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2017-03-15李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李珍

一、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传统语文教育重视人文素养

从儒家的“仁义”来看,儒家构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它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让人积极地处身于社会生活,借以确定和显现人生价值。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理论,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无一不是道德教育的专家,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无一例外地受过儒家学说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必须高扬人文性的主旋律,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让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做一个能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国人。

(二)现行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

就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来说,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感情的表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起,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为学好母语发愤努力。

如果说识字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可低估,那么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就更比比皆是了。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既有对《天游峰扫路人》的尊敬,又有对《第一次抱母亲》的孝敬;既有《轮椅上的霍金》的关心,又有《船长》的忠诚和壮举以及《长江之歌》的自信和豪情;还有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姿态独特、耐人寻味的《黄山奇松》,雪峰插云、古木参云的《九寨沟》,美好无比,充满诗意的《三亚落日》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还有《莫高窟》《秦兵马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的叙述;还有《黄鹤楼送别》《师恩难忘》《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颂扬明理亲情的美文……中华民族仁义、廉孝、勤、智、美、恒、勇的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均得到体现。

总之,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渗透人文性。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必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素质

常言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为了切实走好语文的“人文化”教学之路,身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改变自身的观念做起,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以提升,特别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要实现“人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底蕴。为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任何功利的、原动而又无比高尚的、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

(二)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中在“综合性学习”中“环保调查”“探索母亲河的奥妙”“走近毛泽东”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

(三)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然;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以美激智,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四)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积极而又多彩的。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来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三、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效益 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的人格。完成这一目标,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1.在朗读中感悟

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孩子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无须多讲解,他们会从文章的词句、人物的形象中得到美的感受。如,《半截蜡烛》一文,学生在读到“……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时,心揪得紧紧的,为伯诺德一家而焦急担心。学生轻而急促的语调表明学生感受到了当时万分危急的处境。可是,当学生用铿锵的语调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时,杰克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乱、从容就义的品质使学生产生一种震撼,感受壮烈之美。

2.在诵读中理解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发展记忆能力,而且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等能够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受到感染。如,《詹天佑》一文中“勘测线路”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学生在背诵这段课文时,背诵“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稍不小心,便有坠落深谷的危险”时,深深地体会到沿途地势是多么险峻;当背诵到“詹天佑亲自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在野外工作”,“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时,同学们的内心也激起了共鸣:是啊,这是一条“争气路”,即使困难再大,也要想方设法克服它,把铁路修筑好,扬中国人的威风,给嘲笑咱们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通过诵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以升华。

3.在默读中思考

默读就是静静地读,细细地想。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停下来,重复看、反复想,因而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小学生往往对人们取得的辉煌成就非常羡慕,而对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败却很少注意。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默读时思考:受刑后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边读边想边画,了解到司马迁遭受酷刑以后,并没有消沉,没有气馁,而是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这是何等顽强的毅力啊!課题中的“发愤”一词也就不讲自明了。在默读中思考,可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到成功来自于奋斗、来自于持之以恒的道理。

(二)注重课外积累 提升人文素养

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积累。课文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文化积淀不深厚,是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大纲做如此修订,重在引导教师放弃对课文内容的烦琐分析,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语文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不是一句空话。

总之,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开阔了精神境界,促进了情感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