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2017-03-15任菊
任菊
【摘要】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样要有健康的心理,现实情况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压力。而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大量存在,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特殊群体就成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对象,深入分析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尤其是再从特殊群体到特殊学生的管理,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案例事件
卓玛,女,我院某专业学生,来自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父亲残疾,哥哥残疾,健全的母亲也是体弱多病,家中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读书期间的费用大多是靠借贷和国家资助。
入学后,整理学生资料发现她所在的寝室是一个混合寝室,六名同学里面有彝族、藏族、汉族,家庭经济情况差别也很大。这么复杂的构成不禁让人担心:大家能够相处得好吗?会产生矛盾吗?
卓玛的一篇题为《如果有那么一天》的日志掀起所有人内心的波澜,在文中她写道: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可以穿上一直自己都想穿的长裙——波西米亚风。去学习自己热爱的舞蹈,去自由自在的旋转,可以站在站点等公交,不必担心没座位,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可以自由的奔跑,可以牵着那个我爱的人的手,可以骄傲的把头靠在他肩上,走到哪里都骄傲的抬头,可以去打工,可以帮阿妈做事,可以穿上军装去军训,可以去晨跑,可以去我想去的地方。如果……如果……有那么一天……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小儿麻痹的症状原来可以通过手术缓解,却因为经济原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动手术除了花费巨大更会增加风险。《如果有那么一天》成为如果。
她一直在努力,但最初成績并不理想,经历了挂科、排名靠后,到后面大家的帮助之下成绩的进步,自信心的增强,吸纳为中国预备党员,这既是付出,也是收获。进入忙碌的毕业季之后,她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为了在进入社会前提高自己的能力,她参加学校的秋季大型双选会,去各大律师事务所投递简历。但是,几乎每一个单位都告诉她本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都需要在外面跑,没有相对适合她的岗位,无数次被拒绝被她咽在了自己肚里。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很特殊,一方面是主人公本身的特殊性,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不能通过手术得到改观;另一方面,主人公有少数民族的身份背景,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她必须经历一个文化适应和争取社会支持的过程。这使得该案例在学生事务的处理中显示出典型性,要求必须照顾主人公在身体残疾、文化背景和家庭情况的特殊性,避免出现矫枉过正而伤害她自尊和百密一疏而有失公平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主人公要承受来自身体残疾、家庭贫困和民族身份的三重压力,在大学期间,她经历了学习失意、手术失时、就业碰壁的打击,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她不自信、容易自我否定、情绪波动较大,但同时也发现,她具有坚毅、自强、独立、感恩、助人、关心、进去、刻苦等优秀的品质。如何帮助她扬长避短,养成健康的心理、乐观的心态是首要的工作。
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实行,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他们进入大学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学业成就、文化信仰、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等方面都需要新的调整。在他们适应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作为怎样的角色呢?案例中的主人公就经历了这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就业方面,他们容易遭遇社会偏见、就业政策缺陷等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方法
1、充分了解,时常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首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成长经历,在此过程中,注意给家长传达积极信息,引导家长正面参与教育,多给予关心和鼓励,使主人公获得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其次,通过“一对一”的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现她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步骤的加以引导。不定期的谈话,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她交流,尤其是走访寝室的时候,同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她的想法和观点,站在师长和朋友的双重角度鼓励她。
2、利用集体,重视合作。充分利用寝室朝夕相处的同学,近距离的关心更能做到时时刻刻、丝丝入微。鼓励她参加社团、公益活动等,在集体中认识社会、增长见识。
3、学习帮扶,提高成绩。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模式,针对她学习上的弱点,发动成绩好的同学的带动作用,培养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利用网络,注重细节。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关注她的QQ心情和日志,并对其状态、日志等给予一定的回复,让她时刻能够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关心。
5、重视疏导,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信心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培养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案例中的主人公由于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她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的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那么就会走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调动多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对主人公的关心支持当中,鼓励其融入集体是很好的疏导手段。
