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

2017-03-15王博医

理论观察 2017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王博医

摘 要:当前,后现代主义以其具有批判性的激进思想和解构策略逐渐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初露端倪,然而就其产生的原因,学界却未达成一致意见。综合各派言论可知,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当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后工业时代”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近代以来占据主流的黑格尔哲学与牛顿力学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是为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先导和催生力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工业时代;晚期资本主义;现代哲学;量子力学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6 — 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激进思潮,逐渐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大显学,甚至开始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关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然而究其根本,无非源自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后工业社会的时代产物

(一)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的生产力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相继进入了被丹尼尔·贝尔称为“后工业社会”的阶段,这种转向给传统从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就开始转而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是在后工业社会,对于欲望和情感的诉求打破了理性的束缚,人的主体意识迅速提升,传统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价值遭遇了空前的质疑和挑战。

詹姆逊教授指出,现代人主体性的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情况与大众紧张的日常生活有关。众所周知,资本的逻辑是追求更多利润,而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生活效率,于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现代人时常感到精神的疲惫和生命力的流失,他们体验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也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真切联系,“人”变成了碎片化的、无法整合的“个体”。如此,社会文化已经无法承受高深而又厚重的价值内涵,商业消费文化进驻了人们生活的主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启蒙理性精神已经完全被资本逻辑所取代,传统意义上需要理性去订立的善恶、美丑等价值标准,如今都要依靠市场来进行最后裁决。总而言之,一切价值都变得商品化。在自由和解放的虚伪口号下,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却愈演愈烈,于是在资本主义文化内部也出现了反思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反思现代性的价值目标,揭露“唯资本是从”的统治逻辑,为批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部矛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从“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詹姆逊教授所说的“晚期资本主义”时期。虽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直以来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的地位才达到了名副其实的巅峰。代表绝对理性的科学具有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它强势排斥其他认知途径,前现代的人们用来进行价值判断的感觉经验在后工业社会已然被彻底批判,斥为偏见和异端,至此,资产阶级政治权威在进行政策制定时完全依赖于科学知识,而疏远和忽视了人文关怀。知识分子的角色从起初的“立法者”变成“解释者”,换言之,从启蒙运动起始,强势的科学话语抢占了人文知识分子制定规则的权力,社会规则全权由科学来订立,人们最终沦为了理性的工具,失去了本性和自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想家才举起反对科学话语一元模式的旗帜,呼吁各种话语在多元的“游戏规则”下平等对话,要求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兼用情感经验和理性逻辑二者来“逐例判断”。

正如后现代思想家所倡导的那样,后工业社会就是一个“确定性规则”分崩离析的时代,从前理性所订立的不可置疑的秩序、规范都要在多元价值标准的审视中重新评估,这些用现代文化价值无法解释的后现代现象构成了鲍曼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新奇经历”,于是在后工业社会的土壤中催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试图为时代的现实问题寻求解释和出路。

文艺复兴终结了中世纪神学后,现代人陷入了“上帝死了”的混乱、无序状态,他们迫切地建立起“网格式”的分类统治体系,试图满足潜意识中对规则的渴望。因此,“在现代性为自己设定的并且使得现代性成其为是的诸多不可能任务中,秩序的任务——作为不可能之最,作为必然之最,作为其他一切任务的原型(将其他所有的任务仅仅当作自身的隐喻)——凸现出来。”①也就是说,建立秩序是现代社会的首要任务,而且是最迫切的、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尽快完成的任务,而“代价”就是使人们失去了价值理性和道德判断,最终成为现代社会这座“工厂”中的标准化“机器”,一旦政治权威的决策出现差池,便会出现整个社会的疯狂。

(三)奥斯维辛大屠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导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后现代主义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法西斯一手制造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性过度发展的结果,给许诺自由和解放的现代理性带来了沉重一击。虽然传统的社会学宣称,法西斯主义是现代性发展中的一个偶发的病态事件,是现代文明的暂时性倒退,但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正是现代性的充分发展所创生的“这些规范和制度才使得大屠杀有发生的可能。没有现代文明及其最核心本质的成就,就不会有大屠杀”②,也就是说,奥斯维辛大屠杀并非有悖于现代精神的怪异事件,而正是现代性充分发展所必然产生的“副作用”。

启蒙理性精神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在理性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出现了不加遏制的种族大屠杀,这是情感的疯狂,亦是理智的丧失。鲍曼认为,现代理性在其无限扩张中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換言之,大屠杀是现代性理论的内部矛盾使然,“大屠杀并不是现代文明和它代表的一切事物的一个对立面。相反,它与现代文明所向往的(令人欢呼的)那一面很好地、协调地依附在同一实体上。”③

