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园林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7-03-16锦源
锦源
摘要:中国城市园林建设“醒得早、起得晚”,面对世界城市园林行业生态化、规模化,园林工艺的多元化、精致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建设更加科学的生态园林。本文就我国城市园林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了重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现状;发展前景
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城市园林,就是在城市里运用恰当的绿化工程技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及其它硬件设施等艺术方法,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目的。中国城市园林建设起步较早,自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囿”这一城市园林的雏形,至今发展变化较快,有效促进了生态平衡,大大提高了绿色覆盖率,在促进城市建设、建设美好家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差距不小。有鉴于此,展望前景,对于科学建设园林城市,“刻畫”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情风貌,建设幸福美好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城市园林行业现状
1.1 重龙头带动,抓规划设计
各城市党政领导对城市园林工作十分重视,每年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按照区域图纸评审要求,对园林绿化施工图设计进行反复论证修改。聘请林业设计院等专业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对各项园林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工程进行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均为有资质、有能力的大型绿化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创新思路、优化流程,针对气候条件、绿色植物成活难易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适宜物种。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全社会爱绿护绿意识,然后由绿化施工企业合理搭配灌木、模纹、草坪,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化景观。规划的改进,提高了成活率,节省了二次费用。
1.2 加大有效投入,抓好工程建设
根据所掌握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全国建成公园11604个,公园面积30.62万hm2,城市绿地面积236.78万hm2,公园绿地面积51.78万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9.6%,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额分别为23万元、800万元、400万元。这些资金重点投入建设了“景观带”——沿主干道、河道等合理栽植树木,布置灌木、模纹等;“风景公园”——对原有公园进行改扩建,增加绿量,提升品质等;“遮羞景”——重点改造拆迁遗留场地园林绿地面貌。另外,对城市里能栽树的、能种草的、能栽花的,尽可能地建设到位,城市环境大为改观。
1.3 加强监督,抓养护管理
建立了社会化管理机制,实行“定人定岗、定岗定责、责权分明”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模式,将已栽植绿地全部划分到各企事业单位,实行“干部职工包小区、包绿地、包街道”,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指标,保证每棵树木的成活率、整洁率。强化专业化指导机制,按照“一年种、三年养”的绿化工作目标,根据树木种类和季节特点,派出专业人员深入相关养护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活动,提升企业的养护工作能力。制定长效化的监督机制,明晰责任、强化职责,将养护考核结果与施工企业利益挂钩,激发了施工企业搞好绿地养护工作的热情。
2 中国城市园林与国外城市园林的差距
2.1 国外的先进之处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园林绿化,理念比较先进,措施比较科学,实效比较明显。
2.1.1 以绿色引领城市。大面积造绿、成片地建公园,用的都是大手笔,形成压降热岛效应的良性循环。位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早在1857年就作出规划,预留了340万m2的绿地,相当于485个标准足球场大,185年后依然受市民享用。俄罗斯圣彼得堡60%的面积是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400km2。德国首都柏林人均绿地面积41m2,是北京的2.5倍之多。
2.1.2 以网络覆盖绿色。以绿色走廊与城市公园相连接,形成覆盖城市各个角落的“绿网”。波兰华沙65个公园与郊外防护林连成网,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建成长150km、总面积8万km2的环城绿化带,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O2和吸收城市的废气、废尘。
2.1.3 以生态宜居为最高目标。国外发达国家追求生态宜居城市的高目标,做到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使环境更加清洁、舒适。“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活动是全球公认的“绿色奥斯卡”大赛,竞赛分别为“景观改善、遗产管理、公众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环保实践、未来规划”6大方面,全面评估了全球城市与社区的最佳宜居实践模式,至今有100多座城市和地区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H。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绿带与海岸连成“绿网”,道路与建筑物之间有15m以上的绿化带。
2.2 中国的差距
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投资者对我国持有意见,除了投资政策外就是环保问题,例如,沙尘暴、碳排放等成了我国在环保方面的代名词。主要差距表现在:
2.2.1 行业不够规范。园林规划变动较大,包含政绩观、不专业、腐败等因素。
2.2.2 园林的研究和应用有待完善。科技应用不到位,造成建设水平较低。例如,某城市在郊区花掉数十亿挖了一个小湖,然后在湖的四周建设了绿地、音乐广场、吃饭一条街、游乐场所等,投资大、效果佳,且后续的维护成本较大。
2.2.3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比如,每个社区都在开展小游园建设,有的空地还需要拆迁后腾空,在空地上栽树、植绿、挂标语。更有甚者,为了达标验收,在绿地上设置了一些不伦不类的雕塑,称之为“人口计生公园”、“法治公园”、“廉政公园”等,这些与城市园林建设的理念、方式大相径庭。
2.2.4 创新不够或创新有余。(1)创新不够。运用新材料、新产品的力度不够,按部就班、不脱俗套、毫无新意,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相脱节。(2)创新有余。不切合实际,盲目照搬照国外发达城市的做法,结果花了不少钱,却走了不少弯路。比如,移植大树价格不菲,但成活率低,有的盲目追求“高大上”,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3 我国城市园林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3.1 群众期盼的朝阳产业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有党中央领导的重视,中国园林城市建设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尽管我国园林城市建设起步早、建设慢、水平低,但群众呼声和期盼日益迫切,近几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可以预见,我国园林城市建设必将进入“快车道”。
3.2 更加科学的建设生态园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生态园林必将是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其基本理念就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园林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今后要在城内加大力度建设林荫大道、景观大道等绿道系统,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打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城郊以建设苗圃(生产绿地)、生态防护林为主,打造近郊生态景观植被圈,通过内外结合,综合构建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3.3 较高标准的技术要求
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建立各类园林绿化建设技术标准,实行规范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向之路。要合理规划城市园林规划的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和当年实施方案,做到上下配套、接力实施,而且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困难的出现和条件的变化而更变规划。明确城市出入口绿化、环城市绿化、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河道绿化、公园绿地、工业园区绿化、单位内部绿化、立体绿化等各类绿地、绿量、绿景的建设标准,因地制宜、一地一品,形成整体绿化的效果,避免出现星星点点、不成体系、杂乱无章的绿化景观。
3.4 科学合理的管护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融合自然、服务城乡”的基本原则,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实现“四节”(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目标。绿地铺装地面尽量使用透水透气的环保型材料,减少硬质铺装使用比例。坚持适地适树,优先使用苗圃培育的乡土植物,营建以乔木为骨干树种的复层植物群落,减少单一草坪的应用。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率不低于80%,坚持“建、管、养”并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养护投入。在政府主导下,推行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监管相分离的市场化運行机制,全面实行“建管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全面放开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市场,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养护管理模式,开展养护示范项目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提高管养效率和水平。
4 结语
今后,我国城市园林必将沿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为广大群众、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园林行业发展形成了良好契机,应把握机会,扬长避短,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园林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加快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努力促进园林行业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