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看图像对文本的转译

2017-03-16杨春凤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图像文本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王凤年工笔仕女画艺术风格研究”(课题编号:JNSK16D3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以高妙的线条、素雅的敷色和复杂的造型,构筑出物象的神韵气骨,酝酿出超越自然的力量,再现了经典的永久魅力。成功地利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对文本进行了图像化转译,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构思的巧妙、抽象的形式与韵律和富有寓言的哲理意味,是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时代典范。

关键词:王凤年;艺术风格;图像;文本

晋人陆机曾讲:“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1]文学与绘画恒久以来就有着密切关系,文学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情感,绘画则以造型为手段传达感情,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宋人苏轼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古希腊哲人西蒙尼德亦讲:“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3]诗画一律说,跨域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而存在,成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曹植的《洛神赋》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仇英的《桃源图》,从苏轼的《赤壁赋》到武元直的《赤壁图》,古代先贤巨匠将经典文学转译为图画,绘画成为文学的诠注后,再度生发为绘画中的经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画传统中的重要现象。

近代以来,如何让绘画内容、形式与手法和文学作品相融合,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换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山东工笔画家王凤年(1905-2008年),为徐燕荪(1899-1961年)得意门生,一生恪守传统,致力于工笔人物画创作,作品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三打白骨精图》是王凤年工笔画的代表性力作,无论是作品的艺术风格与造诣,还是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换都可为时代典范。

“三打白骨精”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俗称,整个故事围绕白骨精“三变”、孫悟空“三打”和唐僧对行者的“三逐”展开。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是《西游记》中最具典型性的章节,可作为独立故事的存在,在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上全面体现了全书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这篇故事的特质,在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纸本设色,131×68厘米)中以十分高超的技术被转化成图像,巧妙地表现在画面的构图布局、造型、色彩和图文转译等方面。首先,作品采取边角式构图,利用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巧妙的设色,表现了这篇精彩而曲折的故事。其次,在叙述故事意义的方面,画家使用了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三种表现方法,以转译故事的涵义。再次,画家利用色彩与造型的互动设计,透过布局,不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动势,加强了叙事的连续性,而且酝酿出故事的节奏与韵律。

一、《三打白骨精图》的主题与艺术风格

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截取原文中:“白骨精‘一变月貌花容的俊俏少女,孙悟空瞪火眼金睛,掣铁棒,当头就打”的精彩情节进行文学语言的绘画性转化。作品中人物采用对角线式构图,孙悟空手持如意金箍棒,头戴半月紧箍咒,身穿红色上衣黄色僧裤,脚踩红色祥云,怒瞪双眼,居于画面右上角,线条紧劲连绵,敷色浓淡得宜,再现了精神抖擞、器宇轩昂的行者形象,酝酿出汹涌澎湃地居高临下、一泻千里之势。处于画面左下角的白骨精,则手持连环双剑,头戴白色戏球花簪,身穿灰色上衣绿色湘裙,肩披白色飘带,脚踩浓密乌云,线条古秀圆融,敷色鲜润浓丽,眉头紧皱,有如临大敌之态,透漏出一副娇小脆弱、萎靡不振的妖异之气。这种人物关系的设计使得画面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戏剧。

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王凤年绘画艺术的妙处所在。在《三打白骨精图》中,画家严谨地使用狼毫勾线,轻起轻收,行笔劲峻,提按顿挫,一点一拂,皆合规矩法度,不坠近习绰有古风。实入实出、遒劲屈铁的铁线描,是其用笔用线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又综合运用多种古典描法,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骨,如孙悟空、白骨精的五官,多用春蚕吐丝描,紧劲连绵,流畅细致,呈现了肌体的质感与弹性;宝剑、金箍棒与发簪等则以铁线描,笔笔中锋,直线硬折,转笔处亦方硬有力,表现了金属制品的硬朗质感与肌理。衣褶、飘带则以兰叶描为主,杂以柳叶描、蚂蝗描、战笔描等多种描法,再融合书法笔法的提按顿挫,行笔快,变化多,再现了布麻材料的坚劲、厚重的质地。

