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荆的栽培技术研究
2017-03-15胡柔璇邹伟杰王裕霞杨清魏丹
胡柔璇+邹伟杰+王裕霞+杨清+魏丹
摘要:指出了洋紫荆是华南地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总结了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等育苗方法,以及整地施肥、移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以期为洋紫荆的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洋紫荆;栽培技术;扦插;嫁接
中图分类号:S68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41-02
1 引言
洋紫荆,学名Bauhinia variegata L.,又名宫粉紫荆、宫粉羊蹄甲,属于苏木科(Caesalpinioideae)羊蹄甲属(Bauhinia Linn.)植物。洋紫荆花朵形态好看,花略带香味,3月份为盛花期,常常是有花无叶或几乎无叶,整树开满鲜花,十分壮观[1],为良好的观赏及蜜源植物,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洋紫荆有药用价值,据《中华本草》记载在民间作治疗腹泻、风湿病和糖尿病的药物,其根、茎皮、叶、花均能入药,在云南一些地方,民间将其用于治疗肿瘤[2]。近年来,其景观表现突出,广州等城市在打造“紫荆之城”,洋紫荆的苗木需求量大,研究洋紫荆的栽培技术,提高洋紫荆的成苗率,满足市场的苗木需求,对进一步推广洋紫荆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实际意义。
2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羊蹄甲属在我国有40种,4个亚种,11个变种,主要产自南部和西南部[3]。洋紫荆是羊蹄甲属中主要栽培的树种之一。洋紫荆为半落叶乔木,高6~8 m,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香港、台湾;越南,印度也有分布。洋紫荆树枝开展,枝条硬而曲折,树皮暗褐色,比较光滑,叶革质,阔卵圆形至近圆形,宽略大于长,一般长为5~9 cm,宽为7~11 cm,基部圆形、截形或心形,先端开裂达叶长的1/3,基出脉9~13条,无毛。花大,总状花序,花梗短近乎无,花瓣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4~5 cm,紫红色或淡红色,有黄绿色及暗紫色的斑纹,发育雄蕊5个,荚果长条状,扁平,长15~25 cm,宽1.5~2 cm,具长柄及喙,种子扁平[3~5]。
2.2 生物学特性
洋紫荆属于阳性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土壤要求不高,排水良好,病虫害少;生长较快,萌芽力强,耐修剪,栽培容易[6]。
3 研究进展
3.1 繁育方法
3.1.1 播种繁殖
筛选性状优良的母株,荚果变浅褐色还没开裂时采种,5月份进行采种,收集到的种子于通风干燥处储存。种子随采随播,挑选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5%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芽率会降低,到10月份的时候(冰箱4 ℃条件下保存的)种子的发芽率下降到70%左右。
选择圃地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土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可以调节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的生长[7]。在育苗期间选择适合的培养基质有助于提高成活率。洋紫荆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于播种前进行整地、翻土平整,土壤和沙子用0.3%~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浸泡和清水冲洗后,进行暴晒。沙床宽0.8~1 m、高30~35 cm为宜,沙床之间设25~30 cm宽的步行沟,可供排水用。播种前用0.3%~0.5%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半小时的消毒浸泡处理,再用清水冲洗和浸泡半小时。待播下种子之后,轻轻撒一层细沙覆盖种子表面,喷水保持湿润。2~5 d开始发芽,幼苗出土后注意控制其密度。苗高约为5 cm时移出沙床分袋种植(如图1)。移苗前一天先将基质浇透水,第二天保持基质湿润但不粘为宜。移苗宜在阴天进行,避开在太阳光过于猛烈的时间,移植后一周内晴天时用遮荫网盖住,防止幼苗叶片晒伤。除阴雨天外,每天早晚应各浇1次水。移苗一周后,每天下午4时后淋透1次水。
3.1.2 扦插繁殖
