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雾霾污染认知调查
2017-03-15孙露霜苗园园殷倩茜雷石芳
孙露霜,苗园园,殷倩茜,陈 曦,雷石芳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1 引言
雾霾污染治理应采取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公众多个主体,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的联动治理合作机制。其中公众是雾霾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雾霾污染治理最基层、最广大的群体,打一场治理雾霾的全民参加的人民战争,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有义务减少可能导致污染排放的行为,是雾霾污染治理“多个主体、多个层面”合作机制最基础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目前公众对雾霾污染的成因、危害、防护、治理路径等方面认知还存在诸多盲区,既不利于公众自身对雾霾污染危害的防护,也消弱了作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不利于作为一个公民自觉减少有可能造成污染排放的行为。为了解北京市民对雾霾污染成因、危害、防护、治理等认知的基本情况,小组成员设计了《北京雾霾污染市民问卷调查》,针对北京市民进行了雾霾污染的认知调查,并对北京市民雾霾污染认知情况进行质性评价,分析北京市民雾霾污染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有利于夯实北京市雾霾污染治理 “多个主体、多个层面”合作机制最基础的一环。
本次北京市民雾霾污染的认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98份。本次投放采取了邮寄定向投放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定向投放主要集中于北京当地的学校、商业写字楼、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企业。
2 北京市民雾霾污染成因认知调查
2.1 被调查者职业状况
图1是北京雾霾污染被调查者职业状况。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们来自各个领域。在被调查的1000人当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有180人,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131人,再其次则为进城务工人员为124人。121人来源于私营企业主群体,有105人是专业技术人员,100人为大中型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64人属于退休群体,45人属于产业工人,42人来自于农业劳动者(农林牧渔),最后一部分是无业或者待业人员,有32人。从调查群体来看,各个职业均有涉及,调查范围较广,调查结果更真实有效。
图1 北京雾霾污染被调查者职业状况
2.2 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
图2是北京雾霾污染市民调查的年龄范围。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群体来源于各个年龄段,其中20~29岁大概有314人,是最大的一个群体,40~49岁之间的受访者有239人,其次140人是30~39岁,133人是60~69岁,14~19岁之间大致有88人,50~59岁中有86人,人数最少的集中在70~79岁之间,有40人。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受访者年龄大都集中在20~29岁,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也说明有很多年轻人在关注雾霾问题。
从图2中可以得出本次接受调查的样本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有的比例为31.4%。由于是正常上课期间,所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70岁以上的人群相对活动量比较少,所以比例也比较少。这与我国现存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有关,18~60岁的人口是最多的一部分。与此同时18~60岁是主要的收入人群,也是对社会问题,例如“雾霾天气”关注度较高的主要群体。因此,将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定位在18~60岁的对社会问题关注度相对较高的人群。从而为找出民众对“雾霾天气” 的防治建议做铺垫。
图2 北京雾霾污染市民调查的年龄范围
2.3 受访者所在城区范围
图3展示的北京雾霾污染的被调查者所在城区。其中西城区有131人,是接受调查人数最多的一个城区。其次是通州区有121人,海淀区102人,朝阳区92人,有86人来自于丰台区,83人来自于门头沟,70人来自于怀柔区。其中来自于昌平区的有55人,东城区45人,石景山和密云区都是44人,平谷区37人,房山区有35人,顺义区有24人,大兴区有16人,延庆区有15人。
图3 受访者所在城区
2.4 受访者对雾霾和雾霾天气的了解
图4是北京市民对雾霾和雾霾天气的了解。可以看出,对雾霾不了解不知道的人数有90人,认为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水平的有378人,认为雾霾是“雾”和“霾”的复合、既有雾又有霾的则有230人,选择“雾霾的主要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有284人。选择“雾霾经常出现在干燥的冬天,湿润的夏季较为少见”的有268人,认为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有164人,认为雾霾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的有388人,认为还有其他原因的则为12人。
2.5 受访者对雾霾污染的关注度
图5是2015北京市民对雾霾关注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当中,有132人表示不关注,362人表示偶尔关注,当然也有保护意识比较强的居民表示经常关注,这部分大概有365人,最后是非常关注的有141人。
