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声音 民生情怀

2017-03-16佟光

记者摇篮 2017年2期
关键词:插件辽宁广播

佟光

辽宁之声是全省广播主频率,是全省覆盖面最广的广播媒体,通过AM1089等三大中波频率,FM102.9等20多个调频频率,对全省各市县进行了无缝隙覆盖,并延及周边省份;凭借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为直接进入全省近3000个自然村每户家庭的唯一广播频率。2016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辽宁广播电视台第一套广播频率的呼号变更为“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之声”,从此拥有七十多年光荣历史的辽宁省第一套广播节目拥有了全新的频率呼号,这意味着辽宁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重任在肩当笃行,进一步加强主流舆论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广播媒体之旅已经启程,作为省级广播主流媒体的辽宁之声正在进行着执着勇敢的探索。

一、媒体格局加速重构,打造新型主流广播势在必行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被互联网加速重构,主流广播媒体同样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1.传播形态持续演变,要通过深度融合占据制高点

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生成传播重要源头。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广播,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2.传统媒体不进则退,倒逼增创深度融合新优势

纸媒发行、广告连续下滑,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断崖式”下跌。广播行业的情况虽然好于报纸,但受众日渐分流,广告收入也在下降。在现实压力下,一些广播人才流失加剧。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推进深度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

3.国外媒体加速转型,启示我们加快深度融合提升竞争力

2017年1月11日起,挪威国家电台开始陆续在全国停止模拟FM声音广播,改为数字声音广播。挪威将成为全球首个停止FM声音广播的国家。现在,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世界范围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勇立潮头。

二、抓好“中央厨房”龙头工程,建好辽宁广播融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2017年1月5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中,指挥调度中心、采编发联动平台这两个层级是“中央厨房”的核心部分,其运转要实现“人人见面”、面对面工作,其他层级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人机见面”。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

为实现辽宁广播电视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根据辽宁广播电视台“十三五”规划,2016年辽宁广播中心正式成立,在台内机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广播中心将积极引入“中央厨房”的理念,把组建并完善“辽宁广播融媒体中心”作为龙头工程,以“广播+”为核心概念,发挥广播特色和优势,立足广播、面向全台,服务全省,完成辽宁本地化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主阵地,对内打造面向全台所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及新媒体的音频新闻资源枢纽性平台,对外打造一批导向正确、市场认可、具备主流影响力的省级广播融媒体中心。

2016年以来,辽宁之声作为辽台第一套省级广播频率,在全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正在从节目生产、平台拓展、全媒体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实践。

三、融合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深耕主流广播频率

从“光与电”走向“数与网”,传统广播技术正在发生巨变。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广播媒体天生就是一个充分解放人类双眼和双手的“移动媒体”,由于与生俱来的伴随性和便捷性,广播媒体即使在今天似乎也没有遭遇到如“报纸”和“电视”的发展窘境。但在不断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社会大环境里,广播媒体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未来发展路径是非常危险的。辽宁之声作为专业生产广播音频产品的省级广播媒体,正在努力用互联网思维指导节目生产,用媒体融合的战略提升自身竞争力。

1.转变观念,重新发现内容生产新途径

从音频产品的类别划分上,现在广播媒体生产的产品类型包括直播流节目(电台FM\AM、手机、PC端)、点播类节目(手机、PC端)和线下活动产品。在移动互联网理论中,“用户是一切的根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从广播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辽宁之声在内容生产上提出三条具体的调整转型途径——“直播服务场景化”“点播节目插件化”“广播互动立体化”。

①直播服务场景化。收音机的接收终端虽然传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仍然以可移动、接收方便、伴随式收听等优点为用户广泛使用。加之,随着汽车的保有量不断攀升,即使有“车联网”式的信息终端出现,传统广播频率的直播流产品还是被用户青睐。直播流产品所具有的“伴随、即时、互动”的特点赋予直播无穷的魅力,仍然是广播媒体最重要的产品类型。