采集洋紫荆优良母株的半木质化枝条,每个枝条剪10 cm左右保留4个以上芽位,枝條的底端剪成斜口,枝条保留1~2片叶片,剪去叶片的2/3。将斜口的一端,放入浓度为100×10-6的吲哚丁酸生长剂溶液中,浸泡到插穗条2/3处,浸泡时间为1 h。扦插的基质为蛭石,扦插时,用木签在基质上先插孔,孔深5~6 cm,放入插穗后将周边土压实,喷水使枝条保持湿润,如图2。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控制温、湿度及光照,扦插之后用薄膜覆盖,并且加盖遮阴度为50%~80%的遮阳网,当温度过高时可以将四周的薄膜掀开透气,将苗床温度控制在25 ℃左右,高于28 ℃时,可增加喷雾次数和时间,采用简易喷淋系统和人工喷水相结合控制湿度,基质应保持半湿润状态。经过落叶、发叶芽、长新叶、基部膨大,20 d左右开始生根,一个多月之后进行移苗,接受全光育苗,移苗之后做好施肥、病虫害防治,成活率可达76.7%。
初生根的插条,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春季扦插时,枝条萌发快,做好温度湿度控制。在夏季扦插时要留意台风天、暴雨天的影响,做好大棚的加固工作,注意排涝防止生根枝条根部糜烂。注意保湿控温外,还要逐渐增加光照,以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进入常规育苗管理。秋季扦插时,保持湿度显得尤为重要,大棚四周密封薄膜保温保湿,利于生根后的苗木生长。根部生长粗壮之后开始进行移栽,移栽时根部保留粗壮的主根,保留根长4~5 cm,为减少蒸发,叶片保留1/3。
3.1.3 嫁接繁殖
嫁接是植物无性繁殖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嫁接技术可以提高植株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嫁接成活的过程是砧木和接穗愈合的过程[10],选择的砧木要求与接穗亲和力强,受遗传基因的影响,所以一般选择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砧木嫁接。因此可以选择生长发育健壮,不易发生病虫害的洋紫荆或者羊蹄甲单株作砧木,将观赏性强的洋紫荆优良单株的枝条嫁接在砧木上。目前对羊蹄甲属嫁接技术研究对象主要为红花羊蹄甲,通过枝接或芽接来进行嫁接[11,12],洋紫荆的嫁接常用枝接的方法进行,根据砧木的嫁接位置不同,还可以分为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两种方式。高位嫁接一般针对3年生粗壮砧木,在2.0~3.0 m处截断主干,选择顶端光滑树干进行嫁接,是一种培育大苗的方法,可快速形成树冠的,缩短育苗时间。低位枝接是针对1~3年生砧木,在地上10 cm左右处截断主干,选择中间光滑处进行嫁接,利用洋紫荆速生特性。低接亲和力更强。
(1)接穗和砧木的前期准备。接穗选取半木质化、芽饱满的当年生穗条,保证留有叶片和2~3个饱满的叶芽,采穗应于清晨或傍晚进行,用湿布包裹穗条,保持湿润,减少蒸腾,置阴凉处保存备用。穗条采下后要求1~2 d内接完,以保证成活率。
嫁接时的天气不能太过干燥,最好在嫁接前2 d给砧木淋水,使植株接芽和皮层水分充足,嫁接时形成层易剥离[13]。
(2)嫁接方法。嫁接的时间避开花期和雨季,一般在冬季的小寒和大寒进行,洋紫荆嫁接的成活率可达90%。
①枝接:在接穗基部削出2个面:一面是2~3 cm的平行切面,一面是1 cm的小斜面,注意削出的切面要平滑。将砧木从用枝接刀垂直劈开2~3 cm深,劈开的位置稍宽于接穗的宽度,然后把接穗基部长削面向里,插入砧木的切口内,并将两侧形成层对齐,若接穗较细,则至少保证一侧形成层对准密接,接穗上部露白0.5 cm,容易愈合,然后用薄膜条将枝条和砧木接口捆紧,注意密封好防止雨水进入[14]。
②芽接:先在接穗芽上方约0.5~0.1 cm处横切到木质部,再在芽下方约1 cm处往上削至横切口,削成上宽下窄盾形芽片,芽片可稍带点木质部[14]。在砧木的树皮切“T”字型,切口深度到韧皮部,用左手拿接穗,右手捏住芽柄,使叶柄朝上插入砧木的“T”,插入芽片与砧木靠紧为宜,然后用薄膜条将芽片缠紧,防止雨水进入切口,注意将叶柄留在外边[15]。
(3)嫁接后管理。观察嫁接枝条成活情况(图3),除嫁接成活的芽,将砧木的萌芽全部摘除,以促新梢生长,防止长出砧木原来的枝条。嫁接未成功的,要及时补接[16]。
3.1.4 組织培养繁殖
目前有关羊蹄甲属的组织培养研究报告有红花羊蹄甲[17]、南非羊蹄甲[18,19]、紫羊蹄甲[20],而对洋紫荆的组织培养研究报告不多。从现有的结果看,洋紫荆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实现快速大量繁殖具有一定的难度,突出表现在组培苗生根率较低。
(1)培养条件。组培过程中配置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单位下同)+NAA 0.01)、分化培养基(MS+6-BA 1.0+NAA0.1+IBA 0.5)、生根培养基(MS+NAA 0.1+IBA 1.0),以上培养基均加入0.5%琼脂粉和3%蔗糖,pH值为5.8~6.0,培养温度为(25±2) ℃, 光照时间为30~40 mmol/(m2/s)。
(2)生长与分化。以洋紫荆的幼嫩枝条为试验材料,在水中浸泡5 min,用刷子刷去表面脏物,再用自来水流水冲洗2~3 h。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枝条放入70% 的酒精中浸泡10 s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再放入0.1%的升汞中消毒8 min,无菌水冲洗5次,并用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分。茎段剪成2 cm 左右、带1 个腋芽的节段后,接种到培养基上,大约7 d后腋芽开始萌动,其基部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再过10~15 d,腋芽长出,高2.0~3.0 cm,成功获得无菌材料(图4)。将带芽茎段诱导的有效芽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10 d后有部分茎段的腋芽处开始抽出新芽,并且基部有愈伤组织产生;将生长健壮的无根单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待幼苗的根伸长至4 cm左右时,取出生根苗,洗去根部培养基,移栽到温室中,育苗基质为黄土、蛭石和河沙(1∶1∶1),保持湿度在85%以上,提高成活率。