在此,后现代主义给出的药方就是:取消对资本权威和科学话语的崇拜,恢复大众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利。如詹姆逊教授所说,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就是无深度的平面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④。在传统意义上,精英代表着理性和深度,而大众则更多地流露出情感和经验的表达,当大众文化占领了社会主流,昔日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想、价值、意义都将退场,取而代之的将是无深度的感官和欲望。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绝对的理性必将导致彻底的疯狂,而避免这一情况出现的唯一方法就是剥夺理性一元话语的权力,消解深度,还大众的非理性文化以施展的空间,用多元对话来对抗“元话语”的权威。

二、西方哲學与科学的思想延续

(一)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的出现并非学者的凭空想象,而是在西方哲学的深厚奠基之下产生的新时代价值理念。刘放桐教授曾给予后现代主义以高度的评价,称它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发展中一种方向性转换……是哲学思维方式上的一次根本的变更,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⑤

从时间序列上看,后现代主义紧密承袭了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悲观主义哲学、以萨特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最主要的还有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哲学的反叛,倒不如说他们接过了以上哲学家的旗帜,在批判现代性缺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些思想传承的基础就在于他们的共同目标:对资产阶级官方哲学的尖锐批判,即启蒙运动以来至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确立起来的古典哲学体系,只不过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的道路上比19世纪哲学家走得更远。

虽然后现代主义各家学说特色不一,但却共享着相同的态度,那就是格里芬博士所说的“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①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共同的基本主张,主张要超越笛卡尔以来确立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以及在场形而上学等古典西方哲学理念。后现代主义认为,在当今西方社会,形而上学已经失去了建设性的力量,在后现代社会中,结构消失、主体名誉扫地、一切确定性价值都在等待重新评估已成为既定事实。在古典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指导下,人的主体性逐渐被消解,本真的人变得异化、抽象化和工具化,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开始了对传统的质疑和对人性的解放,于是他们不再致力于追求世界的终极实在、宇宙的第一动因,不再寻找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甚至不去追寻人生的理想和意义。真理、权威、科学的现代先验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这里被欲望、交往、理解等日常经验所取代。

(二)量子力学对牛顿体系的瓦解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现代科学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典西方哲学的基础建立在不可置疑的确定性之上,而这种确定性的根源则来自于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世界观和宇宙观。然而,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设立的物理疆界,黎曼几何、麦克斯韦场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以及玻尔、薛定谔完善的量子力学共同把科学的确定性一步步地从聚合推向离散。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开始了对确定性绝对权威的质疑和批判。

在牛顿力学看来,整个宇宙都遵循着一个确定无疑的秩序,有规律地运行,而这一规律同样也是指导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准则。但是现代物理学却证明:万物都在一个没有方向地向四面绵延的场域中发生着相互关联的能量转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现在知道,对力学基础的信心是建筑在幻想上的。”②从这样的科学宇宙观推演下去,传统哲学中那些形而上的分离和差异也都将消失,诸如主客、因果、是非、彼此、心物等二元对立的在场结构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哈桑就把“不确定性”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大核心原则。他指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构成和秩序的消解,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怀疑和否定之中。现代科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并非在有意识地运动,在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并不存在一个洞悉一切的本质力量,或称其为“规律”。于是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本质确定性的执着,而是专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拒绝挖掘任何深层意义,更拒绝寻找特殊现象中的普遍性。在他们看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信念都是人们盲目信仰的短暂产物。在量子力学的宇宙观面前,不仅牛顿力学显得不堪一击,甚至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对世界确定性的信仰也轰然倒塌,几千年来人们对本质、本原和真理的形而上学追求也随之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再一次成为悬而未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原因:它以现代西方哲学为基础,继续着对古典哲学的批判;它脱胎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反对科学知识为政治权威做合法性辩护,也反对资本打着理性旗号进行商业化运作;牛顿力学体系的崩溃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个不确定的全新世界观;而奥斯维辛大屠杀对现代秩序缺陷的暴露和对现代性反思的需求则是促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全面批判,它反对古典哲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价值标准,反对近代物理学为现代社会建构的世界图景,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文化逻辑,更揭露了现代性必然导致的灾难结果。据此,后现代主义开始了一场反理性主义、反人道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要求去中心化的思想反叛运动。

〔参 考 文 献〕

〔1〕鲍曼.对秩序的追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03).

〔2〕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 杨渝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

〔5〕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中央编译局,译,1995.

〔6〕刘放桐.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J〕. 国外社会科学,1996,(03).

〔7〕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研究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游戏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社会越轨事件传播
残酷的战争,荒诞的世界
“都市情绪电影”的文化立场及身份构建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