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双创发展提速
2017-03-15王璐
王璐
近些年,双创成为极具广泛意义和影响力的关键词。这个由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引爆的关键词,浸润着许多的行业,潜移默化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思想解放,一次价值取向的改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是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促进首都经济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2016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双创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营造环境氛围,双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创业模式迭代更新,创业领域专业超前,创业团队特色鲜明,创业服务生态完善。以上四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北京市双创工作的特点。一个“众”字,似乎更能涵盖各行各业双创的意涵——推进组建中关村四众企业联盟,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涌现出创新工场、百度百科、网上会客厅、众筹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四众平台,汇众智促创新,汇众力促变革,汇众能助创业,汇众资促发展。北京市的双创工作在质与量这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业培训、创业金融、创客孵化、联合办公等十大孵化模式不断向全国延伸布局、复制推广,双创服务从提供基础服务的1.0时代、提供增值软服务的2.0时代,迭代演进到创业资源共享融合、专业垂直、生态多维的3.0时代。同时,创业创新领域已经由过去的互联网、创意设计等逐步拓展到专业性前沿领域,移动VR交互、工业级定制无人机、逆势纳米材料、单克隆抗体药物等一批原创、首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硬实力显著增强。企业双创大军、科教人员双创大军、“海归”双创大军三支创业主力军积极投身双创。集聚了近1500名千人计划专家,近800名海聚工程人才,为双创发展不断注入激情与活力。拥有90余所高校,280余家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是双创人才培育的摇篮。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各类创业孵化机构以深厚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和优良的专业服务,为双创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 为双创保驾护航
阆苑琼楼、雕梁画栋,无论是怎样美丽的楼阁,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如果把双创的制度设计比作是坚实基础的话,在国务院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下,北京市的双创政策落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015年10月19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北京率先建成創新创业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使北京成为全国高端创新创业的核心区与发源地。到2020年使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地区。结合这份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北京市又先后围绕创业培育、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创业就业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2015-2020年)》、《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一个双创工作的政策体系轮廓初现,也为之后双创的飞跃发展夯实了基础。
牢牢握紧抓手
改善双创政策环境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数字: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活跃在北京,披露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以上。北京市各级各部门紧紧握住政策环境改善这个抓手,才使得这座古都变得更加有魅力,有“钱景”。
在双创政策的顶层设计出台之后,北京市在政策的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强有力的推进。对很多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者关心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股权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在公安部、工商总局、食药总局等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市实施了20条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19条工商全流程网上登记注册等改革措施、12条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这些举措的推出,降低了创业成本,简化了办事手续,也为事业单位外籍人才的聘用规划了路径,吸引了大量海外高端人才来京创业。以中关村双创综合改革试点为例,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自2016年3月1日实施以来,国内外反响热烈。仅2016年的前三个季度,就接待示范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院所等来访单位1500余家,接待各类咨询近万次,正式办理涉及新政的申请826人。而且人才引进的办理量还在逐步升温,平均每月的递增率都达到30%。这其中,最受关注的“绿卡直通车”政策,也就是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申请,已办理150多人,近百人通过“直通车”获得绿卡。
此外,围绕“互联网+”新业态、第三方支付牌照管理、企业境外投资等方面,新一批的改革试点也在积极推进和落地。
中关村华丽升级
创建双创示范基地
中关村因双创华丽升级,为创建双创示范基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推进海淀区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升级改造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打造高端双创集聚示范区。打造了“中关村智造大街”,通过平台化的服务“一站式”解决创新企业的服务需求。
随着大学生创业者成为双创的主力军之一,中关村在完善大学创业服务体系方面也做出了诸多探索。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研究开展大学生创业社保登记试点。同时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服务。
创新创业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中关村在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天使投资,支持各类主体为投资人和创业者搭建天使投资对接平台。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打造中关村股权众筹中心,争取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等优惠政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
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采取“孵化+创投”双轮驱动模式,以创新工场、联想之星、创业邦、速普孵化器为代表的40余家创新型孵化器设立了创投基金,基金总额超过200亿元,对具备潜力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并获得了投资回报。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以创业投资为驱动的商业模式初步确立,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为不断完善创投机构激励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中关村还研究制定了符合市场规律的各类资本投入、退出的配套政策,并研究建立境外投资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开展创业投资机构与境外高端研发项目对接活动。如:在美国硅谷发起设立“中关村斯坦福新兴技术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斯坦福大学及美国硅谷原创性和具有颠覆性创新技术项目到中关村产业化,已累计投资3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838.5344万美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
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造了国内首个提供一站式全要素创业创新服务的“网上会客厅”,引入200余个社会机构,提供1200余项创业创新服务。
要想长袖善舞 必先打造舞台
作为双创的一个具体载体,众创空间近两年遍地开花。但如何让这样的空间变得更加有活力,有能力,也是困扰各地管理者心头的一桩大事。北京市在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方面,探索了“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目前成员已达85家。同时,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众创空间备案工作,授予141家机构“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的机构达125家。来自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如何孵化、转化,也是一大课题。北京有29家大学科技园演变为重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这些基地的魅力也引发了众多大企业跟进,成为创业服务的重要力量,活跃的大企业创业服务平台达30余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它统筹了近30家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开放4万余台(套)、总价值200多亿的仪器设备。这自然又成为了创新发展的科技利器。
双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则是资金的投入。为此,北京市参股了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300亿元的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引导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有了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曼妙风姿,更需要“观众”的参与喝彩。创业创新来自于大众,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和參与。为此北京市倡导新型创业文化,推动形成人人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文化氛围。很多市民都还记得2015、2016年两届全国双创活动周,新奇的产品、新鲜的创意,为释放全民创业创新潜能、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发展新经济和培育新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双创氛围、双创影响持续深入。一些众创空间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也很有影响力,如黑马大赛、WISE互联网创业者大会、创新中国、创客嘉年华、极客大赛等创业活动,打造一批创业创新活动品牌。
“新”字当头 布局双创新发展
2017年,北京将率先建成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高端创新创业的核心区与发源地。到2020年,使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地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新”字成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当仁不让的关键字。
把平台搭好,在更大空间上谋划新发展。以双创示范基地为抓手,重点建设好海淀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中关村人才特区与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进一步通过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技术攻关、创业孵化合作等形式搭建一批优质双创服务和支撑平台,构建区域协同、辐射全国、链接国际的创业创新网络。
把政策用好,在全面创新改革上实现创新突破。结合京津冀和本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通过政策创新突破解决创业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进一步创新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服务监管理念和方式。重点围绕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构建普惠性税收政策、强化金融支撑功能等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度挖掘工商登记注册、外籍人才出入境等政策潜力,确保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构建完善的“双创”政策环境。
把企业孵化好,在实体经济上激发新潜能。努力解决好创业创新服务机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发挥好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等作为创业创新者汇集地和双创活动主战场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创新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提升整合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本资源的能力,探索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导创业投资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助力创业创新企业加快融入实体经济。
把“四新”培育好,在创新发展上催生新动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简称“四新”)是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有力支撑,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加速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化市场生态服务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催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发挥各类财政资金、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四新”项目建设。探索利用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四新”的应用和推广,使“四新”的蓬勃发展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快车道”。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空前资源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领域,敢于突破、敢于尝试、敢为人先,一幅风云激荡的双创画卷正在这座充满激情的都市铺陈开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