3.1.5 杂交试验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结合育种目标,以洋紫荆中适应性强的个体作为杂交亲本。确定交配组合时,将结实率高的羊蹄甲作为母本。洋紫荆的盛花期在3月份,而羊蹄甲的花期在秋冬季,要实现种间杂交授粉,首先需要解决花粉储藏的问题。
经过多次的花粉活力测定(图5)之后,发现洋紫荆的花粉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后再将花粉放置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进行保存发现经过6个月之后,花粉的活力仍可以达到40%以上。羊蹄甲的盛花期在11月份,在这段时间对羊蹄甲进行集中授粉。在授粉前一天选母本即将开放的花苞,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到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开始授粉。此时花柱进入口舌期,柱头有大量的粘液,为最佳的授粉期。花柱粘液的分泌还受到天气的影响,一般晴天粘液的分泌比较多,因此授粉时最好选择在晴天进行。授粉时直接用父本花药涂抹母本花柱,注意涂抹要均匀。授粉后立即做好标识,同时进行套袋,防止花粉污染和虫害。在荚果成熟期收集杂交种子,需要注意的是采收时应分杂交组合采种。
3.2 栽培管理
3.2.1 肥水管理
播种之后要保持苗床的湿润,洒水时要根据天气、土壤水分等来适当增加或减少水量,幼苗移袋时要淋透水,在移植后7 d内每天早、晚都淋水。上袋1个月后,进行施肥催苗。开始用0.1%浓度的尿素,以后,随着幼苗的长大,视苗木生长情况,每隔1个月左右追肥1次,浓度可逐渐提高到0.3%并加入复合肥、磷酸二氢钾,增强木质化程度[21]。
3.2.2 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洋紫荆的主要的病害有角斑病、叶枯病、白粉病等,主要的虫害有蚜虫、大蓑蛾、褐边绿刺蛾、黄刺蛾、扁刺蛾等[21]。
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开始时产生褐色斑点带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布满斑点,叶片枯死脱落。出现角斑病要及时清除病叶,加强管理,防止不同植株间互相传染,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每10 d喷洒一次药剂,多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可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同时适当喷施小苏打,调节酸碱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22]。
叶枯病多发生在叶尖、叶缘,病斑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连片大面积的枯斑,叶枯病常多见于夏秋两季,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环境容易病发,植株生长势弱也容易受感染。秋季彻底清除烧毁病落叶,减少翌年病菌的萌发。控制植株间距,使其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土壤肥沃保持排水良好,增施有机肥料及磷、钾肥。发现病叶可以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10~15 d喷一次,连喷2~3次。
白粉病主要危害部位为叶、茎等部位,感染白粉病菌之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碍,蒸腾强度增加,生长生育受影响(图6)。白粉病菌繁育的速度快,一旦感染会很快传染到其他叶片,造成大面积的灾害[23]。早期对白粉病的防治用的是硫,向叶片喷洒石硫合剂稀释液,喷地面喷硫磺粉,用量为0.25~0.3 g/m2,消灭越冬菌源。发现病害严重时,可以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可交替使用减少病毒抗药性。另外也可用低浓度的酒精冲洗叶片,7 d左右一次,重复数次到无白粉为止。
蚜虫会使叶片皱缩变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等,可及时喷洒50%辟蚜雾超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50%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施放真菌,人工诱集捕杀等生物防治法。
