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看观海卫驻军来源及其方言的属性与变化
2017-03-15杨何金津阮咏梅
杨何金津++阮咏梅
摘 要:观海卫是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一个卫所,现名观城。观海卫的主要居民在明清卫所驻军前就已在该地繁衍生息,当时驻军的大批姓氏除了迁自福建福宁卫(现霞浦县),还迁自温州乐清。驻军所用方言称为“燕话”,是当地的一个闽南方言岛。但燕话在使用人口、时间上并不占优势,使用范围也日益狭隘,即便是会讲燕话的人对燕话的情感态度也很消极。
关键词:姓氏 明清卫所 驻军来源 观海卫 方言岛
一、引言
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它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姓氏演变和更替过程受到人口的增减与迁移,民族间的斗争、相互影响与融合,社会、语言、文化的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方言比姓氏更容易受到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姓氏的迁移时间、迁出地、迁入地与始迁祖等相关研究比方言更能反映人群间的血缘远近以及移民的来源和构成,更有利于增强家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
观海卫,又名“观城”,是浙江省慈溪市的一个镇。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奏定建卫,翌年筑城凿池,成为沿海军事重镇。其间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戍守,这些驻军所用的“燕话”又称“卫里话”或“城里话”,但是当地主要方言是吴语。从今观海卫镇居民的姓氏构成来看,其明清卫所的性质是非常明显的。当时驻军的来源及其所用方言的属性与变化都能从姓氏的考察中找到脉络。
二、文献中的观海卫主要姓氏
根据《慈溪县志》《慈溪市志》《慈溪家谱》中有关姓氏的记载,慈溪市现有各姓宗族,多为外地宗族的分支,秦汉后开始陆续迁入。至1949年,境内建有祠堂,修家谱的各姓宗族计有马、叶、孙、沈、陈、房、施、楼、潘、史、张、罗、郑等160个。随着人口的流动,姓氏也骤然增加,截至2011年,慈溪市户籍登记人口姓氏有624个,其中,观海卫的十大姓氏人数及氏族如表1、表2。
明初规制,卫所正军数量在五千六百人左右,《观海卫志》所记洪武旗军与此相符:“洪武二十七年,提调福宁卫原额旗军五千六百三十名。”[1]龙山所戍军1175名亦于洪武二十七年从乐清盘石卫蒲岐所总调而来,三山所军亦从乐清三丁抽一而来。《浒山志》也有记载:“浒山之南,昔为虞、沈、杨、叶、朱、马、翁、陆八姓所居。明洪武丁卯建所城,设驻防官军,抽台、温四丁之一以充军伍。陈、高、潘、胡、冀、柳、江、应、姚、戴、解、林诸姓抽自温之乐清。”[4]以上人员实为军事移民,六百余年来,后裔多成为“慈溪土著”。由于驻軍是世袭的,与当地妇女成家后,他们的子孙遍布慈溪市,这批军事移民的迁入与定居,改变了观海卫的姓氏结构。
笔者将本次调查过程中所涉及的与明清卫所有关的姓氏用表格列举出来,并根据《慈溪家谱》《慈溪县志》等历史文献归纳出姓氏的迁入时间、迁出地与迁入地(无从考察的内容以空白格展示)。
由表3可知,观海卫的军事移民确实符合方言岛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即短时间内有大量移民涌入。但当时这批移民并不是全部从福建福宁卫涌入,也有一大批姓氏是从温州乐清迁来。戚、汤、聂、朱、徐迁自福建福宁卫。福宁卫设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隶属福建都司,为全省16个卫之一,驻福宁州城(今霞浦县城)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闽东文化中心,主要讲闽东方言福宁话。陈、高、潘、胡、冀、柳、江、应、姚、戴、解、林诸姓多出自温州乐清。乐清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东临乐清湾,与台州为邻。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
虽然这些姓氏的来源地具有相对性,但对比表1可知,观海卫镇目前人数最多的姓氏大多在明清卫所成立之前便来到本地。换句话说,观海卫镇的主要居民是在明清卫所驻军前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已经有较为成熟且通用的交流用语,驻军使用的移民方言在明朝可能相对周围方言具有较高的威望,但在人口和使用时长上并不占优势。随着卫所功能的丧失,清朝撤卫,移民的第二、三代后裔就慢慢放弃原来的方言而改用当地方言。
三、今观海卫居民姓氏的田野调查
笔者于2016年5月和6月在观海卫镇共发放了150份问卷,进行观海卫居民姓氏的田野调查和观海卫方言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98份,包括个别访谈21份。调查对象都是本地人,但对于祖先的来源地,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本文抽取三个示例,分别是观海卫人数最多的姓氏沈氏、迁自福建福宁卫的郑氏和迁自温州乐清的陈氏。
(一)沈氏
示例一:沈姓,观海卫人数最多的姓氏。据2011年统计,观海卫沈姓人数大概1.5万人,占慈溪沈姓总人口的40%。观海卫的沈氏氏族主要集中在沈师桥。沈氏始迁祖沈恒于乾道六年(1170)致仕,定居慈溪,见无人振学,便在其私宅“海隅书屋”兴办义学,从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往来不便,沈于淳熙十五年捐资建桥,门人称“师桥”。庆元五年,沈恒病故,村民感念沈恒的功德,就把“师桥”冠以“沈”,并以桥名作为地名,沈师桥就成了三北老幼皆知的学府名村。之后,沈氏家族在附近区域繁衍开来,以致民间有“十里不问沈”的说法。