“直播服务场景化”是适应移动互联媒体的“场景化”要求的必然选择。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的意义被极大强化,移动传播是基于“场景”的服务,也就是对环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当移动媒体在内容媒体、社交媒体、服务媒体三个方向上拓展时,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信息流、关系流与服务流的形成与组织。此时,场景本身可能成为移动媒体的新入口。事实上,“场景”已经成为构成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又一要素,可以表述为——移动互联网媒体=内容+社交+服务+场景。

针对收听直播节目的听众,如何营造一个他们可以随时愿意甚至渴望介入的声音情境?辽宁之声重点强化频率直播产品标签——新闻+服务,不同场景下,让听众随时可以融入频率节目内容。辽宁之声是一套以新闻资讯服务为主的广播频率,整套频率在节目内容的整体编排上依据用户生活场景进行,根据用户生活习惯设置六大广播场景——“清晨出发时”、“时尚新一天”、“正午加油站”、“午后好时光”、“平安在归途”、“夜色正阑珊”。并与之呼应推出三大“新闻集群”——早间节目群:《全省新闻联播》《转中央台新闻与报摘》《新闻新视野》,连续播出两个小时;午间节目群:《全省广播新闻网》《1029大家帮》《今天吃点啥》,连续播出3个小时;晚间节目群:《新闻相对论》《民生热线》《今日黑土地》,连续播出两个小时。同时,全天六波《整点关注》节目分布于早、午、晚各个收听峰值期,每档10分钟的节目横向满足对即时新闻的随时插播,纵向完成对当日重点要闻的简介、深读和盘点总结。通过这样的节目内容编排,辽宁之声根据设定的场景为用户推送其必须的相应服务内容,将盲目的内容服务,变为有极强针对性的人性化内容推送,让用户在接受服务时也会产生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由此提升了传统广播的竞争力。

②点播节目插件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生活场景从原有的大时段、固定化,逐渐转变为更多的小时段、移动化的碎片化场景。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这就使得“轻资讯”和“深度资讯”的组合成为了移动新媒体内容的重要编排要求。而广播内容“插件”产品就是“轻资讯”类内容的具体实现,为用户在移动场景中提供短音频广播服务。

“插件”的概念源自软件开发领域,是一种遵循一定规范的应用程序接口编写出来的程序。很多软件都有插件,插件有无数种。例如在互联网浏览器IE中,安装相关的插件后,浏览器能够直接调用插件程序,用于处理特定类型的文件,填补系统功能原来的不足。“广播插件节目”就是指具有极强特定内容服务指向的,按照统一标准制作的短音频产品。辽宁之声目前已经开始了广播插件类产品的生产,并尝试制定了相应的制作标准:

产品宣传导向正确,内容积极健康,制作精细考究。

产品必须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的音频产品,新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阿基米德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移动互联网音频APP应用。

要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对产品形式与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有清晰的节目定位和精准的用户指向。

产品有固定的品牌名称。

产品内容及风格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产品必须确保质量,保证用户拥有良好的收听体验。

产品标准时长为3至5分钟。

产品格式为标准MP3音频文件。

产品有短小的版头,版头时长不超过15秒。

产品结尾处有对与插件相关的在线广播节目的推介,包括相关在线广播节目的播出频率呼号、播出时间等;同时有对所在播出时段在线广播节目的收听指引。

经过一段广播实践,辽宁之声已经生产出一批比较优秀的广播插件产品,以少儿故事类插件节目《涛哥的童话》为例,这个产品是2016年5月正式开发上线的,它有固定的节目版头,节目时长统一制作为5分钟,主持人也固定为“涛哥”,节目风格统一为“亲切温暖”。这个插件节目的服务对象就是少儿和家长。由于这样的节目短小精致、风格鲜明、标识明晰、对象性强,又区别于大时段的节目类型,因此,这档节目生产出来后,不仅在辽宁之声一个频率的不同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的插播,而且利用微信订阅号、喜马拉雅FM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播出,开播数月便拥有了两万多的忠实用户,从而实现了传统广播节目的插件化,使节目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③广播互动立体化。“互动”是现代广播节目内容生产的重要来源,更是传统广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未被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广播由于引进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广播技术,使得广播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及时方便,至今仍然没有哪个媒体可以取而代之。这种互动功能,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移动新媒体必须具备的功能,即社交功能。广播社交的核心是人,是广播主持人和收听广播的人之间,通过声音连接彼此。不同的广播内容,会吸引不同的人来参与,从而形成不同的广播节目兴趣社区。其实,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最低的成本连接一切,连接人(精神)、连接物(物质)。广播就是用最直接的声音连接人与人,而且由于其简单、便捷的连接方式,依然符合新媒体的各种特征。