4 洋紫荆培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洋紫荆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城市园林树种,还可以作为风景林造林树种,有较高的生态和景观价值,目前虽然在各地都有人工栽培,但是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对洋紫荆优良品种或者或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缓慢,生产盲目,大大制约了宫粉紫荆的生产。因此应该建立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苗圃,根据实际需求选育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优良品种。同时开展洋紫荆抗旱、耐盐渍和水湿、抗病虫等抗性生理研究,从抗寒冷、耐旱、抗虫害等生理方面的抗逆特性來进行进一步筛选出优良品种,从而可以扩大洋紫荆的栽培范围和提高出苗率,提供质量好的种源。
洋紫荆育苗方式最常用的为种子繁殖,种子繁殖的育苗成本低,育种的成活率也比较高,但是种子繁殖遗传变异比较大,优良性状不容易保存,稳定性差,品种质量无法保障,因此在采用种子育苗的同时要多投入无性繁殖的研究,包括组织培养技术、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提高这些繁殖技术的出苗率,灵活运用各种繁殖技术,通过快速繁殖技术成功的保存了优良现状的品种。
另外要加强种内和种间杂交育种,要通过定向杂交技术和优势选育技术培育新品种,突出洋紫荆栽培的特殊适应性和经济附加值,从优良品种的快速大量繁殖考虑,今后应逐步走向选择优良杂交组合中的优良单株,研发体胚发生技术体系和进行规模化生产,进而实现洋紫荆良种生产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黄戈晗.城市景观常用的羊蹄甲[J].花卉,2016(9):31~34.
[2]赵燕燕.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4.
[3]吴征镒.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59.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黄伟锋,黄雁婷,李艺伟.3种羊蹄甲属乔木的形态辨识[J].中国园艺文摘,2013(9):153~154.
[6]张天麟.园林树木1200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3.
[7]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等.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J].生态学报,2006(3):901~913.
[8]方福钟.宫粉紫荆容器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15(2):11~13.
[9]魏 丹,唐洪辉,赵 庆,等.景观树种宫粉羊蹄甲的扦插育苗试验[J].森林工程,2016(1):1~5.
[10]褚怀亮,郑炳松.植物嫁接成活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5405~5407.
[11]林 林.红花羊蹄甲嫁接育苗[J].植物杂志,1982(6):27.
[12]苏东霞.红花紫荆的繁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5):169~170.
[13]杜 铃,欧艳林,廖美兰.不同接穗对红花羊蹄甲嫁接成活率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2010(3):45.
[14]王永格,丛日晨.树木高位嫁接的技术与方法[J].北京园林,2006(1):33~37.
[15]苏东霞.红花紫荆的繁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5):169~170.
[16]王平恒,龙高波.高速公路羊蹄甲高位嫁接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94.
[17]郝玉立,石大兴,王米力,等.红花羊蹄甲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383~384.
[18]吕秀立,张庆费,边黎明,等.南非羊蹄甲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林业科学研究,2008(3):407~410.
[19]陈伟峰,罗玉兰,张冬梅,等.羊蹄甲种间杂交不亲和初探[J].西北植物学报,2009(2):258~262.
[20]周素平,王广东,卜崇兴,等.紫羊蹄甲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5):380~381.
[21]马骁勇,林秀莲,阮凌暄,等.宫粉紫荆栽培技术规程[J].园艺与种苗,2016(6):7~9.
[22]岳 瑾,董 杰,乔 岩,等.几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北京农业,2015(31):52~54.
[23]周益林,段霞瑜,盛宝钦.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