王凤年的奇踪逸笔,将传统的衣褶描法赋予了新的生命,以线传情,以线表意,显示了他对传统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三打白骨精图》在精熟用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动作态度,屈曲向背,或用淡墨轻染,或以淡色烘托,关键地方还辅以明暗渲染,如白骨精裙摆的转折处、孙悟空鞋靴、裤褶处皆以淡墨根据转折线清染,营造出体积与空间,显示了画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画元素,中西融合,拓展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图中的敷色也很有特点,虽为工笔重彩,但在设色中坚持“素色为上”[4]的原则,如图中孙悟空的红、黄暖色调与白骨精的灰、绿冷色调,在色阶、明度上都加入了墨色降低了纯度,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形成了冷暖之间的弱对比,在约略浓淡间墨与色化,整体和谐统一,温润华滋,格调高雅。

画面中山石林木的布局,则采用了边角式构图。前景硕石以遒劲的线条勾出轮廓线,笔力刚劲犀利,结合刮铁皴,辅以层层渲染塑造出巨石的肌理结构与体积,表现出山石势若泰山压顶的重量感,笔力稳健沉猛,气势雄伟,传递出森严雄浑、气壮山河的萧瑟肃穆之感,颇有宋人李唐的气魄与胆识。中景则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营造出“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5]空旷辽远的天地八荒。远景山石嶙峋高耸,直插云端,在烟云变灭中若隐若现,再现了文本中“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6]的险绝之境。远山以线勾勒轮廓,施加天青平涂,再现了远山逆光之感,构筑出“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7]的荒芜与空寂,烘托出“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8]的故事主题。

二、《三打白骨精图》转译文本的方法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与刻画上,画家使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成功地转译故事的涵义。在画面背景表现上,则采取了直译法。如峥嵘瘦硬的山岩硕石和虬曲盘错的巨松崖柏,烟云变幻的空间,以及高耸入云的远山,将原文中:“峰岩重叠,涧壑湾环。……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9]描写山势陡峭高险,群山烟雾缭绕的恶劣环境进行了文本与图像的直译式的再现。

画家在白骨精的形象构筑和道具表现上,则采用了转换法。原文在白骨精“一变”女子出场时写道:“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10]在作品中,畫家严据文本进行图像化的转释,描绘了一位柳眉杏眼、清丽脱俗的女子形象。但在道具再现上,将“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11]转化为一双精致的连环长剑,与孙悟空的法器金箍棒相对应,虽与原著若即若离,但更加生动有趣,营造出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并且突出和强化了文本主题。

隐喻法,则在云烟表现上最为清楚。孙悟空脚踩红色祥云,隐喻着祥瑞与正义,白骨精脚踏浓密乌云,妖气弥漫,暗示着阴险与狡诈。透过云烟色彩的隐喻暗示,透露出二人一神一妖的真实身份。隐喻法还体现在人物位置、体势的安排上,孙悟空居于右上角,手持金箍棒向下作叩击状,白骨精居于右下角,手持连环剑作迎战状,在这看似普通的位置与动势的安排在暗藏了“邪不压正”巧妙玄机。《三打白骨精图》中斑斓的色彩隐喻、精彩的动作暗示,丰富了原作故事的情感世界,也让画面本身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张力。

三、结语

唐人张彦远曰:“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12]绘画正是因为具有叙事载容、咏美备像的双重功能,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重视的文化载体。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以高妙的线条、素雅的敷色和复杂的造型,构筑出物象的神韵气骨,酝酿出超越自然的力量,再现了经典的永久魅力。成功地利用直译法、转换法和隐喻法对文本进行了图像化转译,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构思的巧妙、抽象的形式与韵律和富有寓言的哲理意味,是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时代典范。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十分喜爱《西游记》的这个篇章,曾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13]毛主席巧妙地采用借喻手法,在诗中隐喻了时局复杂,“三打白骨精”由此成为中国经典的政治寓言形象。《三打白骨精图》正是王凤年受此诗的启发而作,为一幅典型的毛主席诗意画。画家从毛主席诗词中寻找到了灵感,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绘画性转换的束缚,探索了新题材与新技法结合的途径,为新时期一幅不朽的文本转译图像的杰作。

【参考文献】

[1]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M].北京出版社,1984:36.

[2]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61.

[3]杨荫隆著.西方文论家手册[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8.

[4]王凤年.中国名画家-王凤年[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

[5]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6]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7]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8]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9]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0]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1]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345.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华书局,1985:24.

[13]胡为雄.毛泽东诗传[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57.

作者简介:杨春凤(1985-),山东英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图像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A、B两点漂流记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