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三年级学生有效进行科学探究的策略

2017-03-15叶小英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鲫鱼青蛙

叶小英

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但这对于初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似乎就有点难度,他们年纪小,生活经验不多,更不知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对科学课还是不很了解,没有建立起科学课的概念。但教师的有效引领和指导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三年级下册《鲫鱼和青蛙》,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自主地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的教学必须先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 “最近发展区”展开,有效促进儿童发展。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我根据三年级孩子们认知水平进行指导,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一、探究前的目标指导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科学探究前,我都会先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明白探究的目标,这样有的放矢往往能让事情事半功倍。如教授《鲫鱼和青蛙》时,我先播放关于水里的動物视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发现水里有哪些动物?接着,引出教学的主题《鲫鱼和青蛙》,让孩子们谈谈对它们的认识,鼓励他们提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欲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孩子们明白了探究的目标后,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鲫鱼和青蛙》其中的教学目标是:对青蛙和鲫鱼的生长过程做出猜想。我围绕这个教学目标鼓励孩子们进行大胆的猜想:

学生A:青蛙和鲫鱼是不同类的,青蛙有腿,能上地面,但鲫鱼只能在水里。

学生B:青蛙的腿不是一出生就有的,是慢慢才长出来的。

……

通过这样有效的科学猜想,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求证心理,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当中,提高了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时的方法指导

1.分工合作,明确目标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鲫鱼和青蛙》要求学生认识青蛙和鲫鱼的发育区别,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在教学中,按照孩子们的意愿,我将他们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择了自己想探究的内容,第一组是观察蝌蚪和小鲫鱼的外形;第二组是了解蝌蚪和鲫鱼是怎样长大的;第三组观察青蛙和鲫鱼的外形;最后一组是把青蛙和鲫鱼分类,了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特征。接着我让各个小组先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让每个组员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在探究时,孩子们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2.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科学课开展的各种主题的探究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有观察必然就会有记录。在探究前,我要求孩子都准备自己的科学记录本,及时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真实的情况,杜绝随意涂改数据的现象。如《鲫鱼和青蛙》中,孩子们想去探究鲫鱼和青蛙外形特征,它们制作了一个探究卡,记录探究的情况:

当孩子们记录下一定的数据,我就指导孩子们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筛选,明确探究的重点内容,在记录时对重点探究内容要做详细记录。还要及时整理记录的信息,化零为整,使孩子们对探究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3.重视偶发事件的引导

课堂的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目的无直接关联影响教学过程的刺激事件。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遇到偶发事件也能镇定对待,及时处理好。孩子探究过程中,我猜想他们可能会来到池塘边观察。于是我预先对他们进行了偶发事件教育。我叮嘱他们外出观察时必须注意安全,要是真的不小心掉下池塘了,要镇定,寻求大人的帮忙,千万不要自己轻举妄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同伴救上来。要是发现同伴们的探究结果是跟猜想的截然不同时,孩子们要重新共同分析不同之处,再进行详细的探究,力求小组内意见要统一。偶发事件教育使孩子们时刻保持充分的心理准备,力求使探究的工作顺利进行。

4.善用教学评价,促进孩子进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常用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促使孩子进步。《鲫鱼和青蛙》探究时,当小组长分配不合理时,我及时评价:“小组长这么认真的态度,我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但分工时,要思考哪些环节需要的人员的数量,这样才保障探究的效果”。 当孩子们盲目作记录时,我及时评价:“你们真认真,相信科学一定逃不过你的眼睛!但要是孩子能抓住重点来记录,那你的记录就会更容易整理。”这样,我在肯定孩子们的努力之余,通过比较婉转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完善每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探究后的总结指导

1.指导总结自己的个人收获

工作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只有善于总结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在孩子们完成探究工作后,我指导他们及时对自己的探究工作进行总结,引导他们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都说出来与其他小伙伴们分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鲫鱼和青蛙》的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哪个同学愿意和伙伴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学生A:经过这次的探究活动,我明白团结合作是很重要的。

学生B:我们小组探究结果是经过几次才统一的,这让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

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的确在探究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孩子们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

2.指导撰写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是整个探究系统性的总结,可以将探究中零散的信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中,我重点指导孩子们撰写探究报告,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从问题的提出,到对问题的假设与猜测,以及探究过程的有效记录和探究结论的陈述,我都会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一份系统的探究报告,记录自己在探究中的收获,便于分享交流。

四、总结

培养三年级孩子能自主地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加强过程和方法的指导。通过一年以来不断的努力,我任教的班级科学课的观念不断增强,孩子们乐于进行科学探究,自主探究的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所增强。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发现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究生活中难题,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了的基础。

【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向东小学 广东】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鲫鱼青蛙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两条鲫鱼
鲫鱼最鲜美的10种做法
青蛙便签夹
如何巧妙化解美术教学中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