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16崔秀梅

商业会计 2017年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研究生互联网+

崔秀梅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深刻变革。只有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顺势而为,创新“互联网+”研究生培养模式新业态,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使研究生培养模式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社会的需求和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为研究生构建的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运行方式的总系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同时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一般情况下,培训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组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应该达到的结果,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五条明确提出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学术水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培养目标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出发点,目标不同,培养模式的设计和选择就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教育兑现的发展方向、发展预期和发展结果,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主体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明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制和学期安排、课程类型、考核要求以及学位论文写作、评阅和答辩等相关工作。培养目标的不同,意味着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均会变化,它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选择形式、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有指导作用。

研究生培养评价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从而考核研究生培养主体是否按照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一套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多层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同培养单位和不同培养学科在培养评价系统的实施中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评价体系要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灵活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容许考虑学科特色,兼容并蓄。同时,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在评价体系中应该制定相应的淘汰制度,这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伴随国内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加强评估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在严格执行淘汰制度的同时如何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互联网+”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的冲击

(一)“互联网+”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互联网+”的特征之一是大数据,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特点是数据的多样化、快速化和价值化。研究生教育在大数据平台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被认为是纯属大学内部的事务,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加入到了研究生教育中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互联网+”的到来使得研究生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单一模式,多种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和远程教育计划开始盛行,并进一步发挥社会其他机构设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最终实现研究生终身教育的理念。21世纪已经是网络的时代,数据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契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此前任何一项科技发明,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医院、网上论坛等一系列非面对面实时交流对现实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研究生教育中关注创新性和个体化,而“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丰富化和实时化为这一特殊性提供了支持。在信息最前沿的高校研究生在网络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都受到网络的影响。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交友,聊天,购物等,并通过网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可以说,网络化学习和网络生活的环境已逐步形成。

此外,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是贯穿“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传统的质量评价系统主要是基于结果的分析,其分析方式是静态的、事后的、难于进行过程控制和过程反馈的,而“互联网+”下的研究生评价体系不但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会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大量产生和快速变化的数据可以缩短质量评价的分析周期,其分析周期可以从年度、季度、月度到几周或者几天,甚至能够提供实时需要的数据。另外,由于对于关键数据的非结构分析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数据可以更好地胜任这一方式。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互联网+”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各要素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仍面临着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研究生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单一的培养模式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培养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导师少与研究生多的不合理配比,使得多个研究生同时由一个导师进行指导,导致指导方式效率不高,结果难以把握,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发展迟缓,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脱节,不利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仍缺乏科学性、体系性和难以应用等等。“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不再仅限于一个简单的连接工具,它已经超出了当时人们的预期,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一种生活方式的演进,一种行为手段的延伸,它极大程度地表现了开放、共享和协作的功能和特点,实现无时间、无区域限制的人与物的信息交换。首先,对于教育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计划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避免学徒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批量、成建制、有体系、有延续地进行研究生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要求。其次,“互联网+”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平等。最后,“互联网+”使得部分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极大降低。互联网理论上实现了无国界、无地区的资源共享。“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使用随着用户数量几何级的倍增使得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大量的免费“虚拟资源”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商业模式。研究生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普惠特点,免费或低费使用网络下的信息和知识。

三、“互联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路径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的管理,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实现培养目标。但其概念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成为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同其他事物一样,需要环境作依托。“互联网+”的环境延续和扩展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广度和深度,使个人与个人、群体之间的知识构建更加简单方便和高效。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既有强大的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其通讯设施、网络学习资源和相应的支持平台等物质条件,还包括物质条件下所改变的学习心理、理念和方式。网络学习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人际交往障碍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互动和有效沟通的良好平台。此外,在网络学习平台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权力和地位的区别,可以协同工作,及时沟通和讨论问题,同时通过“互联网+”的环境与其他学者可以无障碍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同步信息,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达到更好的个人知识建构和协同知识建构。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正是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们掌握信息数据数量快速增长,给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互动交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专业网络教育已经颇见成效,校园镜像点、特色数据库、专业导航库等高端网络教育渠道已逐步建立。

