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有钱,农户需要钱,为何农村信贷还这么难?
2017-03-15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展开。会议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
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财政的投入,但仅仅是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投入方式的改革远远不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业部财务司副司长秦维明近日表示,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还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需要金融的支持。
作为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中最薄弱一环,农村金融如何破局?他认为,关键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破解长期制约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张有全”的烦恼
钟声和钟阳姐妹俩从小跟着外婆一起生活,耳濡目染外婆做豆腐乳、腊八豆等传统手艺,在做菜方面也有天分和悟性。姐姐钟声在家里运营了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由于坚持古法制作,很快有了一定的市场,钟声萌发了扩大经营的想法,但是资金不足成了限制发展的最大问题。因为通过传统银行信贷,不仅利率高,审批周期长也是一件麻烦事。
作为养殖户对于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生活在呼和浩特市林格尔县的张有全与蒙羊集团签约了长期的育肥羊收购合同,本是一件好事,张有全却“高兴不起来”。原来,随着养殖需求的增加,羊场扩建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张有全的流动性资金十分紧张,面对每日数千头羊的养殖成本,张有全觉得有点喘不过气。如果从传统银行申请贷款,平均几万元的额度也难以满足目前需求。
有同样烦恼的还有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城郊乡的马合坤。他是金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人称马社长。2008年开始养牛,一年出栏几百头,卖给当地的屠宰户。2015年,马社长找到了新路子,和大企业科尔沁牛业合作,企业需要牛,养牛户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两方一拍即合。据了解,一头架子牛买来七八千元,育肥五六个月,成本1800元。出栏后每头牛能赚大约1600元,一年能翻两茬,收入还算可观。但合作社目前可容纳1500头牛的牛栏却只养了500头牛。没有扩大规模的原因也是“没钱儿!”
原来,几年前他曾通过银行和信用社贷过款,但传统的信贷需要抵押物。马社长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却没有副科级以上的公务员进行担保。几经折腾,耗时耗精力,还欠了一堆人情债。
其实像张有全、马社长只是诸多养殖户的一个缩影,中国农村还有很多这样的“张有全”,虽然信用很好,但是由于信贷服务不足导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
农户深受信贷影响而发展受限,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亦受“牵连”。养殖户贷款难,为保证产业链不受影响,企业常常向农民赊销草料等农资农具,从养殖到销售,几个月的账期也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烦恼来源竟是因为信贷服务不足
农户需要钱,银行也有钱,为何贷款这么难?“因为农户的生产、生活特点和现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体制、制度和运作方式不相适应。现代金融这一套,是伴随城市工商业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贷款产品包括操作流程,都是针对工商企业特点来设计的,农民水土不服。”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曾公开表示。
事实确是如此,由于天气、市场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农户常常无法保证还款的稳定性。同时,农户大多无法拿出符合银行抵押条件的抵押物品,涉农贷款逾期、坏账的风险长期保持在较高的层面,因此,在过去,传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少之又少。
此外,农村小额信贷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中和农信为例,中和农信的客户群体93%都是农村已婚妇女,文化水平偏低,经济状况偏穷,缺乏征信记录和商业意识,却都上要照顾长辈,下要培养子孙。为这样的群体服务,中和农信采取的战略是,2000多个信贷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与借贷农户之间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情”关系。
而提供這样的信贷服务背后却是“保本微利”的事实。数据显示,中和农信在三县的平均贷款实际利率为19.2%,其中成本就占了约18.4%,利息收入与成本之差约0.8%,实际利润率仅为1.4%。
如何才能让“张有全”高兴起来?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尚有8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任务仍然艰巨。
近年来仅银行业就颁布了多项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通过调整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等。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涉农新增贷款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比为32.9%。但是随着农业发展多元化,仅依靠传统银行加大贷款投放显然是不够的。需求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近日表示,中国“三农”事业现在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机遇,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科技的金融服务可以发挥实质性推动作用,“但也要注意,新的金融要能够跟传统金融融合,要合作。未来不是要建立一套新的金融体系,而是要真正让现在的金融体系成为一个普惠金融体系。”
据悉,当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电商巨头将目光转向了农村金融领域,推出自己的农村金融产品。以中和农信为例,其坚持小额分散的理念,采用“小组贷”的放贷模式,风控管理集中化、不断优化贷款流程等,并于2015年年底开始与新金融平台蚂蚁金服的合作,将蚂蚁的大数据、云计算和风控技术运用于农村金融领域,
近日蚂蚁金服还宣布了农村金融的“谷雨”计划:在未来三年,将联合100家龙头企业,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金融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1000个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等;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元信贷。
作为电商巨头的京东“不甘落后”。2015年9月份,京东金融发布了农村金融战略,凭借“电商下乡+农产品进城”两条腿,截至今年10月份已经在全国15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业务。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仍在探索,但随着政策的“暖风”不断倾斜,破解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将会有更多的社会创新力量的加入。在这过程中,秦维明提醒, “投资农村金融虽然是商业行为,也是企业响应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只有将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才能做出感情,走的长久。”
同时,光有情怀与热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懂农业。“这么多年农村金融没有很好的破题,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既懂农业,又了解金融的人才。” 因此,他表示,做农村金融既要有耐心,还要有较大的容忍,坚持相信将来一定春暖花开。”
(张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