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田几种潜在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2017-03-16刘冰
刘冰
摘要 就黑龙江省水稻田潜在病害稻苗疫病和水稻烂秧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类型、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防治水稻病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苗疫病;水稻烂秧病;病原;发病因素;防治方法;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99-01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急剧增加,水稻品种更新迅速。异地调运频繁,再加之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已经引起了水稻田潜在病害出现,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如何防治病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黑龙江省水稻田几种潜在病害症状特点、病原菌类型、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论述如下。
1 稻苗疫病
1.1 症状特点
主要在育秧棚发生。危害秧苗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现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不规则条斑,病斑呈水渍状[1]。病害加重后,病斑融合扩大,造成叶片纵卷或者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面可见白色稀疏霉層,即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褐变,中央呈灰褐色。霉层变为灰白色。致使秧苗中下部叶片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1.2 病原菌类型
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1.3 发病因素
该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水存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危害。饱和湿度情况下,才能产生孢囊梗,孢子产生需要水膜或水滴存在,游动孢子休止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并寄生,病苗在饱和湿度条件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对湿度60%~90%只产生褐色小斑,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16~21 ℃。气温超过25 ℃病害受到抑制,阴雨连绵利于发病,秧苗三叶期最易感染。秧田水淹、深灌利于病害流行。另外,播种过密、苗弱容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1.4 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选择地势高的田块作秧田,且秧田要年年轮换。加强肥水管理,要浅灌勤灌,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磷钾肥,尽量均衡施肥,提高秧苗抗病能力[2]。
1.4.2 化学防治。即药剂防治,于秧苗三叶期喷药,可选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 水稻烂秧病
2.1 症状特点
烂秧是秧田中发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情况。烂种指播后种子不能萌发或者腐烂[3]。烂芽是指播种过深,芽鞘不能伸长导致腐烂或露籽不能扎根入土而干枯。水稻秧苗二至四叶期出现点片或大片青枯、黄枯、死苗等,并迅速扩展。易导致秧田整片枯黄,停止生长,逐渐死苗。
2.2 病原菌类型
由多种病原菌引起,有半知菌亚门的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稻德氏霉,还有鞭毛菌亚门的层出棉霉、稻腐霉。
2.3 发病因素
2.3.1 生理性烂秧。生理性烂秧是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导致生理失调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于育秧过早,苗期遇阴雨、低温、寡照等,造成水分供应不合理、根系发育缓慢、吸水能力差等[4]。生理性病害主要包括冻害、无吸水吸肥能力、生长点停止生长等。
2.3.2 侵染性烂秧。由病原菌引起的能传播的病害[5]。其病原菌都属于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活。镰刀菌以菌丝、厚垣孢子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立枯丝核菌以菌丝、菌核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中传播。腐霉菌以菌丝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散发出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棉腐菌、腐霉菌寄生性弱,只能通过伤口传播,所以在出现种子破损、催芽热伤、冻害情况下才能侵入种子或幼苗。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主要是提高改进育苗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抗病力[6]。①提高秧田质量。秧田应选择肥力中等、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地块。②精选种谷。种谷要纯、净、健壮、成熟度高。浸种前晒种1~2 d。③提高浸种催芽技术。浸种要浸透,催芽过程中要使水分、温度、氧气三者关系协调。④掌握播种质量。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适期、播种量和秧龄。⑤科学管水。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⑥合理施肥。秧田施足基肥,追肥少量多次,应提高磷钾肥的比例[7-9]。
2.4.2 化学防治。①使用移栽灵混剂,按旱育秧常规方法整土做床,也可用秧盘,床土不需调酸消毒,把移栽灵混剂溶入适量水中,苗床用1~2 mL/m2,一般加水3 kg/m2。用秧盘育秧的每盘(60 cm×30 cm)用移栽灵0.2~0.5 mL,一般每盘加水0.5 kg,可把底肥一起溶入水中,把上述药液均匀浇在床土上,然后播种,覆土。如果用抛秧盘育苗,用量减半。②用3.2%恶甲水剂(育苗灵)300倍液喷洒,进行床土消毒,苗床用8~10 g/m2,苗床发病初期,苗床用12~15 g/m2。
3 参考文献
[1] 陈志才.水稻烂秧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2006(12):14-15.
[2] 玄武星.关于水稻烂秧识别与防治建议[EB/OL].(2015-12-25)[2016-12-24].http://blog.tianya.cn/post-4641172-107529664-1.shtml.
[3] 杨现甫,李翠华.水稻烂秧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7(6):62.
[4] 王修明.水稻烂秧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3):63.
[5] 陈建发,蔡淑华.早稻烂秧的发生与预防[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9):42.
[6] 方中.水稻烂秧的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1(5):655.
[7] 朱贤东,刘喜荣.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03.
[8] 吕竹华.水稻烂秧的防治方法[J].云南农业,1995(4):18.
[9] 赵德华,许海霞,王孝兵,等.水稻烂秧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要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