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会神到 永远盛开的昙花

2017-03-16杜思玥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达芬奇艺术家创作

杜思玥

在欣赏和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各种关于艺术或创新的理论,常使我们感到头晕目眩。想在其中找到逻辑推理所无法得到的结论,却常常会因意识中难以说清的东西处在一种失落的状态。然而,一旦在行动的瞬间受到某些感情的影响时,哪怕只要存在一点点由此而生的信息,本来似乎无法解决的全部问题便在瞬间销声匿迹了。这一瞬间所感受到的信息便是灵感,每当我们知道应该怎样但却无法做到时,帮助我们点燃感觉的导火索而不至于轻易地错过。

我们可以从自然的任何地方获取灵感。艺术创作诞生于自然,成长于人类社会中的艺术家在受到某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刺激,从而产生灵感。再成功的艺术家也不过只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粒沙,艺术家生存在人类文明当中,艺术家从周围的人类活动中获取开心、愤怒、不安、寂寞等情感从而化为创作的灵感,脱离自然和社会的艺术创作是不存在的。就像但丁的神作《神曲》,它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启迪心灵,引人深思。但丁不在乎是否雍容华贵,不考虑环境的好坏优劣,只要还能生活还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便能思考真理,创作诗篇,传播美好。《神曲》所充满的对生活的喜悦和痛苦,自豪和勇气,以及受制于道德戒律并受极高的希望激励和支撑着的情感,只要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热爱着的生命,就一定会在《神曲》中找到共鸣。

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灵感的源泉。在我们的日常创作过程中常遭遇瓶颈,绘画的进程总是与最初想法背道而驰,我们胸中野心勃勃,放到画纸上却依旧索然无味!但是,当我们看到大师罗丹对于后辈的真切建议:“只有体积,没有线条。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高凸面。是高凸面支配着轮廓的[1]。”我们会突然间明白绘画真正重要的是描绘所描绘对象的真实体积和内在结构,只要不背离物体的实质,便可以在画面中随意驰骋、随心所欲!大师短短一句话却打破了我们曾经的幼稚认识,激发了我们在绘制过程中的灵感!

我们感受春去秋来,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就算一阵风,一片落叶,甚至一只小蚂蚁都会让我们感到欢乐!我们庆幸生存于这个充满着美好惊喜的世界上,我们为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感到满足,自然界有太多的美好,无怪乎那些对自然永远心存好奇的艺术家会拥有无尽的灵感,创造出不朽的佳作,他们的创作既是其与自然心灵对白的一种感悟。正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大师莱奥纳多·达芬奇,他几乎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为探索人体的奥秘甚至是研究孩子在子宫中发育的奥秘,其所绘制的人体解剖图至今仍被使用;他研究过水波和水流的规律,岩石和云彩的形状,声音的和谐,大气对远处物体的颜色的影响以及支配树木和植物生长的法则;他成年累月地观察和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预言了人类飞行机的出现,他研究自然中的一切作为其艺术的基础,如果达芬奇没有对一切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就失去了研究一切事物最本质的动力,就不会有如此这般超出常人的创造力,我们不敢想象没有达芬奇这样的巨匠,人类艺术史甚至科学史将会缺少了多么重要的一笔。

艺术作品中掺杂着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其对人类社會的感悟,甚至是对宇宙自然的探索,所以不同的艺术家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灵感。就算是同一艺术形式亦或是同一创作对象,都会因创作者的表现精神不同而呈现出对美的不同解读。与同一时代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相比,达芬奇的艺术研究多数重视的是科学及物理本质。他好奇心浓重,涉猎范围广,对他所处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想探索出其运动轨迹,对所有的事物都想在其物理性质上深入了解,他考究,他绅士,他的画作被理性的柔美填满。而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更多的是坚持与执着,是对前辈艺术无声的反抗,是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为绘制罗马教皇的礼拜堂中的天庭画,连续四年用同一个接近扭曲的动作独自一人完成了人类难以想象的创举。他的执着与对于艺术单纯却伟大的热爱让他没日没夜的不断地创作,用灵魂创造,用画笔呐喊,自始至终地发挥着由内而外的创作冲动。在他的作品中,生命总是充满了危机感,在危机中充斥着最具备饱满生命力的肉体,也是米开朗基罗认为最美、最动人的肉体。这些伟大艺术家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灵感转瞬即逝需要我们竭尽全力抓住并用努力来实现。人类有善恶、美丑等丰富多彩的天性,艺术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人类生活,所以是人类天性的一种揭示。人类社会瞬息万变,艺术家的天性也不知是在一瞬间还是永久的激发,所以灵感是抽象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种令人猝不及防、头晕目眩的灵感一旦出现,艺术家便会因天性使然,难以自抑的创作出他所想要得到的一切美好。但灵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启发想象力的片段,就像是一阵疾驰而过的风,需要每一位艺术家努力抓住。正如布列松所说:“按快门时,你必须懂得依靠直觉,这就是摄影的创造性瞬间 ……,一旦你没捉到它,它再也不会回来。”在任何行业中专业基础都是最根本的,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无法稳固的向上累积经验和知识。对于绘画来说,基础就是理解对象的本质结构后将它在画纸上以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最原始的,持续不断的,日积月累的,几乎是纯肌肉练习的记忆过程中形成,然后逐渐加入画家个人情感和创新形成属于画家自己的杰出的艺术表现能力。基础的训练不会抑制灵感的自由发展,艺术本来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太过理性就会导致创作过程过于严谨,循规蹈矩,画面死板呆滞,没有思想!太过感性,天马行空,也会让作品无主题,自由散漫,毫无章法可寻,失去创作本意!正如马蒂斯在《画家笔记》中写道的“只有摆脱纤毫毕肖地再现动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美和更好的壮丽[2]。”“摆脱纤毫毕肖”及摆脱太过理性的盲目照抄,理性中融入感性。所以只有灵感的勃发与坚实的基础被融为一体时,艺术家才能最生动的表达出内心最深处的思想。

灵感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上苍给予我们的感悟是有限的,但只要仔细地品味,就一定能抓住灵感的要旨所在,也一定是足够的。在将来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无论世界艺术怎样发展,我们的审美情趣因何改变,只要坚持艺术的本质——对永恒之美地心灵追求,就一定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最美丽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奥古斯特·罗丹,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亨利·马蒂斯.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达芬奇艺术家创作
Jazz
达芬奇SP手术系统
“爪形手”致达芬奇未画完《蒙娜丽莎》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达芬奇想飞
信息速递:达芬奇进入我国肝胆外科领域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