四、教育效果
通过两年多大家的相处,能够看到一个更加阳光的她,同时,我们大家也一步步地见证了她的成长。尤其是成绩上,从最开始排名靠后、挂科,直到获得社会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学习奖学金,是她给自己交的一份满意答卷。从很大程度上讲,她的一种坚持和坚强支撑和鼓励着自己,同时也感染和鼓励着我们大家。
五、案例反思
1、如何定义特殊学生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有多方面的特殊性,应该如何把握其特点,进行全面而适度的教育,是一个难点。在此过程中,如何清晰的定义个案,其实质是辅导员角色该如何定位问题。
首先,辅导员必须首先清除偏见,以公正的立场和平等的视角看待案例,不能放大其特殊性也不能忽视其典型性。应该把案例定义为普通案例中的一个,但是在相关事务的处理中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不能盲目进行填充式的教育。比如,该案例的主人公身体残疾,这部分人总是或多或少对某些言语和眼光很敏感,所以辅导员必须对这类型的群体心理特征有所分析和掌握,做到公正又不失偏执。
其次,辅导员要转换视角来看待个案。辅导员不应该以“她是弱者”的角度看待个案,而是以平等的沟通方式,主动接近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最后,辅导员应该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辅导员是一对多的工作,其琐碎性和复杂性程度很高,但是必须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保证在日常事务中“一个都不能少”。不抬高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冷落任何一个学生。
2、如何分析特殊学生
既然是特殊的个案,就容易产生偏见,容易只注意到其特殊性而忽略的一般性的特征。在该案例的处理中,首先做的是全面了解个案的情况、背景,对其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做出全面的总结。比如,个案虽然存在因各方压力带来的不自信、怀疑自我等心理问题,但是她又具有坚毅不屈的优良品质。全面的分析之后,就知道如何扬其长避其短。
卓玛属于期待有进步的同学,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做好对她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相比之下更要把握好度,只有张弛有度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从而真正让阳光绽放在风雨后。
3、如何处理特殊个案
该案例的主人公由于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原因在各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境地(弱势),最需要的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一般包括家庭和亲人、学校和同伴以及社会和政策。由于其家庭也处在不利境地(弱势),所以支持的重心要转向后两者。学校最主要的角色是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她为主体提供多方的扶持平台,在学习上、社会实践上和社会活动中发展她自身的优势。同伴关系主要来自于她所在的寝室,室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包容和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还有班集体的力量也要参与其中,使主人公能够在班级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让她感到她是被集体所需要的一份子。社会方面主要是一些奖学金方面的资助,在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也是一种鼓励进取的最佳方式,能够使她产生对社会的初级认知。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还需要有所引导,不能在就业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歧视。政策方面的支持在主人公的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医疗方面一开始就给予帮助,那就会改变她的身体状况。而其入学的方面更应该是给予最大化的支持,比如减免学费,或是提供就业方面的良好导向。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不断努力走出困境,战胜自身弱点的经历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其精神完全可以作为典型榜样加以宣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主人公本人的意愿,她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他人。如果一意孤行的把她作为典型树立起来,是否会对她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主人公同意分享经历,那么该以怎样的呈现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扬其长避其短?所以,對于这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宣传,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征得主人公同意的情况下,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
4、辅导员如何自我反思
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情感传递自己的愿望,观点和思想,引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获得学生的认同。其次,要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人,从对各项突发事件的不知所措,需要对自己所经历的、面对的事件、案例做好总结和分析,针对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在很多困难面前,辅导员也要多学习学生身上的品质和毅力,以自己顽强的意志,恪尽职守、持之以恒、克服一切困难、抵住一切压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细致地开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袁贵仁. 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09).
[3] 王向亮, 顾 翔, 胡华令, 刘 萍. 高师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4] 史小力, 吴波友. 几类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4).
[5] 李晓丽. 农业院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6).
[6] 邹良志.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 江西教育科研,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