首先针对民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做相关的调查统计,由图5中可以看到让我们担忧的问题,还有132的民众很少关注“雾霾天气”的情况,说明民众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继续加强,政府的环保宣传可以做的更好。偶尔关注的人为362人,可喜的是经常关注的和非常关注的人数达到了365人和141人,这说明民众整体的环保意识在提升。
图4 北京市民对雾霾和雾霾天气的了解
图5 受访者对雾霾污染的关注度
图6表示被调查者获得雾霾信息的途径。在这些关注雾霾污染的人群当中,有13人是通过听广播天气预报来获得雾霾天气的相关信息的,有209人是通过网上查询天气预报,查看空气质量指数(AQI)。通过看电视来获得雾霾信息的有251人,有500人是通过看报纸来了解雾霾天气的状况。
图6 被调查者获得雾霾信息的途径
2.6 北京雾霾污染的成因
图7是北京居民对雾霾污染原因的调查。可以看出,认为雾霾污染是因为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工业排放高的有115人,认为冬季取暖烧煤等污染的有146人,受特殊的天气过程、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的有184人。选择汽车尾气排放的有190人, 建筑扬尘的有195人,选择垃圾焚烧的有194人,选择家庭装修的有 154人,认为餐饮炒货店烧煤产生的废气的有81人,认为城城市规模大、人口高度聚集 的有125人,认为 工业污染排放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的有70人,认为其他的有11人。
图7 北京居民对雾霾污染原因的调查
3 北京雾霾污染影响的调查
3.1 全年雾霾天数所占比率
图8、图9是全年雾霾天数所占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认为全年一半以上时间是雾霾天气的有82人,占据总人数的8%;认为全年雾霾天气的天数在100 d的有626人,占据总人数的63%;认为全年雾霾天气的天数在50 d以上的有81人,占据总人数的8%;认为全年雾霾天气的天数在30 d以上的人数有97人,占据总人数的10%;认为雾霾天气较少,全年雾霾天气的天数大约10天以内的人数有71人,占据总人数的7%;认为基本没有雾霾天气的人数有44人,占据总人数的4%。
图8 雾霾在一年中所占天数的比重
图9 雾霾在一年中所占天数的比率
3.2 雾霾的危害
从图10中可以看出,影响人体健康的人数和比率为3,0%;认为影响交通出行的人数和比率为420,占据总数的38%;认为影响政府公信度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为194,占据总数的18%;认为影响环境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人数的比例有111人,占据总数的10%;认为影响旅游经济的人数和比率有119,占据总数的11%;认为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支出和损失的人数和比率有115,10%;认为影响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支出和损失的人数和比例为123,占据总数的11%;认为雾霾有其他影响的占据总人数的16人,占据总数的2%(图10、图11、图12)。
图10 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
图11 雾霾影响因素
3.3 雾霾对出行的影响
可以看出,雾霾影响人们的交通安全和出行的情况。途中认为没有减少出行的人数有223人,占总人数的20%;认为因为受到雾霾天气影响部分减少出行的人数508人,占据总数的为58%;认为出行因为雾霾天气很大程度上减少的人有265人,占据总人数的20%。由此可见,雾霾天气会给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调查所示因雾霾天气人们的出行受到影响的占据总数的80%左右(图13、图14)。
图12 人们对雾霾危害影响因素所占比例分析
图13 雾霾对人们出行的影响
图14 雾霾对出行的影响
3.4 因雾霾延误出行的比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因雾霾延误出行的是40%,出行没有受到雾霾影响的有229人,占据总数的12%;因能见度造成航班延误的人数有369人,占据总人数的19%;因为雾霾天气影响可见度低造成高速封路的有256人,占据总数的有13%;剩余的小部分接受调查者因为交通事故影响出行的占据6%,其中心情不好影响出行的占据1%,因无其他因素影响出行的占据9%(图15)。
3.5 雾霾对人们旅行的影响
根据图3~9雾霾天气对人们旅行出行影响的相关度。可以看出,认为雾霾影响旅行出行的人数为530人。相关度为53%;剩余468人认为不会因为雾霾天气影响旅行,显示相关度为47%。从调查数据来看,雾霾天气对于人们的旅行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峻。
图15 因雾霾延误出行的比率
4 北京雾霾污染的影响
4.1 雾霾污染已经影响到你或家人的身体健康
从图16中可以很明显看出,雾霾污染对北京市民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为53.23%,雾霾对北京市民人体健康没影响的为46.77%。而从图17上对于回答是的人群,有很明显的倾向,随着年龄是增长20~29岁和30~39岁、40~49岁、60岁以上的人而变化,年龄越小越关注雾霾的污染。
图16 雾霾污染对健康是否产生影响统计
图17 年龄与你或你家人身体健康是否引起疾病的交叉分布
4.2 雾霾污染影响你或者你家人的身体健康引起疾病
雾霾污染影响影响人身健康并引起疾病的统计如图18,由图可以看出雾霾影响到了个人健康并引发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首先雾霾污染导致舒适度降低及情绪和心理变化44.97%,其次引起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为 15.87%,其他为10.93,最后引起呼吸系统症状 和引起肺功能降低均为9.70%,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最少为8.82%。其中导致舒适度降低及情绪和心理变化影响率是最高的(图18)。
图18 雾霾污染对你或你家人的身体健康所引起的疾病统计
4.3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或你的家庭由于雾霾污染造成经济上的支出
由图19可以看出,雾霾污染对家庭经济造成影响,提高家庭的经济支出,其中前3个阶段分别是雾霾污染造成的年支出100元以上占据最高,为63.47%,其次是年支出在1000元以上,为21.26%,最后是在没有支出,为8.48%,所占比例比较少的是年支出5000元以上,为3.29%。而在1万元以上的为2.10%,10万元以上的为1.40%。
