luo,Y.,Y. Huang and S. L. Wang.Guanxi and Or 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2,8(1):13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