调查中有一位沈姓男士,42岁,汉族,大学文凭。自述祖先是一直生活在观海卫的本地人,他对自己的氏族和同宗有很强的认同感。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亲都用慈溪话跟他交流,他在上学前最早学会的也是慈溪话。上学后开始说普通话,大学毕业后在观海卫教书,也说普通话,但除了上课以外,其他日常生活用语还是以慈溪话为主。他完全听不懂燕话,对待燕话的语言态度也很消极,在对燕话的情感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认知性评价上都给出了3分(即没感觉)。在语言倾向上,他希望后代最先学会的语言以及希望学校授课使用的语言都是普通话。
(二)郑氏
示例二:郑氏。调查中的郑氏后人一般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从福建迁入慈溪的,这似乎和福建福宁卫有关联,但这只是被试的口头回答,需要考察家谱和宗祠来确认它的可信度。作者在宁波天一阁找到了《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孤本,本谱始修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卷首余燮《重修龙山郑氏宗谱序》略云:“尝考龙山郑氏,系出宋忠孝状元毅夫公后,传五世至伯五公迁居镇北龙山。”考卷一《迁定龙山世系图》,始迁祖伯五公讳煜字光甫,宋代“自睦迁越,又迁定居之龙山,日就生理,遂占籍焉”。“睦”即今杭州市淳安县;“越”即今绍兴市越城区;“定”即今镇海,当时镇海称定海;“龙山”就是当时的龙山所村,今龙山镇。这说明在龙山所的郑氏始迁祖是在宋代从杭州迁入慈溪的,但并不排除在明清时期也有一批郑氏从福建迁入。
在调查中有一位郑氏男性,51岁,汉族,初中文凭,自述祖先于明清时期从福建迁到本地,他对自己的氏族和同宗有很强的认同感。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用燕话跟他交流,但是他的父母亲用慈溪话跟他交流,他在上学前最先学会的是慈溪话,所以他现在能听懂燕话,但不太会说。这位郑氏男性不愿意继续使用长辈的方言(燕话)。他对待燕话的语言态度也并没有特别突出,在对燕话的情感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认知性评价上都给出了3分(即没感觉)。在语言倾向上,他希望后代最先学会的语言以及希望学校授课的语言都是普通话。
(三)陈氏
示例三:陈氏。慈溪的陈氏主要集中在浒山街道,有一些分布在观海卫镇。中国最早的陈氏出自今河南。据载在北宋末年,有一股陈氏由河南颖川(今禹州一带)随康王南渡至浙江乐清南门外大树下。在浒山的第一代陈氏叫陈石盘。民国《(浒山)陈氏家谱》首页云:“始祖讳石盘公,祖妣葛氏儒人,生一子,本温州乐清县籍,号大树下陈。明洪武朝初建卫所,人民稀少,奉旨三丁抽一,迁居各处。”这说明,明代浒山所建成后招募外地士兵,其中就有乐清南门外的陈姓人士,于是浒山的陈氏便开始繁衍。
调查中有一位陈氏女性,38岁,汉族,大专文凭,自述祖先于明清时期从温州乐清迁到本地,她对自己的氏族和同宗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她小時候,她的外公外婆用燕话跟她交流,她能听懂一些燕话,但不太会说,虽然她愿意继续使用长辈的方言(燕话),但她现在最常使用的还是慈溪话。她对待燕话的语言态度较之51岁的郑姓男子有所不同,在对燕话的情感性评价上她给出了最高分5分(即觉得非常亲切),但对燕话的功能性评价和认知性评价她也只给出了3分(即没感觉)。在语言倾向上,她希望后代最先学会的语言以及希望学校授课使用的语言都是燕话,但同时她也补充了对这个愿望的不现实性的认识。
可见,不同姓氏的人们对自己的氏族和同宗都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但对于燕话的语言态度似乎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明清时期的移民年代太过久远,相关史料记载非常有限,而且这些移民后代的语言意识、语言态度等语言观与今本地居民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明清卫所的历史痕迹在姓氏和方言上的表现将越来越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浙江沿海明清卫所驻地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接触及其历史演变”[项目编号:13BYY049]。)
注释:
①②笔者根据《慈溪家谱》和《慈溪县志》归纳而得。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慈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县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市志(1988-2011)[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慈溪市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慈溪文献集成第一辑(清道光《浒山志》明嘉靖《观海卫志》)[Z].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5]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7.
[6]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7][清]余燮,朱宗燮.镇北龙山郑氏宗谱[Z].通德堂木活字本,1902.
[8]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童银舫.慈溪家谱[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10]励双杰.慈溪余姚家谱提要[Z].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11]田戈.明清时期今慈溪市域的海塘、聚落和移民[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杜若甫,袁义达.中国姓氏的进化及不同方言区的姓氏频率[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13]游汝杰,徐波.浙江慈溪的一个闽语方言岛——燕话[J].语言研究,1998,(2).
(杨何金津 阮咏梅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