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7-03-15韩晓玲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植物

韩晓玲

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科学课程符合国家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兴趣。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目前,很多学校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大多数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由于他们对科学课程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刻,使得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延伸,学生只是了解到了有限的书本知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科学》课程依旧和原先的《自然》课程大同小异,将讲授《自然》课程的方法照搬到《科学》课程上来。而有的教师则是过多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让学生观看科教片,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由于落后的教学观念,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上科学课的兴趣,并没有达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2.教师教学水平无法满足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更新,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大多数学校缺少科学课的专职教师。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学专业教师缺乏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严重不足。

3.教学方式不科学

由于教师对科学课的认知存在不足,一方面不够重视科学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得有用的科学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甚至有的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水平的措施及案例分析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科学课准备前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试验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参与活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来辅助课堂教学,但要严格限制视频时长,而且还要把握好播放视频的时机,使视频教学在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的同时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植物的根、茎、叶”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的不同功能,了解植物的具体结构,并且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准备显微镜、玻璃镜片等试验器材。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個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株植物以及相应的实验器材。再次,通过手中的植物对应讲授课堂内容,并讲授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步骤。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细胞、茎细胞以及根细胞,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让小组代表发言,谈论自己的发现。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细胞结构,并且了解到植物相应组织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知识拓展的目的。

2.多层次,多空间教学

科学的范围很广,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和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所以,采用多层次、多空间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例如“温度和水的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野营,教师自己准备相应的野炊工具,包括食物和水。在野炊过程中,包含了热量的传递、水的三态变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尝到鲜美可口的食物,更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温度和水的关系,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抽象的概念。

3.改革考评方式与内容

科学课程的考试应该区别于其他课程单一的试卷答题式的考试,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分。包括平时上课表现、活动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并且要创新考试方式,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的相应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植物叶片标本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实验,写一篇简单的实验结论报告,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力度,对于学生思维创新以及以后长远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并且掌握其规律,所以科学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作者单位:固原市原州区第五小学 宁夏】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植物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将植物穿身上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科学拔牙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