广播媒体的线下活动丰富多彩,既是广播线上节目的线下延续,更是实现广播媒体“全互动”理念的重要落脚点。2016年以来,辽宁之声正式实施“新广播、全互动、大品牌”节目发展战略。2017年,融合广播、动媒和社会活动,打造了《今日黑土地·助力贫困农户圆梦行动》《有滋有味的伟诗健康厨房》《微公益聚力量·1029大家帮系列公益活动》《涛哥嘉哥都是歌·歌里的故事大赛》四大服务品牌。这些线下活动与新媒体融合同步推进,整合移动媒体的内容,使之与辽宁之声的核心品牌相一致。

过去,广播只有在直播节目进行中或在举办各类线下活动时,才能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互动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收音机上了,还包括微博、微信、手機客户端等等。这些新媒体也为广播提供了更为实用有效的互动平台,可以更全面地维护好广播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016年,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与上海广播电视台阿基米德有限公司在新媒体节目平台建设上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合作,目前辽宁广播电视台包括辽宁之声在内的6套广播节目已经全部正式入驻 “阿基米德FM”应用平台,这使得辽宁的广播节目在与听众的互动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阿基米德FM的定位是“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交音频平台”,是国内唯一对应广播直播互动需求的音频产品,为用户提供一种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的兴趣部落式的社交服务。大家不一定认识,但为了同一个主持人、同一个节目、同一个兴趣聚集在一起,然后探讨各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辽宁之声的节目制作人员在这个平台上,除了传播,还可以捕捉到节目用户习惯、兴趣爱好,在阿基米德FM的后台上,各节目组可以看到自己节目的全部粉丝,可以进行用户管理、内容维护。总之,通过这个平台,广播互动也可以变得很立体很智能。目前,辽宁之声所有广播节目均在阿基米德FM平台上开通了节目专属社区,为用户提供“社区发言互动”“节目福利发放”“节目音频直播下载和回听”“网络音频直播”等丰富的互动功能。《今日黑土地》《今天吃点啥》《新闻新视野》等精品节目在阿基米德全国节目收听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合作仅一年平台粉丝便已突破10万,实现了广播节目的全时空互动。

2.为我所用,全方位拓展跨媒体传播平台

2016年,辽宁之声以全新呼号面世,增办了多档新闻类节目,全力树立新闻传播主流媒体形象,特别是《新闻相对论》《民生热线》节目目前已经成为全省广播收听市场的新宠,在收听市场强化了竞争优势。同时,辽宁之声的名牌主播王岩、伟诗、涛哥、嘉哥、大喜鹊、小喜鹊等在传统媒体上的影响力均呈上升趋势。但是,我们知道,用户在哪里,广播的声音就应该出现在哪里。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平台绝不再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无限的平台等待着广播人去展现自我,全新的挑战让广播人不断提升素养。

2016年以来,辽宁之声坚持“借船出海,为我所用”的融媒体平台拓展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介和打造自有品牌产品,构建出新浪官方微博、微信认证订阅号、腾讯认证微社区、搜狐手机微官网“四微”一体的微传播矩阵。同时与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主流音频应用平台形成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利用这些可管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广播用户提供便利的新媒体服务。

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辽宁之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打造移动广播产品,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准”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守护好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新”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广播产品。“微”就是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的信息。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方式,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快”就是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即时采集、即时推送,快速做出反应、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本着这一原则,辽宁之声打造出了一批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广播精品,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融媒体传播形式上,辽宁之声勇于跨界,充分利用视频形式打造融媒体产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以图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推出了微信多媒体新闻《纪念辽宁广播事业70周年系列特辑——声音的力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特辑——人民必胜》《辽宁省第四届全民读书节暨沈阳市全民读书月揭幕仪式现场直播》《独家——我和刘翔不得不说的秘密》等。