图19 雾霾污染造成经济上的年支出统计
5 北京雾霾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调查
5.1 针对雾霾天气,市民应做哪些预防和保护措施
从图20整体看来,北京市民对于雾霾污染是比较注意的,市民会通过一些简单日常方法来预防和保护,占据最高比例的是注意合理开窗为22.81%,最少的其他为7.88%,其次没有任何措施为10.93%,外出戴防霾口罩、防霾鼻罩为16.84%,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补充维生素D、多吃蔬菜、饮食清淡多喝水等为14.87%,尽量远离马路为15.82%,最后室内使用了空气净化器为10.86%占据比例最少。
5.2 北京地区雾霾污染的防御和治理的必要措施
从图21上可知,相关部门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最高为22,32%,健全雾霾污染预付和治理的法律制度17.08%,提倡全民种树,多组织种树活动,提高城市绿色覆盖面积16.95%,提升车用燃油标准、发展清洁能源汽车11.98%,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的积极性11.78%,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构,实现PM2.5等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11.06%,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压减燃煤、减少工业排放3.99%,加大对严重污染企业的监控和治理力度3.34%,而其他选项占据最少为1.51%。总体来看,大多数认为相关部门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的主要措施,这表明公众希望政府能起到带头作用。
图20 针对雾霾天气,预防和保护措施统计
图21 雾霾污染的防御和治理必要措施统计
5.3 你愿意为减少雾霾做的贡献分布
从图22上可以看出,家用厨房选用清洁能源、清洁灶具24.08%,占据最高比例,短距离出行尽量选用公交、地铁、自行车、拼车5.32%,私家车尽量选择高标准汽油6.25%,看到餐馆直排油烟劝导他们装油烟过滤装置或在点评类网站差评21.45%,遇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土堆裸露(应该被遮盖)、加油站有油气泄露(能闻到较强汽油味)等情况及时记录投诉21.14%,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11.07%,不燃放烟花爆竹8.69%,其他为2.00%。其中家用厨房选用清洁能源、清洁灶具占据最高比例,其他选项为最少。从总体看,北京市民还是有比较强意识为减少雾霾污染做贡献,从身边小事做起。
图22 愿意为减少雾霾做贡献统计
6 结论
总结北京雾霾污染的公众调查结果,首先,从认知情况来看,60%多的北京市民知道雾霾指大气中PM2.5处于较高的水平;超过63%的居民经常关注和非常关注雾霾,而关注的渠道主要是看报纸和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手机查询;26%以上的居民煤炭以及高污染的行业是影响雾霾的主要原因;超过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本地雾霾天数超过50 d/年。其次,从影响情况来看,大多数居民最关注的主要是雾霾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高的雾霾会影响人的生活和出行;如果是非必要的出行,多数人会选择延后或取消出行;53.23%的居民认为雾霾污染将影响家人和个人健康,引发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降低等。最后,从预防和治理情况来看,近70%的北京市民是有对抗雾霾的行动,多数会选择带口罩出行及多吃抗雾霾食物等;大多数居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应是治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必要措施;50%多的居民会自愿为减少雾霾儿做出贡献。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北京治理雾霾污染的公众实施路径中,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对雾霾的宣传力度,使所有公众都认识到雾霾污染有巨大危害,有意识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在雾霾天气减少出行或出行时佩戴防霾口罩、室内按照空气净化设备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继续推广对雾霾治理的宣传,使居民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对减少雾霾做出贡献如:出行时尽量少开车,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等低碳运输方式等,同时,自觉抵制企业的排污行为,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北京治理雾霾的行动当中,共同创造良好的环境。
[1]张 罡.雾霾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6(11).
[2]洪佳鸿,张多来.生态文明理念下雾霾治理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7(14).
[3]王丰丰.防治雾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5(5).
[4]贺永平.基于主成分分析南京空气污染各成分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4(4).
[5]娄 云,梁 爽,吴佳曦,等.城市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研究[J].绿色科技,2012(10).
[6]吴继秀,孙 丹.对宿迁市区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2016(8).
[7]白俊双.国内国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分析[J].绿色科技,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