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龚
2017-03-16静江讨
静江讨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棉花种植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拥有悠久历史,棉花种植不仅技术成熟,而且经济效益可观,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棉花种植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变得更快,整体水平不断向前推进。本文主要对我国棉花种植业的技术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国家农业部和相关部委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发展目标,试图分析出棉花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打下铺垫。
关键词:棉花种植; 趋势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04
1 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幅向城市迁移,10a的时间农村人口减少近2亿之多。大量的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得我国城市化开展速度迅速增快,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相应的农村则出现了“留守”情况,老年人和幼儿占据了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到城市里去打工,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委和机构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试图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升改善这个局面。本文研究对象,棉花种植技术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2 棉花种植技术现状
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农村发展遇到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于是相关行业的现代化分批次逐渐展开。棉花种植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现状总结如下。
2.1 棉田种植制度优化,棉麦实现高产、双丰收
种植制度的改变使得农业现代化得以充分开展,同时也确立了相关的发展方向,棉麦高产、双丰收等得以实现。尤其是改麦棉套种为麦后连做移栽技术以后,相应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相应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推广[1]。
2.2 精细征地得到了简化,整地施肥和除草劑一体化作业成为了首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理念的转变,传统技术逐渐被淘汰,新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旋耕机器翻地和耙地成为了很多地区的首选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的耕地实践大大提升了种植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同时也节约了相应的原材料,减少了工序。
2.3 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棉花种植技术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种植向机械化种植发展,机械化的加入使得种植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同时精准度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机械化的使用节省了相应的人力物力,使得成本大幅降低。
2.4 轻简育苗移栽与工厂化育苗技术逐渐推广
育苗移栽新方法的使用,即轻简育苗移栽与工厂化育苗,逐渐得到了推广,在此其中的新兴材料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育苗移栽新方法主要为基质育苗移栽、穴盆育苗移栽和水浮育育苗移栽等,种植的对象都由原来的土壤,改编成了化学制品居多的新型的材料,其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都来自技术革新后的基质和水体。
新技术相比于传统技术而言,集成性大幅提升,种植的面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因为种植密度的提升,使得整体的产量增加了许多。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新技术在大规模对比双盲随机试验中,使用以后单位面积种植的数约为500个/m2,播种种子数约为550~600粒,按照业界平均的成活率90%估算的话,种子长成大概能有500株左右;中等营养体的数量也在260个/m2左右;按业界平均的2粒播种量成活率70%进行估算,大致的成果数量在180株左右。与对照的传统组相比,成苗数量增长约为3倍多,种植面积却节省了70%,人力成本也降低了50%以上,同时新技术可以实现流水线化的生产。
2.5 简化施肥
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其本身具有危害性,所以相关的使用需要谨慎,量的配比需要精确计算。简化施肥技术的使用提升肥料酶的使用效率,提升相关抑制剂的保质期,也大幅度降低肥料的使用数量和次数,使出现危害的可能降到最低。
2.6 发展灌溉
在相关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灌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种棉业节水增效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每单位所需的用水量,同时也将肥水重新利用,做到了废物利用;相应技术的使用也对灌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棉花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在诸多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的促进作用下,我国棉花种植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技术能力也逐渐成为全球领先的国家。体会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种棉业的从业者更愿意采用新技术来开展农业耕作。本文提到的棉花种植新技术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同时诸如麦后直播棉花种植栽培技术、麦后移栽技术、新化学除草等技术也将被深入研究,未来必将逐渐获得认可和使用。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的发展必将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棉花种植业也会继续助力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允,肖寒,李鹏程.综合标准化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