辽宁之声充分发挥节目主播的专业特长,用原创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开疆拓土。基于腾讯视频平台推出了原创微视频专题产品《王岩热线》《我爱阅读》《海乔说书》《绝代双彪》《我说你做》《涛哥的童话》等。目前这些视频产品在腾讯视频的平台上总点击率超过8万次。其中,微视频产品《涛哥的童话》点击量达2.6万次,《王岩热线》点击率达到1.8万次。“今日头条”旗下媒体平台《头条号》上,《今天吃点啥》节目嘉宾主持王伟诗在2016年发布了327篇有关营养健康的图文、视频内容,全部为原创作品,累计阅读量达到202.27万,最高月阅读量达到35万,单篇阅读量最高达到12.19万,累计用户430.56万,头条指数482,击败全国94%的头条号。

3.注重实战,网络“战场”造就全媒体“特种兵”

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从广播实践来看,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首选对策。目前,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广播人才还属于“特种兵”,很能干但数量少,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需要,亟须加快全员融合转型。

2016年以来,辽宁之声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要求编采播人员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同时,鼓励频率现有的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2016年被称“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的网络直播平台数量已超过200家,网络直播市场规模达到90亿元,用户超过2 亿。目前与传统广播媒体结合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托广播电视台自建直播平台,如上海东方广播公司在阿基米德APP上推出的“播菜直播”,北京新媒体集团推出的24小时视频新闻直播APP“北京时间”;另一种是与360水滴直播、一直播、熊猫TV等商业直播平台合作的模式。这些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使优秀的广播人才可以在全新的平台上一展身手,更提升了传统广播人才的全媒体实战能力。

辽宁之声的主播陶松是一位优秀的夜间情感节目主持人,曾获得全国金话筒提名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6年4月,他开始在花椒直播平台上开办原创视频直播节目《夜伴陶松》,與用户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截止到目前,他的节目粉丝数已经高达27万,节目日观看数平均10万人,高峰期30万人同时观看。2016年,陶松获得了花椒直播官方最佳自制节目奖。花椒平台网红排名沈阳地区综合分数第一。无独有偶,辽宁之声《今天吃点啥》节目嘉宾主持王伟诗2016年6月开始,在阿基米德APP“播菜直播”音频直播平台上推出了与广播节目同名的直播节目。王伟诗是国家高级烹调师、营养师、药膳师,听众在播菜直播中纷纷列出想做的菜,主播王伟诗一一回答,亲自传授做菜要点,详细介绍食材的挑选、做菜步骤及注意事项,告诉听众如何完美地完成这道美食,以及蕴含的养生意义。目前他的节目也是东北三省在“播菜直播”平台上获得鲜花和打赏最多的。北京电台研究中心曾在官方微信号“V传媒”上撰文指出:“《今天吃点啥》的播菜直播节目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场景。”

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类直播节目形式,得到了主播与用户们的追捧。过去,由于传统广播直播形式的限制,广播节目的互动方式主要以主播口播听众的互动文字或广播中的热线互动为主。而有了新媒体直播平台,主播可以在广播节目以外,随时发出文字、图片,并用更轻松、接地气的说话方式与用户互动,而用户则可以通过送花、打赏等功能表达认同与喜爱,让用户与主播之间的互动有如朋友般的活跃有趣。在类似的全媒体操作实战中,传统广播人扩大了自身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锻炼了驾驭全媒体节目的能力,更为广播同行们树立了融合转型的自信。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任务、系统工程。辽宁广播电视台正在不断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每个人都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伟大的梦想家。打造新型广播媒体是辽宁之声的梦想,和全国的广播同行一样,我们在做强媒体主业,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积极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媒体融合新模式,在融合发展的新征途上全力前进,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局面,唱响辽宁声音,挥洒广播情怀!

猜你喜欢

插件辽宁广播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自编插件完善App Inventor与乐高机器人通信
辽宁舰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MapWindowGIS插件机制及应用
基于Revit MEP的插件制作探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