(二)深化培养目标——创新。从系统理論的观点出发,目的是一个系统的核心和导向,是为所需而存在。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也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目标又决定和影响着所培养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进一步决定其工作结果和产出质量。国内以前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这已经体现在生产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转变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而这离不开不断的创新,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自我变革,发挥创新的力量。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与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科研创新的能力。

“互联网+”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和非固定性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加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涌现。目前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难以满足“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与具有普通技能的劳动力相比较,能够符合“信息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短缺,迫切需要优化人才结构。而互联网环境具有的个性化、信息丰富化特质为培养教育客体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供了可能。研究生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他人分享、交流,探讨,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而这些很难在传统的学习环境来实现。

研究生导师队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也在不断迅速扩大,导致一些能力和素质不合格的人员进入导师队伍,他们在学术、科研等方面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指导,而另一方面,因招生规模的扩大,能力合格的导师通常带有多名研究生,大部分都超过了合理数量,这些导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从而减少了导师指导学生的机会,更进一步造成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研究生只好自行展开研究,被迫从“精养”变成“散养”。这种“教-学”形式显然难以达到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方式在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中确实不是个例。在“互联网+”之中,去权力化的平等师生关系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及时有效,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习者可以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可以更好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突破性创新。研究生在思维方式、学术思想、科研态度上应充满个性,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具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的态度。

(三)改造培养过程各环节——及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其他方面。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各要素的优化整合,而互联网的多样化和适时性能够对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性质和状态差异及时做出反应,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思想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

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合理、科学配置教学资源是一个重要要素,而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学具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结构走向多样化,而且优化了研究生教育资源。互联网在我国极大地促进了局域网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利用快速发展的局域网已经建成或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和校内资源平台,但校际之间的及时共享还需进一步建设。

(四)转变评价管理系统——多元。研究生培养评价管理体系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监控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调整,以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因此要求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和全过程的,而非仅在培养结束后的静态的单点评价。而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实现评价范围全面、多维度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管理系统。“互联网+”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重组、发掘和再利用,重构教学的全流程,以开放、平等、协作和低成本的特点,为传统的教学体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流程中对学习主体常局限于单一且不全面的评价。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利用数据的统计跟踪功能可以随时掌握学习者的情况,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此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进行改进。此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相互评估对方,听到最真实和诚恳的建议,从而可以彼此坦诚相待。大数据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密度低的特点,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这意味着从这些数据获取新的见解是可行的。通过大数据来设计研究生培养活动的模型,与抽样调查相比,大大降低了偶然性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在大数据挖掘技术下趋于精细化,对实现研究生目标、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生一般都配有智能手机、电脑,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有良好的硬件环境和网络学习条件,通过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和资料已成为可能并且正在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研究生通过网络自主學习却只占网络使用时间的一小部分。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适时、适度的学习指导。研究生要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充足的学习行为来支持,而良好的学习工具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确保研究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的必要条件,但当今的网络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如果任由学习者自行寻找而不加指导,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需要成为学生身旁的高效领航员。正确引导研究生对学习资源的使用,如在辅助学习中,引导研究生正确使用学术研究的网址并实时监督和有效反馈。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快速、集中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如何鉴别和取舍海量的信息资源。

其次,正确行为的引导和监督。互联网的普及消除了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时空间隔,一方面实现了信息对称,促进了学术前沿的迅速传播和深入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部分学者利用自己优先获得信息的优势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在研究生教育中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导师必须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借助互联网快速获取国际学术的同时如何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上有所创新。

最后,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有调查报告指出,研究生在学习及其学术研究中主要通过校园网、学习网站、专业数据库及其各种搜索引擎来获取资源。在寻找资源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会浏览不相干网络内容,尤其是在非指定学习场所(如宿舍等),会选择停止学习和网上娱乐。同时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尽管有师生和生生交流的平台,但交流不够深入,没有发挥平台的真正效用。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开放和快速演变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加盟,“互联网+”战略的落地需要更多有远见、有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出现。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共享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确立适合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改进评价体系,以“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毕姗姗.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

[2]许克毅,郭艳利,陆颖.网络视野中的研究生教育个性化探微[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叶霞.基于网络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浅析[J].教育创新,2006,(5).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研究生互联网+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